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领十字街84号》——— 爱书人的圣经书信集

原道

<p class="ql-block">  《查领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书信体小说,它以平实无华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远方爱书人与书店的传奇缘分,该作品内容为真实信件,也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一个是穷困潦倒的美国女作家,一个是严肃古板又很专业的书商,从海莲的跨海寻书开始结缘,持续了二十年的通信,大洋彼岸的陌生人成了朋友,逐渐超越了顾客和店家的关系,书籍成了跨越大洋的桥梁,超越了一般商品的意义,真正让书成就了一段既渺小又伟大的人类情谊。</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部书中所描述的查令十字街马克恩与科恩书店已成了伦敦的文化名片,以其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二手藏书而闻名遐迩。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书人都在梦中走进过它: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蹦出来的可爱铺子,走进去,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倒霉味常年积沉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天花板的深色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放光芒。这家书店曾经的痕迹被世世代代记得,成了这条街的一则文化逸事儿。</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中,身在战后发达的美国海莲在得知弗兰克及店员在英国物资溃乏时雪中送炭,为他们寄去了六磅重的火腿,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福兰克和他的店员们也制作各种礼物书籍邮寄给海莲,逐渐渗入到了对方的生活中,海莲被他们乐观的精神感染了,传统的通信方式虽然降低了交流的效率,却拉近了人心的距离。在这种等待收信回信的缓慢过程当中,真挚而细腻的温情得以在一字一句的揣摩当中的酝酿生长。生活的细节分享,对书籍的关注和热爱,弗兰克对于海莲来说,从一个普通的书商变为了一个可以在落魄时分享苦恼的老朋友。在生活中和精神上,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从未见过,却成了知交,“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被理解,那是一种无奈憋屈但又无人诉说的苦闷,找到一个和自己价值观相符,为自己加油打气,并非一件易事儿。朋友不需要太多,寥寥几个足亦,不一定要24小时守护,彼此在重要的时刻能够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就是幸事。因为书籍,人类的记忆可以不朽。不同于由此书获得灵感的中国电影《北京爱上西雅图》,最终男女主人公走向圆满的结局,海莲因为经济等原因错失了去往伦敦的机会,直到弗兰克去世,都始终没能见到彼此,一对知己就这样遗憾的错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书籍结成的这段缘分被文字记录了下来,让后世的我们永远记得,这是一位爱书人对书籍与文字的献礼,正如台湾作者唐诺的书后跋:“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的最好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寄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慢下来,可以找回一些最原始的美好,成为了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现在书籍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昂贵和稀缺,阅读是随手可得的事情,飞速发展的科技所创造的便利,在信息急速传播饱和到爆炸的情况下,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不管再好看的故事,再重要的知识,都变成了只是为了满足当下的消费品,用完即丢。海莲曾说她自己选书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本书值得他收藏一辈子,一辈子都有可能重看。今天还有多少人以这种保存精品的态度看待书籍,还有多少人对书籍的内容恭敬,认为一些经典书籍可以重读一生?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人和书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莫不如此。我们的联系彼此的方式变得简单了,情感并没有变得紧密,也很难写出像海莲那种不断地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优雅真诚敞开心房的,在半个世纪以后依旧具有阅读价值的书信。科技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它提高了沟通质量了吗?译者陈建明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进,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在失落之余,让我们欣喜的是,一些书店挺过了实体销售的萧条,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了网红地,让人们得以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得以潜入一座城市的思想脉搏,光顾这些书店的人不仅仅为了买书,还为了聆听讲座、参加工作坊,与朋友见面聚会,尤其是看完一本书时,希望找人聊一聊书中的情感和思想…你是否也有过意愿参访像查领十字街84号这样有温度老派的书店,是否也会想享有一段老派却深刻的灵魂交流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