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师说石涛先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初览石涛先生画作,一开始并没有认同感,随着徐贝林老师(我们社区的国画老师,一位科班出身的年轻画家,阅历丰富,授课经典)的解读和临摹作品,越来越觉得石涛先生在把控水墨的运化间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之境界,石涛的山水笔法狂野,随性,松弛,下笔酣畅淋漓,笔随心走,笔下自然流淌着大自然山水画卷本色的体态。临摹石涛先生的作品,非常难,每一幅作品,都要至少临上六七幅之后,才慢慢觉得是一幅略有一点点意思的习作,这是我开始学习国画山水以来,最难的临摹的作品,不是老师要求交作业,或许我就中断了继续临摹石涛先生的画作,因为从心里我一开始并不接受或不太喜欢这类画作,幸亏有老师的指导,才有了我今天的坚持,现把我临摹的部分习作分享给各位朋友,也让各位能对石涛这位画僧有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我去宣城旅游,在宣城敬亭山参观了石涛博物馆,石涛在宣城隐居了十五年,留下了著名的《百开罗汉图》和诸多画作,游历了皖南山水,回过来再看石涛山水,很多画中都有他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的倩影所在,江南水乡美景也赋予了这位画僧的创作灵感,留在了石涛的笔墨之间</p> <p class="ql-block">石涛是清初的一位画僧,他画下了大自然山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p> <p class="ql-block">石涛 (1642一1707),明宗室靖乐王赞仪之十世孙,为朱元兄朱兴隆的后代。朱兴隆早亡,其孙朱守谦与朱元璋的儿子一起受封,藩邸广西桂林。靖江王从第二代朱赞仪开始,规定以二十字为世系</p><p class="ql-block">石涛为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九世孙朱亨嘉的长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崇祯帝朱由检在媒山自溢而死,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南下。1645年,南京弘光政权被清兵剿灭,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石涛的父亲朱亨嘉以唐王按序不当立,不受诏并且自称[监国]。由于靖江府这一系非朱元璋嫡传正系,因此朱亨嘉这一行为被视为叛逆。不久,朱亨嘉被活捉,解往唐王处幽禁而死,其家人被满门灭绝。时石涛年幼,遭此巨变,幸由宫人冒死带出来得以逃生。 </p> <p class="ql-block">为躲逃追杀,石涛奔走于湘桂交接的群山中,年幼的王孙在未晓世事时,便在广西全州的湘山寺出家,法名初为超济,法号石涛。石涛20岁之前一度南游潇湘之外,大部时间生活在武昌。大约在康熙元年(1662)冬或康熙二年(1663)春,石涛和师兄喝涛一起离开武昌,沿长江东下。1664年末或1665年初,两人抵达松江,谒见了震神林的高僧旅庵本月,并一起拜其为师。1666 年冬,石涛与喝涛随师父旅庵本月离开松江来到安徽宣城</p> <p class="ql-block">石涛为修复宣城敬亭山的广教寺做出极大的努力,并化六年时间绘制了“百开罗汉图”供奉</p> <p class="ql-block">十六阿罗汉应真图卷技法精湛,细腻入神</p> <p class="ql-block"> 石涛在宣城十余年里,广交诗画知己,往来于歙县、黄山一带。特别是与年长十九岁的梅清的交往,对他的创作启发极大,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画,终成忘年之交。尽管石涛和他的个性气质未必相近,但在艺术修养上的见地相投,发展为画风表现上某些形式的彼此融洽。梅清画了一辈子黄山,在表现黄山空灵的神韵上,后无来者。这时期石涛的作品大多数流露出梅清的一些主要神采,但同时又具备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石涛罗汉百页图</p> <p class="ql-block">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石涛最擅长的水墨晕染,出人意外的设色也体现得淋淋尽致。茅草的房屋建立在溪边的树荫之中,溪边小船上茅草屋的主人游赏着山间的美景,人物萧然挺秀,用笔殊途同归。</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近期临摹的石涛先生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临摹一张石涛的罗汉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