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浅陋,如果不是看到路牌,我真不知道在秦岭的深山中,藏着一座张良庙。 <br> “汉初三杰”之中,张良是最为足智多谋,也是活得最潇洒的一个。韩信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但功高震主,终以谋反之罪被杀头。萧何虽贵为丞相,辅佐两代君王,但却活得小心翼翼,甚至不惜借占地、贪财以自污来让刘邦放心。唯有张良,辅佐刘邦建国之后,深悟鸟尽弓藏的哲理,便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静居修道。有人说他晚年托名“辟谷”,就隐居在汉中紫柏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活得通透,走得潇洒,实乃大悟大彻之人。<br> 张良庙,又名汉张留侯祠,位于陕西汉中留坝县,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下。据传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割据称王,自称是张良十世孙,建庙奉祠以祀张良。后来屡毁屡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这里傍山依水,环境清幽,古朴典雅,仙气飘飘。庙内殿宇相连,楼台迭现,既有北方殿堂的恢弘,也有南国园林之秀丽,加之碑刻林立,楹联众多,令人目不暇接。<br> 但最吸引我的,却是庙里的一树一竹。<br> 树为紫柏。<br> 导游介绍,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山下。山名紫柏,应该是紫柏满山,可惜现在已不多见。陕西有民谣:“佳县不佳,富县不富,紫柏山无紫柏树。” 据说是因为紫柏含油耐烧,大跃进时被伐去大炼钢铁了。<br> 只有张良庙内的五棵紫柏树,历经沧桑,依旧苍劲挺拔。<br> 这五棵紫柏,散立于园内,很随意也很专注。大小不同,姿态各异,或如剑戟入云,或似虬龙盘旋,或在风中狂舞,或以双臂擎天,遒劲优美,气象森然。树皮一律暗紫,宛若紫铜;枝干上多见节疤,嶙峋峥嵘,是岁月凝聚的叹息。<br> 这些紫柏树是紫柏山极为珍贵的自然遗产,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树龄都在二三百年以上。<br> 一拨拨游客从他们身边走过,一年年风霜为他们染色。几百年了,他们静静地站在这里,见过多少人来人往?又见过多少风云变幻?风调雨顺他们见过,兵荒马乱他们也见过。镇定默然,冷眼旁观,名利不争,世事无扰,老僧入定,豁达淡然。恰如得道后的张良,勘透红尘,深谙世相,与山水为伍,与风雨同归,令人心生羡慕。<br> 与古树相比,人类生命真太短促也太艰难。这么短的生命里,还要常常咀嚼着生活里的大小悲欢,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人生真的不易。<br> 竹曰拐拐竹。<br> 张良庙南苑里有一片竹园。万竿翠竹,挺拔向上,色如青玉,郁郁葱葱。但细看就会发现,此竹离地一米左右,有一节是弯曲的,但拐了一弯后又笔直向上。<br> 最为奇特的是,据说只有张良庙里的竹子如此,要是移到一墙之隔的外面,就长成正常的竹子了。<br> 此中原因,众说纷纭:<br> 当地人讲,这是因为张良的人品秉直,连竹子都不敢擅专直名,自认清高,所以要拐个弯。<br> 野史说,当年老子骑青牛驮送经典,经由栈道至紫柏山麓,忽然狂风大作,将经典吹落,所落之处,冒出竹笋,也被疾风吹歪。于是青牛化石,终年守护这片竹林。<br> 也有人说,是庙后紫柏山山风太强劲,把刚长出的幼竹都吹弯了。<br> 其实,竹子拐弯,虽不多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四川有的地方生长着一种“龙拐竹”,与此类似。我原来工作的学校里有一片竹林,我也曾在竹林里见过零星的拐竹。只不过,张良庙里的拐竹更为集中,且特征更明显而已。<br> 当然,人们喜爱张良为人,敬佩张良品节,所以给这里的竹子赋予一种神奇,也在情理中。不过,细读张良一生,可知他深谙屈而求伸,以柔克刚的道理,下邳圯上为老人进履,劝沛公结交项伯来解危,烧绝栈道以固项王之心,均可见一斑。<br> 竹曲而不改其正,弯而不变其直,人也可通达而不失本性,灵活但坚持原则。只要大方向不变,有时不妨让人生拐个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未必是优点,在困境中学会转弯,另辟蹊径,一样可以到达彼岸。古人常说天圆地方,上善若水。方是做人的原则,圆是处事的锦囊。山以有形而傲立天地,水以无形而穿石入海。方圆结合,山水相依,以此立身处世,“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r> 如果说紫柏凝聚的是张良的精魂,拐拐竹昭示的也许正是张良人生的大智慧。<br> 走出张良庙,回望紫柏山,暮色渐起,山色苍茫,瑶台琼阁,隐入烟云。<br> 想起庙里授书楼碑刻上,冯玉祥所撰一联:<br> <i>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br> 神仙古来稀,设黄公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i><br> 秋风拂面,清凉怡人,忽觉有一种通透随风而入,醍醐灌顶。<br><div> 2024.12.11</div> 虬龙盘旋 老僧入定 剑戟入云 双臂擎天 风中狂舞 拐竹林立 屈而求伸 拐拐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