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汉武散文:时光深处的开慧故居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9日,甲辰龙年农历十月(大)初九,星期六,湖南长沙县开慧镇:多云转小雨,14℃~24℃。</p><p class="ql-block">从湖南岳阳县东的渭洞笔架山下的张谷英村出来,三转班车,最后花百元大钞搭乘私家车11月9日中午12时,终于抵达了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又名板仓)杨开慧纪念馆。走进汉白玉雕像的杨开慧纪念馆时才知道,11月6日,是杨开慧烈士诞辰123周年的日子,心里不免有点小小失落,如果三天前站在这敬一束鲜花,缅怀瞻仰这位伟大的革命女性,岂不更寄托了对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敬畏和哀思之情。</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纪念馆是纪念杨开慧伟大生平的纪念馆。那尊杨开慧烈士的汉白玉雕像旁,刻有《骄杨颂》这“五忠五好”——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杨开慧崇高革命精神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穿越历史的图片、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书信,一阵阵酸楚会涌上心头,我都会伫立很久,很久。</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烈士的故乡开慧村,只有3000多口人,农民收入不高,走在宽敞整洁的水泥马路上,两边是青瓦白墙的农家小楼,楼下还有餐馆商店,但顾客不多。听说这的胖头鱼是一道特色菜,中午想弄个有鱼有菜有汤的胖头鱼尝尝,一连走了三四家大一点的餐馆,竟然没找到一条鱼,一餐馆老板去外面找了一圈,还是没找到要买的胖头鱼。</p><p class="ql-block">长沙县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的杨开慧故居,是长沙东北部一隅的一座浓缩恢复的庭院。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占地680平方米坐北朝南, 土木结构,面垅背山,青瓦屋顶的故居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现存土砖木结构大小房间36间。前栋为双页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踏步入过厅。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为配房、杂屋。各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与韶山冲的毛主席与邻居家的故居相比,毛主席的家只是东侧的毛主席故居,西侧是不开放的,景区的说明牌上介绍,西侧是邻居家。假若是杨开慧故居与毛主席故居相比,杨开慧故居远远要比毛主席故居豪华气派。</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名霞,字云锦,父亲是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这里,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66年11月,杨开慧故居维修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听说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 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常在杨昌济家里纵谈国家大事,探索革命道路。杨开慧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迁至北京。同年,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也来到北京,期间曾住在杨昌进家里。在毛泽东的帮助下,杨开慧大量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两人也慢慢相知、相恋,于1920年结为革命伴侣。1921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杨开慧负责机要和交通联络的工作,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随后,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外的清水塘22号,并作为支部秘密办公地点,后来也作为区委所在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及保姆回到这儿居住。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同年11月在长沙识字岭就义,时年29岁。1966年元月6日,杨开慧故居在长沙挂牌成立,同年对外开放,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故居右侧300米处的棉花坡山头上是杨开慧陵园。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就义后,归葬棉花坡北向山坡。毛泽东寄30块银元,以与杨开慧所生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重修墓地并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照与之合穴,新建合葬墓于今地,占地约1.3公顷。从山脚至墓区约150米,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每层有石阶,近百余级。墓冢在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平台边长18米,石砌墓,为混凝土结构,大理 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墓碑横置斜放,横长2.7米,宽2.3米,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碑后墓石上刻有建墓年月铭文。与墓平行,墓后另建大型词碑一方,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墓地四周苍松环绕,以慰英灵。杨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兄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的松柏樟梓之间。值得一提的是经中央批准,毛岸青、邵华同志骨灰于2008年12月21日从北京迁葬至杨开慧烈士陵园,陪伴在了妈妈杨开慧身边。</p> <p class="ql-block">从杨开慧故居纪念馆附近的停车场,远远便可看到公路斜对面有一座叫杨公庙的庙宇。看起来这杨公庙崭新的山门牌坊与别的庙宇与众不同,别的庙宇均修建在高台之上,而杨公庙穿过公路便可以走进杨公庙所在地了。喜欢逛古寺古庙的我特有兴趣。进山门,发现这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的小青瓦庙宇,虽然说很小,但戏楼、正殿、厢房样样俱全。正殿门柱上有幅对联,上联:强避桃源作太古,下联:欲栽大木柱长天。庙宇两旁厢房所有房间均挂有美术作品,现为美木馆展馆。正殿现为一家布置的古色古香,清幽雅致,充满意境的茶馆。年青女老板娘很热情,如果歇歇脚,品一品茶香,享受轻松惬意时光,也挺不错。简介告诉我:杨公庙原为祭奉杨泗将军(民间信奉的水神)的庙宇,光绪年间右厢房辟为私塾,光绪末年改为官立第四十小学,杨开慧、毛岸英曾在庙内就读,现在一间教室里还有“杨开慧座过的座位”。2001年杨公庙恢复原貌,现已成为开慧镇的乡村美术馆了。</p><p class="ql-block">从杨公庙后,下一站准备去汨罗市弼时镇的任弼时故居。但在附近转了个遍,停车场一辆辆专用旅游大巴车外,没有班车,没有出租车,就连摩的也找不到,是个特别偏僻的地方。我打顺风车,连续两次加价都没有预约的车子,还好,用老伴的手机试了试,终于来了一辆顺风车。就连顺风车司机也有些惊讶了,他说他也是第一次从长沙市送朋友到这乡下,在这能拉上乘客,真的太幸运了。看我们在这打顺风车,就连他的朋友都感到有的意外。顺风车司机笑了笑说,你们真会玩,等送我们到了弼时镇,再等等看,或许还有搭顺风车去长沙市区的乘客,这样,这一趟往返就不亏本。</p><p class="ql-block">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打卡红色旅游景点,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到此就算结束了,一路上,我又陷入了沉思……别了,毛泽东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杨开慧,“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儿,谁都拿不开。”杨开慧秀丽的笔迹背后,字字情深,满满都是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思念;别了,杨开慧临终遗言:我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做俗人之举。</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既是一代伟人毛主席的“骄杨”,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离别前,毛主席 离别爱妻杨开慧时题赠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别友》,从诗中可以哥看出来,毛泽东当年是多么地不舍。当毛泽东从报纸上得悉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又写信给杨家亲属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杨开慧烈士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全方位展示了革命先烈“开拓历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杨开慧烈士为了党和人民舍弃小家,甘愿抛头胪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宁的舒心日子,杨开慧烈士矢志不渝的忠贞品质和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将永远感激励着一代又代的中华儿女。</p> <p class="ql-block">(创作不易,图、文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搬运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