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二)

夏广泰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0月29日早饭后,我和老伴驱车从山西阳城县一路西行,中午时分来到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壶口镇位于吉县城西37公里,西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隔河相望。该镇位于黄河中游,因境内有“壶口瀑布”而得名。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县壶口镇“壶口瀑布”景区前竖有雕龙花柱牌坊,上书“壶口”二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牌坊西侧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以黄河为轴心,地跨山西和陕西两省,为两省共有景区。河东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壶口瀑布”地质遗迹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黄色瀑布属世界罕见,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及国际对比意义。地质遗迹属世界上特殊地质遗迹,大狭谷中的谷中谷遗迹,其成因十分特殊,在国内外均属少有的遗迹。园内地质遗迹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极少受到人为破坏。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黄河壶口瀑布生布、演化的完整过程。地质遗迹的形、声、色、光,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和陕西观赏壶口瀑布各有优势, 山西吉县观景台恰好正面面对壶口瀑布,观赏角度较佳,且黄河岸边有一天然溶洞,进入观看瀑布,能真切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陕西侧的主瀑布宽约40米左右,落差40米以上。河流经此地,以其巨大的力量,泻入河谷,冲入深槽,顿时,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显示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宏伟气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观特点:壶口瀑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巨大的落差和湍急的水流。在山西一侧,壶口瀑布的落差为15米,而在陕西一侧,落差达到25米,因此从落差和水流的速度来看,陕西一侧的壶口瀑布更为壮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赏角度:在山西一侧,游客可以站在高处俯瞰瀑布的全貌,感受其宏伟的气势;而在陕西一侧,则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到瀑布的细节和层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一侧周边有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如‌晋商博物馆等,而陕西一侧则提供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如窑洞、剪纸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选择山西还是陕西观看壶口瀑布,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景观、文化和交通便利的偏好。对于追求更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和较大的落差的游客,陕西一侧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希望结合历史文化体验的游客,山西一侧则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机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壶口瀑布”景区山西一侧游览后,为体验对面陕西境内观览瀑布的情况,我们从不远处“壶口瀑布”连接陕晋两省的大桥上走过。连接两岸的是壶口黄河大桥,当地人称为七狼窝黄河大桥。这座桥始建于1969年10月,服务晋陕两岸近五十年,看上去有些老迈,甚至留下了加固修补的痕迹。怕它承受不起重车的碾压,管理者对于通行车辆实施了限高和限重,但它那高耸的桥墩,支撑起钢桁架桥身凌空飞渡黄河的气势,让人震撼。壶口一带在元初、民国时期架设过铁索桥,后都被毁废。这座钢筋水泥大桥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两岸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交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向上游眺望,两岸群山对峙,悬崖绝壁,巨石突兀,山上苍绿点点,偶尔露出没有覆绿的灰白岩体,山间有片片红叶点染斑斓秋色,全然不是脑海中黄土高原的旧印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向下游眺望,河床看上去像是一整块黄色巨石铺就,粗粝不堪,千疮百孔,有些岩壁更被水流掏空,化作片片锋利的石刀。由于黄河水流的冲切,峡谷最底部的岩石被穿凿成三五十米宽的深槽,巨量河水压挤在石槽中。因为岩槽的框限,河流表面平静,也不急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陕西宜川县壶口镇“壶口瀑布”景区,迎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牌楼。上提“黄河壶口瀑布”几个大字。 传说中,壶口的形成,缘于大禹治水凿石导河,“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了梁山和岐山)。“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提壶口而未言瀑布。解放前,宜川县三部县志中最早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县志》的编纂者吴炳,指出黄河壶口“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故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壶口瀑布”景区大门。</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内游人如织,更有牵毛驴的陕北老乡引人注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内,有家住附近村庄里的几位陕北老乡,个个穿戴整齐,端坐在河边,他们家的小毛驴也盛装登场,几位老乡企盼着游人租用他们的小毛驴,挣个小钱以贴补家用。游客骑上小毛驴站立在瀑布岸边,照个相留个影做为纪念,以不虚此行,亦是一大趣事。</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行至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时,300多米宽的滚滚河水被两岸束缚,跃下30多米宽,50多米深的河沟,造就了这条大瀑布,整体景象好比水从大酒壶中倾出,势若奔马,声震数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河边向北望去,可见汹涌的黄河水滚滚而来,水流湍急,声浪震天,如同雷霆万钧,震撼人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它颤抖。</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在瀑布岸边有危险的区域均有安全提示,并安装了防护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河边西望,在山的峭壁上竖有一大型宣传牌,“黄河大合唱诞生地”八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底,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路经壶口,他见黄河逶迤,瀑布奔腾,气势磅礴汹涌,想到正当民族危亡,日寇凌虐,不由心潮澎湃。翌年三月,长篇组诗《黄河》写就,后经作曲家冼星海作曲,完成了著名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尤其是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奏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部作品数十年常演不衰,周恩来总理曾经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壶口瀑布,从此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和威武精神的象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景区旅游商店内,有多种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出售,其区域文化特征鲜明,不少是国家级非遗产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景区内设有一大型宣传栏,里面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举办的“雄伟壶口,大美宜川”大型摄影展获奖作品展。主办单位是“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协办单位是宜川县摄影家协会。我用相机把展出的作品逐一反拍下来,现呈现给大家,请欣赏。</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陕西宜川“壶口瀑布”景区,我们驱车前往山西省临汾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壶口瀑布”的情况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再见!</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