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的美篇《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

傻傻的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乌菲齐美术馆携手举办的《心影传神》-- 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于2023年4月27日-9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南2展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该美术馆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宝库,同时她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美术馆之一。乌菲齐美术馆以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绘画大师的作品而蜚声国际,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百度~艺术中国《文艺复兴至当代50幅艺术大师自画像来到国博》</p> <p class="ql-block">  自画像系列藏品是乌菲齐美术馆核心馆藏之一。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乌菲齐美术馆已收藏了1800多幅自画像藏品。自画像不仅记录了艺术家的容貌形象,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风格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些藏品为观众探寻艺术家所处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画像作为肖像画的特殊类别,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次展览,乌菲齐美术馆从馆藏中精选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21世纪(当代)的50位知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这些作品时间跨度长达500年,包括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一众名家。其中还有几位鲜为人知的女性画家,这在没有照相机的16世纪是很难得的。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女性在艺术史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览在结尾处推出了光影体验部分,以沉浸式360度全方位为观众呈现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观众不仅能近距离欣赏艺术家的精神风貌,还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布展每幅自画像都运用了非反光玻璃来保护,使观众得以更清晰更纯净地拍摄自己喜欢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外的留影墙</p> <p class="ql-block">  进入国博,馆内随处可见《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海报。随着海报的引领,我来到南1、2展厅。</p> <p class="ql-block">  在进展厅前,咱先和大师们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心影传神》-- 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是特展,需买票参观。老年人有优惠-半价。我参观券的券面图案正是宣传海报之一~拉斐尔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 Organizers </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 乌菲齐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支持单位/ Support </p><p class="ql-block">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p><p class="ql-block"> Embassy of Italy to </p><p class="ql-block">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意大利合作机构</p><p class="ql-block"> Italian Coordinating Agency </p><p class="ql-block"> MondoMostre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绚丽多彩、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值此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闭幕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乌菲齐美术馆携手推出"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展示诸多以大美之艺创作不朽名作的艺术家真容,说明文化能够连接心灵、艺术可以沟通世界,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具体举措。</p><p class="ql-block">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素以收藏文艺复兴巨匠名作闻名于世,丰富多样的珍贵藏品使其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画像是肖像画的特殊类别,不仅记录了画家自身的容貌形象,也为研究作品的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次展览中呈现的50幅画作是从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1800多件自画像藏品中精选而成,汇聚了多位名家大师之作,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现与表达,堪称他们的视觉自传。为深入反映自画像创作的艺术背景,展览还特别引进了光影体验部分,沉浸式呈现乌菲齐馆藏文艺复兴经典之作。透过这些艺术史上的瑰宝,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艺术家"亲手绘制的永恒",还可"身临其境"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精神对话。</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主席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两千多年来,中意友谊在密切的文化交流中传承发展,展现了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对彼此的真诚欣赏和由衷尊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意文化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衷心希望此次艺术的邂逅能够给广大观众带来心灵的触碰和激荡,在美美与共之中推动文化交流交融、民心相连相通,为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新的活力,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春法</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乌菲齐美术馆拥有超过1800幅大师自画像藏品,在国际艺术界首屈一指。直至今日,我们的自画像藏品仍在增加。</p><p class="ql-block"> 虽然第一批大师自画像来自美第奇家族的藏品,但在收藏之始,家族就已开始接受画家本人捐赠的作品,并延续多个世纪。如今,这成为乌菲齐美术馆的一项长期战略,既有针对性地收购已故艺术家的自画像,也精心选择当代艺术家的捐赠品,延续着以往艺术家主动向美术馆赠予其自画像的传统。众多艺术家为自己的自画像能够加入这一系列藏品而深感荣幸。该系列已收藏有拉斐尔、贝尼尼、委斯凯兹、伦勃朗、门格斯、维热-勒布伦、柯罗和夏加尔等大师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此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精选艺术瑰宝,每一件都是大师经典之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机构,其藏品展示了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和艺术。对于乌菲齐美术馆和我个人来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该展览,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这样的时代,艺术家自画像的呈现或可为观众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驻足思考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张力与特质,同时深入了解过去与当代的艺术大师,并与其"直接对话"。我们不仅能够从这些画作中感受到每位艺术家的独特魅力,而且更意识到将如此重要且精心挑选的杰出自画像齐聚一堂,所凸显的集体的力量,即艺术家作为视觉传播者,透过作品传递独特的力量与责任,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荣幸能与北京的观众分享乌菲齐美术馆的珍贵藏品。在此,我要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博士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整个团队,与乌菲齐美术馆共同举办此展览,同时也对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及其文化处长久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史艾克博士</p><p class="ql-block"> 乌菲齐美术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红色背景墙以长焦镜头方式首推而出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自画像》。画像左侧是拉斐尔的传世名作《雅典学派》,右侧是放大了的《雅典学派》画作的右下角。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拉斐尔把自己深藏其中,让人不易察觉。</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自画像前的弧形标识台左侧文字是对拉斐尔自画像的简介,右侧是拉斐尔《少年画像》(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曾在佛罗伦萨谋事,后前往罗马,迅速为两大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所赏识。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在其绘画生涯的二十多年中仍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半身像中,拉斐尔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头戴一顶帽子,一双乌黑的眼眸注视着观众,脸上流露出专注而忧郁的神情。他身穿当时流行的朴素衣着。科学研究证实,这幅画拉斐尔未打草稿,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可能是拉斐尔送给贵族蒙泰费尔特罗宫廷的礼物。1632年,这幅肖像作为维多利亚·德拉罗韦雷的遗产进入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她是乌尔比诺公爵的最后一位后裔、大公费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的妻子。自此,美第奇家族将此画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齐奥</p><p class="ql-block">(1483 乌尔比诺-1520 罗马)</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504-1506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杨木)(47.3 x 34.8cm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镜头拉近,画面中拉斐尔半身侧脸的样子,就像是行走中的拉斐尔被你的一声呼唤引得回头,又像是他在不经意间回头一瞥,正好与你四目相对,仿佛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青秀的脸上露着善良、温和、专注、平静的神情。黑色的无檐帽,栗色的齐肩长发,修长的脖颈,白净的肤色,一双阴柔俊美、忧郁会说话的眼睛,让人感到拉斐尔是一个性格静雅、平和、不张扬、善解人意的年轻人,十分招人喜欢。</p><p class="ql-block"> 这是拉斐尔独立自画像存世的唯一一幅,《自画像》完成时拉斐尔23岁,可见其绘画天赋非他人所及,而他英年早逝更是令人惋惜万分。</p> <p class="ql-block"><b>《少年画像》(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齐奥(1498-1499年)</p><p class="ql-block">纸面黑铅画(38.1x26.1cm)</p><p class="ql-block">原作藏于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玛丽埃塔·罗布斯蒂(又名丁托列塔)</p><p class="ql-block"> (1554 ? -1590 威尼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93.5x91.5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玛丽埃塔·罗布斯蒂是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画家雅各布·罗布斯蒂(又名丁托列托)的长女。</p><p class="ql-block"> 《自画像》中,玛丽埃塔侧身着白色衣裙,身材丰腴而饱满;一头金发一丝不乱地挽至脑后,优雅而精致;皮肤<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皙细腻,</span>红润而有光泽;脖颈上一条白色的珍珠项链,珠粒圆润鲜亮,凸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人公妩媚典雅的气质。</span>画面中,她右前臂轻轻地放在钢琴上,指尖朝向琴键,一份翻开的乐谱<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在左手上。</span>一位有社会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跃然画布上。整个画面没有玛丽埃塔从事绘画职业的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16世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性画家是很难被社会承认的。据说</span>玛丽埃塔·罗布斯蒂曾被父兄要求女扮男装在画室工作。 </p><p class="ql-block"> 玛丽埃塔·罗布斯蒂是一位传奇女性画家,她一生精品无数,但她的其他作品却无迹可寻。《自画像》是她留下的唯一一张明确出自她手的作品。有学者推测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丽埃塔</span>为自己的爱人所作,因而画中的她显得格外娴静美丽、脉脉含情。不幸的是,这位才华不凡的女画家因难产离世,令喜爱她的人们哀伤不已。</p> <p class="ql-block"><b>《椅子上的圣母》</b>1513年</p><p class="ql-block">现藏于皮蒂宫 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创作于拉斐尔去往罗马期间,很明显受到了提香和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的影响,色彩温暖而浓烈,且不同于他早期在佛罗伦萨所绘制的圣母图,既没有严格的几何构形,也没有明显的透视关系。</p><p class="ql-block"> 圣母的腿部呈现出一条腿太高的阶梯式动态,不但成为耶稣倚靠的支撑,也是随着圆形画面的弯曲而与之呼应的线条节奏。布料的蓝色褶皱非常细腻,似乎腿部还在轻轻地摇摆,如同摇篮般哄着怀中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与拉斐尔其他圣母主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圣母的形象更加平凡,衣着色彩也更丰富,脱离了传统的蓝色与红色的搭配,采用了其他色彩相间组合,营造出极富细节感的画面效果。</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采用圆形画的方式来设计画面,这样的形式要求画家必须强调画面的曲线效果以适应圆形的规格。另外,这也会让画中的人物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产生一个位于中心点的焦点人物。在这幅画中,位于中间的幼年基督也是这幅作品的精神中心,两者相互重合,使得观画者的物理视觉与心理感觉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文/华艺理论考研《文艺复兴【人物篇】拉斐尔》)</p> <p class="ql-block">展厅顶部的光影图像</p> <p class="ql-block">  提香·维切洛《自画像》1595-1600年</p><p class="ql-block">(约1485/90?皮耶韦﹣迪卡多雷--1576 威尼斯)</p><p class="ql-block">提香·维切洛,马尔科·维切洛(传)所作 </p><p class="ql-block"> 布面油画 (78.5 x 63.5 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半身像上的老者面容消瘦,挺鼻如峰,苍髯如戟,手中拿着调色板,画中所描绘的人物便是16世纪威尼斯画坛巨匠提香。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生创作精品无数,其中不乏寓言、神话故事和不朽的宗教题材。提香通过自己钟爱的体裁,创作了一系列肖像作品,成功诠释了当时的社会及教皇、皇帝与贵妇等上流阶层的奢靡生活。</p><p class="ql-block"> 本幅作品直至20世纪一直被学者认定为提香的真迹,但最近有学者将它归为提香侄子马可.维切洛的作品,他是大师去世后继续经营画室的门徒之一。他汲取了提香对于色彩的卓越认知,只用少量色调着色:黑色和棕色的衣帽、苍白的肤色、银灰色的胡须及白色的衣领跃然纸上。提香意气风发地站立着,凝视着画外的远处,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思索和自信的表情。晚年的提香享誉欧洲宫廷,备受王公贵族的欢迎,这幅画充分彰显了他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  <b>《花神》(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 提香.维切洛 1517 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面油画(</span>79.7x63.5cm)</p><p class="ql-block">原作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 <b>图文:</b>"花神"原指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芙罗拉。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常借用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幅半身肖像中,提香描绘了一位庄重典雅的威尼斯妇女,手持花束,体态优美丰腴,透露出青春的活力,如同盛开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p><p class="ql-block">(1577 锡根-1640 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623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85 x 61cm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是 “弗拉芒画家王子”鲁本斯的著名杰作。17世纪初,他活跃在意大利,为巴洛克风格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的大半个世纪,奢华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始终流行于欧洲的宫廷,这幅自画像将巴洛克风格展露得淋漓尽致。回到弗兰德斯后,处于事业巅峰的鲁本斯在46岁时绘制此画。画中他呈四分之三侧身角度,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头戴宽檐帽遮盖脱发,颈上戴一条金项链,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奥地利统治者和丹麦国王授予他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  安尼巴莱·卡拉奇</p><p class="ql-block">(1560 博洛尼亚-1609 罗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590-1591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45.4x37.9cm)</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人物侧脸在红色背景前格外醒目,充满张力、细腻厚重的笔触,以及带有威尼斯自然主义风格的柔和刻画,形成这种风格得益于画家多次在威尼斯度过的时光。在此期间,他潜心研究拉斐尔严谨的构图方式和绘画技巧。这幅草图般质感的作品中画家形象栩栩如生,画中的安尼巴莱·卡拉奇一头短发,鼻头圆润,穿着朴素,冷静自持,并无一丝能够显露出作为著名画家的痕迹。然而在世纪之交,他作为艺术复兴的驱动力,在开启巴洛克风格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带有忧郁气质的精神状态从画中的面部表情可见一斑,并且在他的余生中愈演愈烈,最后迫使他完全放弃了创作。</p> <p class="ql-block">  詹洛伦佐·贝尼尼</p><p class="ql-block">(1598 那不勒斯-1680 罗马)</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63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62 x 46 cm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作为才华出众的雕塑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舞美设计师,詹洛伦佐·贝尼尼是17世纪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极富盛名,作品大多与显贵或教皇、宫廷委托有关,塑造出罗马巴洛克风格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出于自身乐趣或应朋友所邀,他创作的小幅肖像画和自画像多以随意自由的手法快速完成,它们游离于正式画作之外,有些甚至到最后仍以草稿的形式呈现,这幅自画像即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情感丰沛的画作,艺术家善于在人物说话或行动时捕捉形象,就像雕塑家以精湛的技术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让大理石像"开口说话"那样。画家的技巧是通过强烈的灯光和微斜的头部姿态,以疾速、厚重的笔触完成画作。画中人目光深邃,嘴巴微张,似乎在与观者对话。</p> <p class="ql-block">  伦勃朗·凡·莱茵</p><p class="ql-block">(1606 莱顿-1669 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668-1669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74 x 55 cm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作为一位以明暗对照法来还原真实的画家,伦勃朗以其肖像画最富盛名。</p><p class="ql-block"> 这幅自画像作于画家去世前不久,当时他已无意美化自己。昏暗背景中浮现出一张当代艺术评论称之为“丑陋的平民面孔”:浮肿的脸庞、眼袋、双下巴和塌鼻子。画家早年尚能利用阴影和笔触掩饰这些瑕疵,而今却被暴露在光线的审视下,甚至使用了画家晚期代表性的,偶尔用手指作为画具的厚涂技法粗暴地凸显出来。单调的画面被棕色主宰。唯有从炯炯有神的眼睛中观者仍然能看到画家有过志得意满的幸福时光。毛皮饰边斗篷和胸前的奖章,诉说着画家曾经的辉煌成就与奢侈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已褪去,被反省和忧郁所掩盖,轻抿的嘴唇似乎意味着画家比任何人都清楚,昔日荣光一去不返。</p> <p class="ql-block"><b>《夜巡》(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1642〈</span>379.5x453.5)cm</p><p class="ql-block">原作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凯兹</p><p class="ql-block">(1599 塞维利亚﹣1660 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63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03 x 82.5 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自画像可追溯到委拉斯凯兹生命的最后十年,当时他蜚声国际,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的成就在西班牙是空前的。此后,他自称"伊达尔戈"-﹣一种对西班牙贵族的尊称。为了达到庄严肃穆的效果,画家采用了一种类似摄影的表现技巧,从非正面仰角描绘,使人物似乎做慢逼视着观众从而体现其威严。他的笔触迅疾笃定,既有完成度极高的部分,又有一笔带过的部分,使观众从中感受到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画家流露出的大胆与自信。画作昏暗的背景中有银光闪现,那是贵族骑士的宝剑和一把能打开皇室大门的钥匙,暗示了1652年国王授予艺术家尊贵无比的“皇宫高级内侍”头衔 。</p> <p class="ql-block"><b>《宫娥》(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凯兹</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1656(</span>320.5x281.5)cm</p><p class="ql-block">原作藏于普拉多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pan>卢多维科·卡尔迪(又名奇戈利)</p><p class="ql-block">(1559 奇戈利﹣1613 罗马)</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59.5x44)cm</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卢多维科·卡尔迪,因其出生地托斯卡纳的一个小镇,被传以“奇戈利”之别名。</p><p class="ql-block"> 画作描绘了卡尔迪果敢的自我形象,彰显出画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自豪。画家手持画笔和圆规,后者暗指他的建筑师身份。画家的一双眼睛朝向观众,散发出十七世纪传记作家所描述的忧郁深沉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据传记记载,这位画家日以继夜地迷恋解剖学,同时不遗余力地学习绘画。他甚少与人交谈,是具有“土星”气质的悲观的艺术家,十分痴迷于创作。</p><p class="ql-block"> 画中人穿着典雅,头戴一顶翻边毛皮帽,身穿红色罩衣,点缀着若隐若现的白色蕾丝衣领和浓密的动物皮毛,画作表现了画家笔法流畅、快速以及注重光和空气感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乔瓦尼·曼诺齐</p><p class="ql-block">(又名乔瓦尼·达·圣乔瓦尼)</p><p class="ql-block">(1592,圣乔瓦尼﹣瓦尔达诺-1636,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615-1620</p><p class="ql-block">瓦面湿壁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51.6x37.4cm)</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乔瓦尼·曼诺齐是为美第奇家族和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制作壁画的艺术家中的佼佼者。豪宅的厅、房,礼拜堂,小教堂以及宫殿的外墙,都是他创作的场所。也许出于这个原因,在作自画像时,他采用了最为擅长的形式,在一种屋面瓦片上创作的湿壁画。</p><p class="ql-block"> 画家的正式作品总是展现出极具艺术性的一面,他总是用心地捕捉对象与众不同的特质,正如我们在这幅作品里看到的一样。画像中左脸颊上长毛的黑痣使人印象深刻,自然的体态和神采奕奕的目光,凌乱的黑发,V形发尖,微张的鼻孔,脸颊上的绒毛,刚长出来的山羊胡,彰显出画家对自然主义描写的独特理解,这些人物特征均为画家以迅疾的笔法画就。</p> <p class="ql-block">《男性肖像》1530-1540年</p><p class="ql-block">(传统上被认为是巴乔·班迪内利的自画像 )</p><p class="ql-block">(1493-1560 佛伦萨)</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 (72.5x58.2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根据作品背面的文字记录,传统上一直认定此画为巴乔·班迪内利的自画像。班迪内利是16世纪托斯卡纳宫廷艺术的主要拥护者之一。他擅长雕塑,也因其绘画和建筑杰作而闻名。这是一幅中年男性的半身画像,红色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身着朴素的黑色外套和白色衬衫,领口处的刺绣清晰可见。背景是绘有渐进式阴影的浅色墙壁,墙壁左侧装有带楣梁的涡卷形壁饰,可能是壁炉或窗户的一部分。右侧是一根平滑的壁柱,这些都彰显出画家还作为建筑师的多重身份。鉴于班迪内利与美第奇家族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为这个家族创作的作品的重要性。这幅自画像在当时引起了大公科西莫三世的兴趣,并于1685年3月12日将此画馈赠给乌菲齐美术馆,摆放在离班迪内利著名的复刻品《拉奥孔》不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贾斯图斯·苏斯特曼斯《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597 安特卫普﹣1681 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79x63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在镜子前作画的画家,以坚定自信的姿态面向观者,彰显着其显要的宫廷画师身份。画面并未暗示画家的职业,脸部采用写实笔法渲染,皮肤细节清晰可见,与画家训练背景相关的弗拉芒绘画的特质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在1619年或1620年期间,贾斯图斯.苏斯特曼斯在安特卫普和巴黎学有所成后,带着一队为大公科西莫二世服务的挂毯织锦师前往佛罗伦萨。自此,他担任美第奇宫廷的御用肖像画师达60年之久,对佛罗伦萨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兼容并蓄的,泛欧洲化的风格成功地融合了威尼斯色彩传统和当时意大利最风行的艺术潮流,包括卡拉瓦乔、贝尼尼和彼得罗·达·科尔托纳的风格,也融入对委拉斯凯兹的探索,并受到鲁本斯的影响。他与鲁本斯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克里斯托福罗·穆纳里</p><p class="ql-block">(1667 雷焦艾米利亚-1720 比萨)</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7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73x62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穆纳里创作这幅自画像时,已届不惑之年,正处于事业巅峰,在美第奇宫廷中享受着美好生活。他面带微笑,气定神闲,穿着考究,头戴一顶黑色三角帽,身穿钉有银色纽扣的深色夹克,马甲上缀以金色纽扣,领子带有褶皱花边。他胳膊下夹着一根作画时用来支撑前臂的腕杖,左手拿着画笔和调色板,右手举着一个在贵族餐桌上常见的雅致玻璃杯,似乎带有一丝炫耀的意图。吹制的玻璃高脚杯出自当时威尼斯最优秀的工作室,当然也是穆纳里对自己绘画能力的一种展示。</p><p class="ql-block"> 画家以擅长绘制水果、花卉、东西方瓷器,以及精美银器和玻璃器皿等静物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奥.乔奇</p><p class="ql-block">(约1732 ? -- 1792模罗轮萨)</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7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7x58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充满谜题的自画像,将其定义为静物画也不为过。画家的肖像悬挂在右上方的木架上,隐藏在多个暗示他职业身份的物品中,并不在意通过位置、大小或光线强弱来阐明自己是画中主角。严格来讲,这幅肖像并不能认定为画中画,它也许是一面用天蓝色缎带悬挂在钉子之上的镜子。倘若如此,我们所见的是画家将外部世界在画中再现。物体和视线交错重叠,在画布之中,或在画布之外,亦或呈现于观者面前。如果我们回到右下角木箱上标记的日期1789年的同一场景,甚至可能“触碰”到正在记录这一切的画家。产生这一视觉效果并不奇怪,因为安东尼奥·乔奇本身就是错视画领域的专家。</p> <p class="ql-block">立体再现安东尼奥.乔奇《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span>克·路易·大卫</p><p class="ql-block">(1748 巴黎﹣1825 布鲁塞尔)</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7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4x53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是一幅特写。人物身体向前倾斜,脖子前伸,双眼凝视前方,最后这点甚至招来了一些评论,认为画中人物的眼神带有些许迷茫和不安。出现这种神情也许是因为画家专注地盯着镜中的自己,想要捕捉自身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因伤疤而扭曲的右脸。在现实中,那是画家二十六岁时在击剑中受伤留下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在其几幅著名的作品中,大卫擅长简洁有力的叙事方式、刻画庄重的人物表情并按照严谨的几何原则构建的稳固构图。但在这幅自画像中,观者很难找到这类风格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假设,这是画家率意而为的自画像习作。因此,这幅自画像给人的印象是真实的,正如他的头发尽管整齐地向后梳理,但额头上方已有凌乱的碎发,瞳孔中生动的反光,鼻尖温暖而微红的光影,白色领结和三层衣领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显然是为了呈现当时的时尚品位。而对夹克的其余部分、阴影中的微红肤色、部分头发以及整个背景只是迅疾地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b>《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克.路易.大卫、乔治.鲁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08-1822(</span>610x971)cm</p><p class="ql-block">原作藏于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图中文字:</b></p><p class="ql-block"> 这件巨幅人物群像油画,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皇帝和皇后的加冕仪式。</p><p class="ql-block"> 大卫在画中描绘了历史性的一刻,身着丝绒和华丽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双手举着一顶小皇冠,正准备为他的皇后约瑟芬加冕,他身后的椅子上坐着教皇庇护七世。画面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气氛庄严,光影、质感和色彩层次丰富且艳丽辉煌,人物服饰、表情和环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显示了大卫高超的写实技法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堪称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安东.拉斐尔.门斯</p><p class="ql-block">(拉贝河畔乌斯季 1728﹣罗马 1779)</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773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98x73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名字暗示归宿,在此,它决定了画家命运。门斯的姓名中含有两位文艺复兴大师安东尼奥(又名柯勒乔)和拉斐尔的名字,因此他在画中向两位画坛巨匠致敬。</p><p class="ql-block"> 成熟画家不屑使用手段来彰显其权威性。门斯披着一件棕色罩衫,散发出威严的气质。他的右手搭在装有素描的画夹上,因画家笃信素描是艺术的根基,左手正在完成前臂的动作,牵引挺直的上身作出自然的扭转。他斜睨双眼,看向画框外,将气场导向画面之外。作品效果宛如平静的雄辩与宏伟,彰显出拉斐尔风格的构图庄严与气度高尚。</p><p class="ql-block"> 门斯采用柯勒乔式技巧来调节明暗对比,从高光前额到半暗背景,以避免过度浮夸。他如此定义了画面的三维空间,并以高光闪烁的头发画笔的尖端和蓝色卡纸的折角,追求画面的生动和精致。</p> <p class="ql-block">乔万·巴蒂斯塔·加瓦罗蒂</p><p class="ql-block">(活跃在17世纪中叶至下半叶,里米尼)</p><p class="ql-block">《自画像、花与年轻的侍者》l64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9x208cm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乔万·巴蒂斯塔·加瓦罗蒂 的《自画像、花与年轻的侍者》,画面中被大量绚烂的花朵围绕着的画家直至几年前,仍被世人根据木制画框上的记载认定为马里奥·努齐。但真正的作者却是努齐的追随者加瓦罗蒂。两位艺术家都是静物画的代表人物,这种绘画体裁自17世纪中期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家创作了一幅气势恢宏的花卉作品,花朵从饰有神话场景浮雕的花瓶中溢出。右侧一位助手正在整理一束花卉,而下方地面上还有一束,这些都彰显出画家精湛的技艺。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植物展现出专业的绘画技巧,从美学角度出发,大量花卉赋予这幅作品欢快且活泼的特点,与画家朴素暗沉的衣着及脸上沉思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因尺幅巨大,购画代理人曾建议将该画分割成三幅独立的作品,幸而大公科西莫三世并未采纳。</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因画面尺幅巨大,本人的拍摄技术笨拙,无论我在哪个角度都不能很好的拍到艺术家的面部表情,只能求而次之取画面左下侧、右下侧和正上方画面的局部拍摄。</p> <p class="ql-block">路易吉.萨巴泰利</p><p class="ql-block"> (1772 佛罗伦萨 ﹣1850 米兰 ,)</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74.5x59.5cm)</p><p class="ql-block"> 这幅自画像是大公莱奥波尔多二世于1830年委托萨巴泰利所作,言明将把此画列入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藏品中。同年,莱奥波尔多授予画家圣朱塞佩骑士团勋章,作品高调展示了这一殊荣。画像中的萨巴泰利姿态威严,骑士团勋章清晰可见。作为宫廷画家,萨巴泰利地位尊贵,而这枚勋章对他而言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解放。萨巴泰利曾在皮埃尔.罗伯托.卡波尼侯爵手下谋事,卑微的出身令他耿耿于怀,但当他的卓越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后,侯爵便成了他的忠实拥趸。</p> <p class="ql-block">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又名萨索费拉托)</p><p class="ql-block">(1609 萨索费拉托﹣1685 罗马)</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645-165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38x32.5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萨尔维以其经典的圣像画作品闻名,其创作这类作品的基础即是对拉斐尔的深入研究以及不厌其烦的临摹。同时,萨尔维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肖像画家。画作背景是以青金石为原料呈现的蓝色(一种珍贵的颜料,因作为圣母玛利亚的披风颜色而深受萨尔维喜爱),矿物颜料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将画面主角衬托地格外醒目,展现出他沉思的神态。这幅颇具现代感的画作令人仿佛驻足画家的内心世界,紧皱的眉头反映出冥想中的质疑。画面无任何点缀干扰,配色也极为纯粹,仅选用四种色调:高贵的天蓝色、棕色、白色和肌肤透出的血色。</p><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被确定为萨尔维亲笔所作的自画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682年,此画被赠送给科西莫三世,这位大公十分喜爱这件作品,并将其尺寸改小以便与藏品中的其他画作匹配。</p> <p class="ql-block">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755-1842)</span></p><p class="ql-block">《 自画像》17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00 x 81cm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画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她一生共创作了八百多幅作品,其中大多是肖像画,是一位非常勤奋而多产的画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清丽优雅、朝气蓬勃的少女,她侧身凝视,嘴唇微张,似乎在言语什么,她灵活轻盈的身体轻倚椅背;身着典雅的黑色丝绸连衣裙,而手腕处的褶边,和似乎刚刚用画家左手中的红色颜料涂抹出的金边胭脂红腰巾,给沉稳庄重的服饰增添了几分俏皮之感;再加上她头上轻薄柔软的纱巾下露出勾勒脸型的卷发,给观者一种天真清新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画家在绘制这幅自画像时已35岁,在年龄上已然是一位成熟女性。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这位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喜爱的画家因担忧安全逃离家乡,而王后于几年后也难逃砍头的命运。然而,维热-勒布伦仍选择向王后致敬,画中的她正在描绘王后的美丽容颜。</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科·科尔维</p><p class="ql-block">(1721,维泰博——1803,罗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pan> 178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4.5x98.5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科尔维是18世纪下半叶罗马艺术的杰出人物,画像中他身穿红色长袍,坐在一张带雕刻的座椅上。与传统自画像不同,这是一幅全身像。画家扭曲且大胆的姿态与画架上以单色素描绘制的人物姿势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背景中有一尊复制的乌菲齐美术馆藏品维纳斯雕像,隐晦地展现了画家对古典艺术的研究,这是当时艺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抽屉柜上摆放着《透视画法》和《解剖学》两本书,显示出画家对艺术中自然科学知识的看重。</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仍有一个未解之谜:画家的目光望向何处?也许他正凝视着一位模特,或许正看向他的灵感源泉。而这并没有消解这幅画的虚构性,左上角的光线不偏不倚地直射在画家身上,而没有照亮他正在创作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让﹣路易·哈蒙</p><p class="ql-block">(1821 普卢阿-1874 圣拉斐尔)</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6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9(</span>64x47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1866年,乌菲齐美术馆请求哈蒙捐赠自画像,画家接受了这一提议,并在给奥雷利奥·戈蒂馆长的回信中,谦虚地表达了自己因“极小的才华” 却能得到认可的受宠若惊之情。</p><p class="ql-block"> 他一回到定居的卡普里岛便投入创作,到1869年,这幅自画像基本完成。画家朋友让-雅克·亨纳对此满怀期待,因为他很高兴看到哈蒙的画作将被展示在“父亲安格尔的肖像旁”。尽管哈蒙在给乌菲齐美术馆馆长的信中坦言自己对肖像画不甚熟悉,但在这幅作品中仍展露了他极为细腻的绘画手法,通过红、灰、白等朴素色调,以精准、有力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锐利的目光、长满络腮胡的脸庞以及略显愁容的前额皱纹。</p> <p class="ql-block">特蕾丝·施瓦茨·凡·杜伊尔</p><p class="ql-block">(1851-1918 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888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129x88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世纪荷兰画家特蕾莎·施瓦茨,37岁时的《自画像》则是在乌菲齐美术馆的邀请下创作的。1889年,此画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获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画中人物一只手遮挡阳光,另一只手拿着作画工具,颇具新18世纪的风格。这个姿势的原版来源于一幅著名画作——年轻的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创作于1749年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画家的父亲约翰·乔治·施瓦茨也是一位肖像画家,特蕾丝身上流淌着艺术的血液并且卓有成就,她从事业中获得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并成为了一个由荷兰青年女画家创办的“阿姆斯特丹女画家”团体中的代表人物。这些女画家们每周在特蕾丝家中聚会,从新颖的印象派绘画中汲取灵感,重塑室内场景、静物画和肖像画等传统荷兰绘画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span>易莎·格蕾丝·巴托里尼 </p><p class="ql-block"> (1818 布里斯托尔--1865 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860-1865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17x81.5 cm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闪烁着珍珠光泽的面庞,在浓密栗色头发的映衬下楚楚动人,一双黑色眼眸流露的宁静与沉思,在这无瑕的脸上更显庄重”,这是意大利诗人乔祖埃·卡尔杜齐笔下的画家路易莎·格蕾丝·巴托里尼。</p><p class="ql-block"> 自画像中的年轻女子正如诗人所写的样子,优雅的两条深色发辫勾勒出珍珠般的脸庞,额头宽阔饱满,眼睛漆黑灵动,修长的身躯包裹在维多利亚式礼服中。尽管人物的外表空灵,但眼神和仪态无不透露出坚毅的个性,被卡尔杜齐冠以“奥西恩圣母”的称号,仿佛让人忆起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想象的凯尔特神话中的女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 路易莎·格蕾丝·巴托里尼<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局部画面。精致的蕾丝袖衬和手链,充满渴望眼神的爱犬,</span></p> <p class="ql-block">让﹣巴普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p><p class="ql-block">(1796-1875 巴黎)</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3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34 x 25 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19世纪30年代中期,让﹣巴普蒂斯特﹣卡米耶.柯罗创作了这幅自画像,当时他与一群画家在距离巴黎不远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绘画。在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中,柯罗和巴比松派画家们利用暗色调镜子来观察局部风景,以便感知色调的对比和明暗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画中人物的描绘采用了画家风景画中同样的厚重笔触,通过色调对比构成。画中人头戴一顶帽檐上翘的帽子,令人联想到威尼斯的圣马可男式厚斗篷样式,配以新式薄绸围巾和精致的衣领,显得人物个性十足。柯罗运用对比强烈的色调和阴影来强调画作中每一个组成元素的独特能力,赋予这幅小型作品一种如伟大杰作般的力度和强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埃塔诺·基耶里奇</span></p><p class="ql-block">(1838-1920年,雷焦艾米利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8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椭圆调色板上的油画( 42.5×3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正如这幅作品所展示的那样,基耶里奇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肖像画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展示出一种通过流畅笔触和松散构图捕捉真实的人脸,并展现出人物千面的非凡能力。</p><p class="ql-block"> 1882年,加埃塔诺·基耶里奇接管了位于家乡雷焦艾米利亚的“皇家画师绘画学院(Regia Scuola di Disegno per gli Operai)”。而在一年前,基耶里奇完成了这幅自画像,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刚凭借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一幅油画赢得了英国观众的喜爱。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自己,身上散发的张扬自信呼之欲出,与他的代表性作品中对日常琐事的入微刻画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塞西莉亚·博</p><p class="ql-block">1855,费城——1942,格洛斯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pan>192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10x7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塞西莉亚·博克斯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誉为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曾描绘众多政治、艺术、文学界的卓越人物。在巴黎的艺术积淀使得塞西莉亚在肖像画这一艺术类型中出类拔萃,并凭借生动而高雅的绘画风格在杰出、成熟且活泼的客户群体中大受欢迎。饱满丰富的色调和行云流水的笔触成为了她的艺术特点,这也不可避免地促使评论家将她与约翰.辛格·萨金特比较。她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她在欧洲游学经历的影响,在那里她加深了对提香、伦勃朗和鲁本斯等过往艺术巨匠的认识,同时融入了马奈和印象派的现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本幅自画像于1926年应乌菲齐美术馆时任馆长的请求而作。在当时,她是乌菲齐美术馆自画像藏品中唯一的美国女性。很显然,美术馆对这位在欧美地区闻名遐迩并与萨金特、伊肯斯、卡萨特一起展出的美国女艺术家高度赞赏。</p> <p class="ql-block">马克·夏加尔 </p><p class="ql-block">(1887 维捷布斯克-1985 圣保罗德旺斯)《自画像》1959-1968</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1.5 x 51cm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在马克.夏加尔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三十多幅自画像,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这幅也许是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自1959年起直至1968年,该作品历时九年才得以完成,它既是对法国的致敬,也是对生命的歌颂。画作背景是梦幻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都清晰可辨,夏加尔本人则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穿着睡袍的画家。拥有杏核眼和高颧骨的人物面部构成了作品的视觉中心,画家头顶上标志性的"新娘"和"公鸡"十分显眼。画中新娘应是夏加尔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在20世纪40年代就过早离世,画家毕生的绘画灵感都来自对她的记忆。用公鸡和新娘表达希望和繁衍,两者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生命力。这一象征手法也在背景中重现,金黄色的太阳和黑色的弯月奇迹般地照耀着同一片天空。</p> <p class="ql-block">翁贝托·布鲁内莱斯基托</p><p class="ql-block">(1879 蒙特穆洛-1949 巴黎)</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936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110x65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1900年,在一次巴黎旅行后翁贝托·布鲁内莱斯基决定于巴黎定。此后他与多位当地文化圈内的重要画家及文化名人建立了友谊,包括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巴勃罗·毕加索、安德烈·德兰、乔瓦尼·博尔迪尼以及伊达·鲁宾斯坦等,使他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此画作于1936年,布鲁内莱斯基57岁,正处于事业巅峰期。他站在巴黎工作室窗前,以自豪的姿态与骄傲的神情表现自己作为一名成功的画家、插画家和舞美设计师的身份。艺术家以四分之三侧身姿势站立,一只手搭在髋部,让人联想到以往经典的肖像画作品。作品中还展现了关于图像志的研究,比如画家手中的毛笔,彰显出他作为艺术从业者的多才多艺。</p> <p class="ql-block">乔治·莫兰迪</p><p class="ql-block">(1890——1964,博洛尼亚)</p><p class="ql-block">《自画像》 192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53x44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在这幅自画像中,35岁的莫兰迪身穿衬衫和马甲,目光专注,仿佛全神贯注于用平淡柔和的色调将自己的形象转化到画布上。他的手中拿着绘画工具,分别是标有日期、签名的调色板和一些画笔。空旷且色调统一的画作背景让人想起精致的18世纪法国艺术,尤其是夏尔丹的作品,他是莫兰迪自学生时代起就最为欣赏的大师之一。正如我们从对莫兰迪的研究中了解到的那样,这种大面积的统一色调也是画家在生活中真实看到的样子,在他博洛尼亚家中卧室的墙壁同样也是这一雅致的暗灰泥色。而在他的画作中,水瓶、花瓶和杯子等日常物品构成了一个宁静安逸的家庭空间,它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化反复出现,在不明显却可以察觉的光线笼罩下,充满静谧安逸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贾科莫·巴拉</p><p class="ql-block">(1871 都灵-1958 罗马)</p><p class="ql-block">《我,咖啡》1928</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3.5x42.5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20世纪20年代末期,巴拉开始在他的未来主义作品中融合具象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画作表面用某种被大气尘埃笼罩的效果体现,充满朦胧感,这使得被描绘对象呈现多变而转瞬即逝的形式。画作背景里存在的几何形状则是暗示动态环境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特色。</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这幅自画像便是巴拉这一高产时期的作品,在他的后未来主义绘画中,对亮度的研究取代了他最初的分色主义技法,并用大量未调和均匀的、明亮的油画颜料在画面上制造体积感。他用“我,咖啡(Autocaffè)”给画作命名,记录了一个充满灵感的幸福时刻。</p><p class="ql-block"> 画作的名称源自画家自由创造的词汇,这一创新也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比如《自嘲》(Autoghigno,作品中巴拉正在对20世纪的艺术扮鬼脸)、《我,巴拉》(Auto ballarioso,作品描绘了画家在罗马住所的露台上面带微笑的形象)以及《穿着厨师服的自画像》(Autoritratto in veste di cuoco)。</p> <p class="ql-block">  彼得罗• 阿尼戈尼</p><p class="ql-block">(1910 米兰--1988 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木板油性蛋彩画 (79.5x58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自画像于 1979 年通过美国赞助人昌西·斯蒂尔曼的捐赠成为乌菲齐美术馆的收藏。</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初,阿尼戈尼为斯蒂尔曼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别墅——“韦瑟斯菲尔德之屋”中名为“凉亭”的房间创作了连环壁画,以现代感的艺术敏锐度重新诠释了早期传统绘画中的图像和著名的装饰造型。在这影射生活乐趣的湿壁画作品中,森林之神萨提尔、仙女以及其他神话里的生物形象与当时现实生活的元素(包括委托人、画家和他未来妻子萝塞拉的肖像)一起呈现。这幅创作于1971年的自画像采用了阿尼戈尼最钟爱的传统油性蛋彩画技术,洗练、坦率地描绘了自己的肖像。肖像以四分之三侧面角度呈现,阿尼戈尼把传统的弗拉芒画派技法和卡拉瓦乔追求的光线效果相互结合,并加以19世纪托斯卡纳肖像画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活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佩德罗·卡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4 布兰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200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面油画 (30x170cm)</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自画像是2009年,卡诺在佛罗伦萨举办其展览之际捐赠给乌菲齐美术馆的。在这一独特狭长的画幅上,穿着亮白色衬衫的卡诺位于单色空间的中央,悬停在一个既是当下也是永恒的时刻,仿佛长镜头中的一个静止画面。而艺术家自己沉浸在一片地中海风光的深处,耀眼的光芒照射着他的眼睛,使其迷失在这层潜在的无限维度里:一半清晰、一半模糊的脸庞仿佛悬浮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作为移民潮的观察者,卡诺已经看见并且认识了那些为了寻找新身份而迁移的人们,又或许看到了在下一段旅途中等待邂逅他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库斯托季耶夫</p><p class="ql-block">(1878 阿斯特拉罕--1927 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912年</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背面文字:"未完成的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纸板蛋彩画 (92x72.6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库斯托季耶夫的这幅自画像完成于1912年,并于次年捐赠给乌菲齐美术馆。这幅肖像画充满“舞台感”,与之前(1904-1905)画家喜爱把自己描绘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不同,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身处一座白雪皑皑的城市,背景里有一座拥有洋葱式圆顶的、呈典型东正教堂风格的钟楼。可以辨别出这是谢尔吉圣三一修道院钟楼,这座重要的历史建筑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精神中心之一,位于莫斯科北部的扎戈尔斯克(今谢尔吉耶夫镇)。</p><p class="ql-block"> 库斯托季耶夫选择的肖像背景既非自己的出生地,也不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地方,而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影响、象征着俄罗斯帝国的城市。这个选择既表现出他对乌菲齐美术馆自画像藏品重要地位的尊崇,也强调了他作为“俄罗斯民族画家”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雷纳托·古图索 </p><p class="ql-block">(1911 巴盖里亚--1987 罗马)</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94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46x38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简介:</b>这幅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个人风格强烈的古索图自画像创作于1940。当年年初,就在意大利参战的几个月前,古图索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他尽管带有鲜明的表现主义色彩,致力于研究现实主义美学,但拒绝政权的修辞及其所倡导的模式。另外,画家把肖像画和复杂构图相结合,对人物形象展开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古图索以半身像示人,双目凝视前方,仿佛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画家的形象完全没有采用理想化的风格,而是用大面积的涂色呈现,通过颜色以几何学的方式构造人物的形象。蓝绿色的上衣与红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浅黄色的衬衫与画面左侧的赭黄色墙壁相呼应。同样的色彩效果映衬在画家的肤色上,加以厚重有力的笔触,传达出画家在历经艰难历史时期的不安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百度~艺术中国《文艺复兴至当代50幅艺术大师自画像来到国博》</p> <p class="ql-block">  罗伯托·法韦洛</p><p class="ql-block">(1951 瓜伊马罗~ )</p><p class="ql-block">《自画像 我的一部分》200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01x80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法韦洛以其为文学作品绘制的精美插图而闻名,他集插画家、水彩画家、油画家和雕塑家的身份于一身。他笔下经常诞生出人意料且荒诞的场景,充满奇异的艺术主题,带有一种模糊的后超现实主义感;在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中,人类身体与鸟类、昆虫以及神话生物交织组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此画于2003年赠予乌菲齐美术馆。画面中,法韦洛用厚重且快速的笔触将自己的肖像绘于前景,经常出现在其插画、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诸多形象似乎在他的脑中绽放,表达了艺术家狂野的想象力。这幅自画像充分体现出了他强烈的自发性和真诚感,在其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我的一部分》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瓦尔迪 </p><p class="ql-block">(1928——2021,赫尔辛基)</p><p class="ql-block">《自画像》 195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45x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简介:</b>拉斐尔.瓦尔迪以抽象派艺术家的身份开启了职业生涯,但在20世纪40年代末,其艺术创作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开始用更具象的手法并潜心研究光与色彩,这主要是受到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的影响。50年代起,瓦尔迪创作了大量用色鲜艳明亮的画作。</p><p class="ql-block"> 这幅青年时期的自画像清楚地展示了瓦尔迪从抽象主义到具象主义的演变。背景的单一珊瑚红色调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让人联想到如柴姆·苏丁等法国传统大师的作品。面部特征尽管只用寥寥几笔完成,却展现了艺术家正以满载的好奇心和开放的态度探索世界和自然的特点,这一点贯穿了瓦尔迪的整个职业生涯,并持之以恒地实践研习,直到2021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蒂亚·莫雷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0 帕维亚~1999 布里西孟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194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面油画 (75×70cm)</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从这幅自画像中的“青涩话术”可以看出年轻的莫雷尼正在寻找最合适且最现代的表现方式,在面对众多艺术语言选择时依然不甚成熟且不够坚决,但强烈的符号特征和他构建并驾驭绘画空间的能力在这里已经表露无遗。这些特点令莫雷尼在后续几十年的创作中毋庸置疑地跻身于意大利和欧洲非定型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莫雷尼转向具体主义,并于 1952 年加入廖内洛·文图里的“八人组”,其成员还有阿弗罗·巴萨尔代拉、雷纳托·比罗利、安东尼奥·科尔波拉、恩尼奥·莫洛蒂、朱塞佩·桑托马索、朱利奥·图尔卡托、埃米利奥·韦多瓦和阿尔贝托·维亚尼。最后,在1954年左右,莫雷尼突然坚定地进入非定型主义美学领域,之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该领域内进行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凯蒂·拉罗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 拉斯佩齐亚~1976 佛罗伦萨)《颅解剖学》197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胶片感光和X射线感光并在有机玻璃上喷墨成像 (70×50cm)</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拉罗卡把解构大众媒体语言视为研究重点,并特别关注与女性角色和对女性身体商品化的相关话题。20世纪70年代,拉罗卡通过对翁贝托·埃科和罗兰·巴尔特二人思想的领悟,将注意力从交流层面转移到文字符号的手写图示上。</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与脑部肿瘤斗争七年之久的拉罗卡开始创作其最新作品——“颅解剖学”系列。这个系列以她的X光片为基础,有的在上面叠加了非洲面具的照片,而出现更多的是她紧握的拳头、手掌或食指。在由此获得的图像上点缀“you”(“你”)的字样,它们沿着颅骨的轮廓延伸并组成了眼窝的形状,重新定义了五官结构。这一手写单词为大众媒体利用,破坏并改造了作品,使之商品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草间弥生 (1929 松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201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面丙烯画 (100x80cm)</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在这幅自画像中,草间弥生将自己展现为超越俗世教条,永不屈服的形象。通过日本漫画般的、充满色彩与魔力的凝视。她再次使用最具特色的圆点构建自己的脸庞和上半身,搭配画作背景里的网格状图形,这种图形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用锤子打碎玻璃、镜子和盘子”,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被粘合在一起,在画框里重新组合。这是草间弥生作为一位艺术家,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由的表达,找回自己内在秩序的唯一方式。(文/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人,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易·凡·林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9 布鲁塞尔~1986克赖内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二》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纸本水彩画 (39×28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这幅创作于1975年的自画像,在2013年由画家的侄子利昂内尔·科林捐赠给乌菲齐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画家以半身像的姿态,深刻而严肃的目光,注视着画框外的某处,这些特征与画家自年轻时创作的许多自画像相同。然而,通过这幅画作,画家忠实地反映出不断增长的年纪以及长期患病的状态。与以往的自画像相比,这里完全摒除了任何形式的修饰,甚至没有对发型和着装加以描绘,人物在单色背景下被强烈地呈现出来。画家以非常规的方式将名字以大写形式呈现在面部的一块深色结构中,如同印章一般,这是艺术家意识状态和独创风格的强烈表现。通过这种风格,画家传递自己的情感,达到具象和抽象形式之间独特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尼奥·劳赫 (1960~ )</p><p class="ql-block">《自画像》201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40×35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尼奥·劳赫出生于莱比锡,彼时莱比锡仍属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002年他在纽约军械库展览上一举成名、享誉国际。受到与达利非常亲近的老师阿尔诺·林克的影响,充分认识艺术创作中潜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把奇异的内心活动转化为绘画的能力,在劳赫的创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以四分之三侧面角度展示自己,一道冷光打在脸上,目光望向画外某处。在画面左侧,两棵小树缠绕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2020年,乌菲齐美术馆为劳赫举办作品展,画家将这幅作品赠予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国强 (1957泉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炸蔡》2018年</span></p><p class="ql-block">布面火药画 (120x90c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简介:</b>蔡国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勇于打破常规,使用火药作为创作媒介,凭借其在世界各地展现的瑰丽壮观的烟火表演而蜚声国际。这些表演都以照片、视频和纪录片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这幅自画像的标题就明了艺术家对火药的运用,而蔡国强的肖像则以一种非常经典的方式展现,人物呈正面姿势,抬眼望着位于画布右上角他的专属创作工具——并非画笔或调色板,而是一个爆炸的小型烟花。这幅作品由中国收藏家曹其峰在2018至2019年蔡国强举办“花曲”个人展览期间捐赠给乌菲齐美术馆。展览“花曲”是艺术家“2017至2019年一个人的西方艺术史之旅”项目的一部分,蔡国强打算通过这个项目在欧洲重要的博物馆机构里,与其馆藏所代表的,与之不同的西方艺术史展开对话。</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非常高兴在当代艺术家中我看到了蔡国强的自画像。蔡国强(1957年~ ,中国福建泉州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蔡国强这个名字我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烟花火焰中记住的。</p><p class="ql-block"> 用火药爆破取代传统笔墨,表现出别样的浓墨淡彩的火药画的确很新奇独特。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娴熟的火药技艺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他颠覆了我对火药引爆破坏性的单一认知。火药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爆发力,瞬间打破原有的沉寂,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视觉享受实在是太难得了。</p> <p class="ql-block">下图:一个爆炸用的小型烟花</p> <p class="ql-block">  360度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区。这里是一个无比炫酷的光影世界,四面环屏,中央垂悬着若干幕布。伴随着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寻一块铺垫席地而坐,安下心来静静地欣赏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媒体人和观众的话精辟,文化连接心灵、艺术沟通世界。《心影传神》.--以心对话,以影追忆,以画传世,以神启思。的确如此。</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再次与拉斐尔·桑齐奥大师那双专注忧郁的黑眼睛对视,我仿佛听见他在说:再见啦朋友!我在乌菲齐美术馆等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参观的展览,断断续续的编辑制作完成,在草稿箱中搁置,今翻出得瑟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