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渔梁坝,这座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渔梁村的古老水利工程,承载了近1400年的历史。它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站在坝前,望着新安江上游的波光粼粼,心中不禁感慨,这不仅是一道拦河坝,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一条鱼形街道,从“鱼头”土地庙到“鱼肚”姚家巷再到“鱼尾”白云禅院,落差约7米,中间高两头低,因此得名。漫步在这条古街上,穿越回了唐宋时期,感受着古人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采用周边山体的花岗岩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站在坝上,看着那坚固的石块,不禁想象当年工匠们如何将这些巨石搬运至此,又如何巧妙地将它们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村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行走在这条老街上,置身于一幅活生生的徽派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的设计和建造工艺反映了我国古代修筑水利工程的超高技术水平。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站在坝前,看到了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水利工程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泄洪防旱的重要设施,还截流行船,成为徽商将皖南的商品运输至江浙的重要水运通道。想象着当年的繁华景象,无数船只在此停靠,商贾云集,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站在坝前,听到了当年徽商们扬帆起航时的豪迈誓言,看到了他们为了家族繁荣而拼搏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种独特的建筑工艺,让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技艺充满了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坝体用巨大的石条堆砌在一起,经过船只翻坝和洪水的冲刷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抚摸着这些饱经风霜的石块,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花岗岩石块用燕尾榫卯结构咬合在一起,牢固地锁住二块相邻的石条,经过几百年的江水冲刷依然坚固,体现了古代匠人智慧和精湛的建造工艺。站在坝前,看到了古代工匠们精心设计、巧妙施工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水利工程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渔梁村保存的较为完好,漫步在村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块石板,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村被誉为徽商之源,徽商最兴盛的时候,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站在坝前看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听到了商贾们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村在唐代即已具雏形,渔梁的名称由坝而来,渔梁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漫步在这片土地上,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时代,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气息与精神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