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过炎帝的家谱来探究一下蚩尤与夸父的关系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youku.com/mid_video/id_XNDgwODQ4NDgyNA==.html?scene=short&playMode=pugv&sharekey=85888b79ad62923487c48dc0a0d66c8d1%20%E9%95%BF%E6%8C%89%E5%A4%8D%E5%88%B6%E6%AD%A4%E5%8F%A3%E4%BB%A4%EF%BC%84koTS3wL7c19%EF%BC%84%EF%BC%8C%E6%89%93%E5%BC%80%E3%80%90%E4%BC%98%E9%85%B7APP%E3%80%91%EF%BC%8C%E5%9C%A8%E6%90%9C%E7%B4%A2%E6%A1%86%E4%B8%AD%E7%B2%98%E8%B4%B4%EF%BC%8C%E5%8D%B3%E5%8F%AF%E8%A7%82%E7%9C%8B%E5%95%A6%EF%BD%9E" target="_blank">龙族王者应龙,灭蚩尤杀夸父,斩相柳擒妖猿,它到底要修炼多少年? </a></p> <h3>笔者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交代过:炎帝是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二者原本无关,被整合在一起是始于西汉刘歆的《世经》。</h3></br><h3>而本文要讨论的是炎帝的世系,这也是解读上古史的关键中的关键。<br></br></h3></br><h3>相信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炎帝,应该是那位与黄帝发生过阪泉之战的炎帝,即《史记》所记载的“欲侵陵诸侯”的炎帝。</h3></br><h3> <h3>事实上,《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炎帝更接近于一个符号,更像是炎帝一族的几位首领被整合在一起的产物,而不是真正的炎帝。</h3></br><h3>如果我们试图去探究真正的炎帝,那么就离不开《左传》和《山海经》。</h3></br><h3><h3>炎帝与祝融</h3></br></h3></br><h3>讲炎帝是绕不开祝融的,因此需要在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即:上古时期的祝融有两个,一个较早,一个较晚,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较早的那个祝融,又称祝融氏,他是炎帝的后裔,参见《山海经·海内经》。</h3></br><h3>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山海经·海内经》</h3></br><h3>这里的“生”可以理解为族群分化,根据这段记载,可以得知祝融一族是由炎帝一族分化出来的。</h3></br><h3>古之“江水”指的便是今天的长江,但又有稍许区别,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江。</h3></br><h3>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攓衣而越也,及至其下洞庭,骛石城,经丹徒,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淮南子》</h3></br><h3>而祝融所迁居应该是今天的长江中游地区,也就是说,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的有关炎帝和祝融的传说是有据可考的。</h3></br><h3>祝融及其后裔们在“江水”开启了农业生产,即所谓“是复土壤”。需要说明的是,在华夏上古的传说中存在一个治水脉络,即:<strong>共工-鲧-禹-冥,</strong>以共工为最早。这个话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单独去讲。</h3></br><h3>上古时期的江汉地区就是稻作农业区,距今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便是典型的稻作农业。</h3></br><h3>稻作农业需要对水进行管理,以便于灌溉,那么作为祝融的后裔,共工治水便成为一种必然,而共工最终成为传说中的水神的逻辑也在于此。</h3></br><h3>至此,根据《山海经》,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自炎帝至共工的家族脉络。</h3></br><h3><strong>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strong></h3></br><h3> <h3><h3>共工与夸父</h3></br></h3></br><h3>在上古传说中,共工是个独特的存在,从颛顼到禹,似乎什么时代都能见到共工的身影,那么,共工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呢?</h3></br><h3>探究共工,需要把《左传》、《国语》和《山海经》结合起来。</h3></br><h3>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h3></br><h3>而《山海经·海内经》同样有记载:“共工生后土。”</h3></br><h3>那么,共工至后土的脉络是可以确定下来的,接下来就是后土族系。</h3></br><h3>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h3></br><h3>至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自炎帝至夸父的家族脉络。</h3></br><h3><strong>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strong></h3></br><h3>虽然我们还无法判断共工的具体时代,但我们可以通过夸父的事迹来反推出共工大致的时代。</h3></br><h3><h3>夸父、蚩尤与黄帝</h3></br></h3></br><h3>夸父被杀死了,蚩尤也被杀死了,杀死他们的是同一个人——应龙,这件事也被记载在《山海经》里。</h3></br><h3>那么,应龙又是谁呢?</h3></br><h3>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h3></br><h3>至此,结论已经很清晰了,夸父、蚩尤、应龙和黄帝为同时代,而夸父又是共工的后裔,那么,共工显然要早于黄帝,准确地说应该最初的共工氏是要早于黄帝的。</h3></br><h3>《管子》亦持此说。</h3></br><h3>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藪,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管子》</h3></br><h3>从《国语》的记载来看,共工同样应该早于黄帝。</h3></br><h3>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国语》</h3></br><h3>“伯”通“霸”,“九有”指的是“九州”,这段讲的是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儿子后土平整九州的土地,篇幅有限,关于后土之事,我会在后面谈及“社稷”的时候详细论述。</h3></br><h3>在所有的历史文献记载中,都讲逐鹿之战后黄帝一族掌控天下,而炎帝后裔始终处于辅佐地位,如伯夷父辅佐颛顼(《吕氏春秋》)、伯夷辅佐尧(《国语》)、四岳辅佐禹(《国语》)等,那么共工和后土称霸九州显然是插不进来的。</h3></br><h3>逻辑上就只有一种可能,即“<strong>共工氏之伯九有</strong>”发生在逐鹿之战前,且晚于神农氏,其顺序应该是:神农氏、共工氏、黄帝,也就是说《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侵凌诸侯”的炎帝应该是共工氏,而非真正的炎帝。</h3></br><h3>而阪泉之战其实就是逐鹿之战的别称,关于这件事的论证我会另文解释。</h3></br><h3>前面讲的是祝融一脉,除此之外,在《山海经》了还记载了炎帝的其它后裔,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张《山海经》里记载的炎帝的谱系。</h3></br><h3> <h3>再解释一次,在炎帝族系中,最下面的夸父才是与黄帝同时代的,而据《山海经》所述,夸父与蚩尤是黄帝的共同对手,而夸父的身份似乎要高于蚩尤,在《山海经》里,像“<strong>珥两黄蛇,把两黄蛇</strong>”这类被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祖先神,如四海之神(禺䝞、不延胡余、弇兹和禺强)和夏后开也都有此待遇。</h3></br><h3>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山海经·大荒西经》</h3></br><h3>那么,蚩尤与夸父的关系,更可能类似于应龙与黄帝的关系,也就是说,蚩尤应该是夸父手下的统帅,而他自身并非是“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历代文献都在贬低蚩尤的原因,《大戴礼记》甚至称之为“庶人”。</h3></br><h3>公曰:“蚩尤作兵与?”</h3></br><h3>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惛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虿挟螫而生见害而校以卫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与之丧厥身。 ——《大戴礼记》</h3></br><h3>即便是姜姓齐国,也只是将蚩尤奉为兵主,而非祖先。</h3></br><h3>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现有的材料来判断蚩尤的出身,但依《山海经》所载来分析,蚩尤应该是听命于炎帝后裔——夸父之命的,那么,后世将蚩尤说成是炎帝之后并非是毫无根据的。</h3></br><h3> <h3>因为夸父的高贵身份,后人便用一段悲情的神话来遮掩了这段历史,这或许才是夸父逐日的由来。</h3></br><h3>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h3></br><h3>甚至可以说,蚩尤之恶名,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替夸父背锅。</h3></br><h3>下一篇,我们将探讨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为什么会一分为二。</h3></br> <a href="https://mr.baidu.com/r/1utfd0RZyhO?f=cp&rs=2271802330&ruk=ks1JREjbY8X-RLc7MJ8JBQ&u=b0c17e5828f30daf&sid_for_share=99125_3"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r.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