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竹堂”往事

天鹰

<p class="ql-block"> 吴楚蕴风流 修江润故丘</p><p class="ql-block"> —— 访江西修水陈寅恪故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已近晚秋,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和朋友酝酿多时的长途自驾游的计划也终于进入付诸实施阶段。从今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止,在我们自驾游十三天的行程中,跨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四省,里程共约32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竹塅村,位于江西修水县义宁镇。,是赣北阜山腹地一个普通而迷人的小山村,自从在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有关“陈寅恪故里——修水竹塅村陈家大屋”的介绍文章后,它就象吸引我多年的磁石,作为这次自驾游的第二站,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它。</p><p class="ql-block"> 在如此偏深险僻的所在,竟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世家大族:这里走出了晚清湖南巡抚、清未维新派著名人士陈宝箴;走出现代诗坛泰斗、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走出了现代画坛巨擘、中国漫画创始人陈衡恪;走出了文史大师、中国文化史上“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的旷世奇才陈寅恪。</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先生大致说过如此的话语:“世家大族是培育人才的温床”,而陈寅恪这位绝世奇才的出现,确是得益于义宁陈氏这个世家大族在政治及文化上提供的沃土。而陈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筚路蓝缕、“耕读传家”的奋斗继承,袓父陈宝箴一代终于通过科举和操办团练,在政治上崛起于晚清的“太平天国”造反肆虐时期、后辈则以文化世家大族的成就辉煌于民国的混乱年代、却在后来世事鼎革后的太平时期挫折殒落;遭受和民国时期一代学人的相同宿命,悲哉!</p><p class="ql-block"> 陈家大族,陈宝箴立功,陈三立、陈寅恪立言,三代相继而起,而三代皆有可传,实属不易!而陈家三代的身世,各有其悲剧性,同属悲剧性人物:陈宝箴死于湖南新政失败后;陈三立于抗战时面对强虏时绝死而亡;陈寅恪则于太平时期兴起的“狂飙运动”中抑郁而终;值得庆幸的是,祖孙三代都留下了华彩篇章!</p><p class="ql-block"> 正如出版过&lt;陈寅恪诗笺释>的作者、研究陈寅恪的学者,广州胡文辉先生所说的一段话,我觉的很有见地:“陈家三代的身世,各有其悲剧性,或许也是世人对他们多表同情、多感认同的一个潜在因素。陈宝箴是清末维新运动的牺牲品,陈三立是民初遗老群体的同路人,而陈寅恪是1949年之后的文化遗民,他们都有心忧天下的情怀,而都恓恓惶惶,失意于当时—— 唯其如此,唯其异于时流的文化姿态,他们才能摆脱近百余年历史黑洞的吞噬,给我们带来异样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2020年8月赴庐山旅游时,在导游的陪同下走进“庐山植物园”,在此寻寻觅觅,并得到植物园工作人员的指点,终于寻找到了陈寅恪、唐筼夫妻俩的墓地,墓碑上有画家黄永玉老先生亲笔手书的十个大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既是陈寅恪先生对中国知识士人的精神总结,也是先生一生学识风骨的践行写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庐山应该是先生最理想的棲栖之地,这里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白天松风阵阵,晚上则朗月清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庐山</span>和陈氏家族也有很深的渊源,父亲陈三立晚年所居住过四年的“松门别墅”就座落在这里;侄子陈封怀民国时期留学英国回来后,就在庐山植物园长期担任要职,而作为我国植物学界先行者的他和另两位植物学界重量级的同仁胡先骕、秦仁昌两位学者的墓地,也一起座落在陈寅恪先生夫妇墓地相邻的不远处,他们高贵的灵魂可谓相依相伴,在此近听庐山的风啸松涛阵阵、百鸟自由地腾飞争鸣;远望鄱阳湖早晨的云蒸霞蔚、黄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胜景,同时也感受着中华大地的风云变幻,既能如斯,也算幸事也!</p><p class="ql-block"> 在我结束自驾游行程返回后,修水竹塅之行所触动我内心的余波,还是难以一下抚平;我只能尽量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阅读一些先生的遗作和研究专家们为陈氏家族所写的一些有份量、有见地的传记和研究作品,使之对“义宁陈氏文化世家”有了更深的理解,思绪绵绵,并为之赋词三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阮郎归·访修水陈寅恪故里(一)</p><p class="ql-block"> 吴风楚水蕴风流,修江润故丘。</p><p class="ql-block"> 义宁深处觅贤俦,为瞻俊彦游。</p><p class="ql-block"> 才绝世,傲风留,华笔著史秋。</p><p class="ql-block"> 竹塅堂屋忆悠悠,清风吟未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贺新郎 . 吟陈宝箴(二)</p><p class="ql-block">陈氏英名记。竹塅兴、读耕传世,贤声昭萃。心系家邦弘正道,四觉草堂凝睿。团练奋、驱驰平匪。湘地深情融血脉,入曾营、鄂域酬忠义。苗地抚,展才器。</p><p class="ql-block">风云甲午燃胸志。幸逢君、图强光绪,湘权委寄。新政宏图谋盛楚,欲筑富强经纬。兴学馆、力除陈弊。时务学堂遗泽远,叹功亏、归逝西山涕。怀远圣,意难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龙吟 . 吟宿儒陈三立(三)</p><p class="ql-block">陈门毓秀钟灵,散原俊彦塅堂汇。棣华情挚,清流雅望,蟾宫折桂。协理潇湘,维新梦断,壮心残碎。痛椿庭鹤去,家邦蒙难,西山畔,崝庐祭。</p><p class="ql-block">感念羁途愁悴,恋林泉、听涛神醉。前贤风继,宿儒旧学,沉潜经史。雅健清醇,匡庐归隐,籁音凝思。叹浮生如幻,青山青史,赤心魂寄。</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作于2024年11月30日</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祖孙三代,一门四杰生平年代</p> <p class="ql-block">自驾壮游访贤哲</p> <p class="ql-block">晚秋时节,和朋友一道,进行自驾车壮游;在路途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修水县竹塅村沿路景色</p> <p class="ql-block">修水县竹塅村沿路景色</p> <p class="ql-block">竹塅故里道路上立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竹塅村陈寅恪故里“凤竹堂”林氏大屋</p> <p class="ql-block">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陈家大屋”远景图</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故居文字介绍,第三代陈寅恪的出生地却在长沙</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祖孙三代,一门四杰生平年代</p> <p class="ql-block">爷爷陈宝箴,和孙辈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陈寅恪,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最右边的是陈寅恪</p> <p class="ql-block">陈家大屋的大门“衡门</p> <p class="ql-block">近观“衡门”</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中举后树立的“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竹塅村陈家大屋“凤竹堂”,陈宝箴的爷爷陈克绳等前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竹塅村盖起如此一座“陈家大屋”,为后代的崛起、为子孙走出竹塅村初步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凤竹堂”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旗杆石近景特写:</p><p class="ql-block">爷爷陈宝箴当年考中举人时,地方官员为其在故居前竖立的旗杆石,原上竖有一杆高高的旗杆,以示表旌,因年代久远而消失,只留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蕴育文化大家族的“陈家大屋”</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凤竹堂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家族简史</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世系图</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内的陈宝箴半身雕象</p> <p class="ql-block">  爷爷陈宝箴(1853 — 1900),勇气甚佳有胆略,年轻时刻苦攻读,考中“举人”,在太平军肆虐时,在家乡一带和父亲陈伟琳一起,为保卫家乡安民而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打了好几个胜仗,尤其得到了湘军首领曾国藩的赏识,并为此推荐给清廷;晚清后期并得到光绪的赏识接见,并委任湖南巡抚一职,成为封疆大吏,为官一方。因目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而痛心疾首,故在湖南任上时,和儿子陈三立一道,积极推行新政、变革维新,创办“时务学堂”,推行变革思想、努力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后因京城康梁的“戊戌变法”失败而受牵连,被清廷罢官而“永不录用”,不久去世,当时在湖南推行的“新政”,也因之功败垂成。</p><p class="ql-block"> ‌陈宝箴的墓园名为“崝庐”‌。崝庐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青山村,是陈宝箴去世后安葬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年不践匡庐径,读尽因君系梦思”</p><p class="ql-block">这诗句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禛,意思大概是多年都未曾踏上庐山的道路了,因为你的缘故,把那里的一切都读尽且魂牵梦绕、思念不已呀,表达出一种借由他人引发对庐山的深深怀念之情呢。</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在担任湖南巡抚官职任上,积极推行新政的介绍文字</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内的陈三立半身雕象</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中国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将家国之感寄情诗文。晚年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北京不久即被日本人占领;陈三立目睹山河破碎,不胜悲愤,拒药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p><p class="ql-block"> 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对其诗词评价甚高。梁启超说:“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南社诗人林庚白赞扬他“虽囿于古人之藩篱,犹能屹然自成其一家之诗”。</p> <p class="ql-block">陈三立在青年时代取,通过科举,考取进士,这是考取进士后,当地官员为其竖立的进士旗杆墩。</p> <p class="ql-block">陈三立晚年状态特写</p> <p class="ql-block">陈三立在庐山的晚年照</p> <p class="ql-block">陈三立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陈三立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九溪路与西山游步道交叉口南约220米处</p> <p class="ql-block">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一说字彦恭(均未用),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三子;</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雕象</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陈寅恪</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和妻子唐筼,及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一家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青年学子们,集中在失明后的陈寅恪家里听课</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失明后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晚年失明后,耗费10年写了85万字,为一位青楼女子立了传记,就是那本著名的&lt;柳如是别传&gt;</p> <p class="ql-block">“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陈寅恪一生特立独行的精彩写照!</p> <p class="ql-block">江西庐山植物园内“陈寅恪、唐筼夫妻墓地”</p> <p class="ql-block">江西庐山植物园内,陈寅恪侄子陈封怀(陈衡恪之子)墓地</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内场景(一)</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内场景(二)</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内场景(三)</p> <p class="ql-block">“思补轩”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陈氏后人回竹塅村省亲照片(2006年)</p> <p class="ql-block">当年陈宝箴英姿勃发的青年时代,在离村里不远的空旷地,盖起“四觉草堂”,并在此刻苦攻读;后“四觉草堂”损毁,现重建。</p> <p class="ql-block">“四觉草堂”楼上的屋外走廊,可远眺竹塅村远景</p> <p class="ql-block">“四觉草堂”内的雕像和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文化纪念苑碑坊</p> <p class="ql-block">纪念苑内景观</p> <p class="ql-block">竹塅村的田野风光</p> <p class="ql-block">陈家大屋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有关陈寅恪著作及书籍(一)</p> <p class="ql-block">有关陈寅恪著作及书籍(二)</p> <p class="ql-block">竹塅村田野及远山</p> <p class="ql-block">竹塅村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