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五年九班齐悦然

<p class="ql-block">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得到完善和广泛运用是在唐代。这种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它为止。</p> <p class="ql-block">  那么你知道以前的考试都是怎么考的吗?</p><p class="ql-block">一、汉代</p><p class="ql-block">汉武帝设立了举孝廉,标志着科举制度的雏形开始发展。一般认为,汉武帝设立举孝廉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够选拔出贤能之士来担任各级官职。而这种选择,主要以“清白廉洁”、“足以经世”、“廉于官”的政治标准为依据。</p><p class="ql-block">二、唐代</p><p class="ql-block">唐朝是全中国科举制度发展最为完善、且规模最大的时期。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考试内容逐渐趋于完善,科目也日益丰富。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初唐和盛唐。</p><p class="ql-block">①初唐时期:掌握“格式”,只考察文学和经义方面的知识。</p><p class="ql-block">②盛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科目逐渐增多。进士科除了文学和经义,还增加了诗、赋、经史、经义等科目;及第科实行“三馆试”,包括集试、殿试和直阁试。</p><p class="ql-block">三、宋代</p><p class="ql-block">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前朝在科目上又有部分不同。考试的科目比较丰富,经过长期的运作,考试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民主化。</p><p class="ql-block">宋代科举主要成就有:设立了儒家的四书、五经;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组成,内容不断丰富化,形式逐渐规范化;试卷标准化,评卷公正,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实际表现。</p><p class="ql-block">四、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延续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但进行了一些制度的改革。</p><p class="ql-block">①明代:明朝初年相应于设立了礼部试、殿试。礼部试全国一次性集中考试,考场十分隆重;殿试则是由皇帝主持,考核士子的素养、才学和为政之道。</p><p class="ql-block">②清代:清朝更进一步改革,将三级考试改为两级考试制度,即“乡试、会试、礼部试、锁院藏”。乡试的考试内容仍然是文、百家史和元核,会试中的考试科目则包括了文、武、经和策。而和以往不同的是,清代科举制度中增加了状元郎、解元、探花等名次的书写和印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总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方法,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选拔具有一定政治素养、能力和品德的官员。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整个制度仍具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果你回到古代并且读书考取功名,你会考到什么功名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