《山间有鹿》之缘起与后记

海珍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在一次活动中,偶然认识了何韵兰老师,随后又认识了她的一些很有趣的朋友,谢丽芳老师,叶蕾蕾老师等,这几位老师是艺术家,也都是蒲公英美育公益行动的中坚力量,随着蒲公英“艺术大巴车”到过很多偏远的山村和学校,撒播美育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很久以前就认识的乔晓光老师,也经常与谢老师一起参与蒲公英美育公益行动。乔老师一直关注民间艺术,剪花娘子的故事就是从他那里听说的,于是就有了小说中的“叶老师”与当地剪花娘子一起办展的情节设定。</p><p class="ql-block">“叶老师”大约算是何老师,谢老师,叶老师,乔老师等等老师的原型集合吧,当然没有写出她们原本精彩的万一,人物经历故事和情节都有了迁移,但是她们的美好是这篇文章的种子,也是我心中的“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这几年因工作之便,认识很多乡村教师,其中云南边境一位校长印象深刻——云南西双版纳嘎栋小学校长刘宗权先生——沉默的实干的很爱很爱学生的校长,会对孩子们所处的环境而心怀歉疚的校长,会给孩子们洗澡做饭尽量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的校长,没有胜负欲只想守护孩子们快乐的校长,也是让北大教授朱青生老师感动到要掉泪的校长……</p><p class="ql-block">小说中也用了他的姓,一直没有出现刘校长的全名,我想这片大地上一定有许多许多这样的刘校长吧。他代表了偏远山区的很多校长们。当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他给了小说中刘校长以灵魂。</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书里年轻的支教老师青岩是青年支教团体的代表,在很多年轻人躺平的声音中,也有很多年轻人在“静默为主,做事第一”的路上行走着,他们说起在支教过程中的经历声音都是发着光的。</p><p class="ql-block">彩绘校园围墙的细节就是源于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师唐箐檐的叙述,她是谢丽芳老师的学生,在谢老师的影响下多次参与支教——今年去西双版纳的曼宛洼小学还看到了她参与绘制的墙画,校长记得当时她们就吃住在学校,宿舍很简陋,夜里经常要和蚊子做斗争。爱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递着吧。</p><p class="ql-block">女性友谊一直是我喜欢的,女性之间的支撑与懂得,在月满和云朵,美玉和永芝,叶老师与青岩,乃至叶老师和剪花娘子之间都有着深深的流动,还有母女关系其实也很想多写一些的,但是这篇因为聚焦乡村孩子与老师,母女关系的部分在后来编辑的过程中删掉了一些。</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想,看到了那么多心怀理想主义的老师们,这些美好的人如何改变了孩子们呢?于是又了解一下山乡孩子们,他们中有很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沉重的事,有的人很幸运,遇到了有爱的老师们,一个拥抱,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是他们的光,是他们走出泥沼的那根可以攀援的木棍。希望更多山村的孩子遇到他们的光,他们可以依靠的力。于是虚构了月满,和月满的妈妈,她们或许有一种代际伤痛,从小安全感的匮乏,走出去了又怎样?把自己身心安顿好了才能真正定下来吧。</p><p class="ql-block">但是大山里一定也有明亮的颜色,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延绵至今,一定有它特殊的力,我想或许就是大自然的四时更迭天地秩序,还有大地给人永远的接纳。它没有讨价还价,没有输赢胜负,它永远在那里,它能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轻飘飘的治愈,还有一种永远安在的踏实感。就像小说里的云朵母女,她们很简单,很透明,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故事,但是她们的存在就是整个小说的背景色,明亮的,有力的,她们的幸福感从来不源于是否拥有和失去,也不源于所处的境遇,她们的幸福只是因为她们浑然天成完整地做自己。</p><p class="ql-block">云朵的形象灵感源于广西希望高中的体育老师燕子,从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山里奔跑的女孩,成长的过程一路得到过很多爱,现在是能够给予别人很多爱与力量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也想深究为什么云朵的妈妈和月满的妈妈同一片土地长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我在书里尝试着给出一个答案,那是因为云朵妈妈世居家乡,骨骼有根,而月满妈妈的家是漂泊的,但这个答案在城市化的当下显然是不够的,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每一个人的形成都是有无数瞬间和过往塑造的,单一的原因永远无法解释一个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而根这个概念也不仅仅是家族骨骼血脉,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笃实与平静。</p><p class="ql-block">也并不是说唯有大地唯有家乡能让破碎的人生复原重生,只是这里用了大地这一载体。而最根本的力还是因为“爱”吧,有了爱的能力,至于选择去城市,还是乡村,在哪里生活都不重要,关键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眼中的流行评判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与我个人而言,大自然的浩瀚有着莫名的动人心魄的美,它直抵灵魂,胜过任何智者的千言万语,所以,小说里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大自然的瞬间,而这些瞬间都参与着故事里的人心塑造和情节走向,大自然的纵横捭阖浩荡无垠的力量常常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也因此,结尾把两位老师的展览放在大山里林野间——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后来也因为篇幅所限出版时删掉了,以后很期待有能看到一个在山野的画展——大自然是作品的参与创作者,也是最好的见证。山林间因为有了这些细细碎碎的爱,就有了无限的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