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寒塘渡鹤

<h3> 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纵观古今,横览中外,有关读书的至理名言举不胜举,而且读书之道,各有各的门路,千人千面,限于篇幅,仅以我个人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和体会来大题小做,略谈一二。<br> 古贤有“进德助业”的读书标格,是指读书要围绕着道德进展和有助于本行业的两个方面而言。或者是以“开心明目”为纲。“开心”就是开启心智,而“明目”是指提高眼界。人生在世,获取生命滋养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面包举手便可以拿来吃是直接的;小麦做成面粉,由面粉再做成面包,被我们拿来食用是间接的。无疑,读书对我们的人生来说,诸多益处,是“润物无声”般间接的滋养暗养。读书的功用不会即刻显现,让你功成名就,可能不会让你前程锦绣,但是它一定会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行事有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这个物性雷鸣、人性萎缩的社会中,读书是一个门槛最低的高贵。<br> 我们说读书的方式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但是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其本质上就是一个量化的过程。同理,读书也是如此,从无序到有序。在一定量的基础上会促使你从杂乱到有章 ,更何况我们有着诸多优秀的传统可资借鉴。在中国,无论是农、医、工、商,还是政、史、哲、经,国学基础是必读之书。通常会以“三、四、五”来简要概括,“三”是指“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四”是指四书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里除了《周易》的重复外,其它是《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当然,这里强调的不是都要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般的人人立说,但上述经典必须有选择性的读通读懂读透。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有“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上个“手到”,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动笔有所摘录,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入读书。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是终身受益无穷的。<br> 清代大学者龚自珍在读春秋战国历史的时候,总结出极具见地之说:“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历史”的承续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而且我国历史记载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同,不是机械地记录人物、时间、地点、过程,而是以道德价值为宗旨,有选择记载对后世产生借鉴作用,以教育警策后人。虽然是“有选择的记载”,摆在我们当代人的面前,依然是浩如烟海,无从下手。可其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中的精美篇章,是我们民族记忆的浓缩,是不能遗忘的。<br> 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精读,古人用了“涵泳”一词是非常贴切的,这种沉浸其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投入”。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就是这个意思。“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耐住性子的精读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取学问,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定力、恒心。再者,是针对当下凡事都讲“立竿见影”,尤其是在图像泛滥、观念流行的时代背景下,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脑,而这些标题性的浅阅读淆乱了我们的眼界和内心。越看越使人躁动不安,其本质上与真正的“阅读”别若霄壤。我个人认为,阅读古代经典是弘扬我们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便捷、最具体的一种方式。<br> 在我们深入潜心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读书的灵活性。当年曾国藩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诫子弟,不要刻板的死读,他说:“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 ,若全无名利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 亦未可知”。曾国藩的这段话暗含两层意蕴,一是强调“读书间得”理解式读书。“读书间得”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实则是于无字处求之。关于读书的记忆,其实读书记忆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书读的太少,读多了,不断的叠加重复,自然印象就深刻了。而且背诵和熟读理解的程度是不同层面上的,诸如《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篇,熟读的理解只是平面上的感受而背诵后解读体会到的是立体的文字背后意义都能有所呈现。二是曾氏将读书上升到养生高度,但这不是他的独创,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就已经提出:“读书消日,静心养疾。”所以,诸多前贤读书做学问都是“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的学不为人,道德上的自修自省而已。稍晚于欧阳修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言下之意是说读书能使人拥有一种优雅的风范,可以由内而外的净化一个人。所以说,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的理解生活的艺术。<br>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能读到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生一世,尤其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同样的一本书的理解程度都会有所不同。陈继儒在《读少陵集》时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这是因为杜甫的诗感时扶事,沉郁顿挫,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人是很难深入领会的。基于此,对书中古人思想的深入理解,而读者自身的人生经验的助力是不可或缺。《格言联壁》里有一副对联说的好:“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可谓是其真实写照。<br> 清人张朝就自己读书的体会时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得之深浅耳。”人生的历练不到,思想认识不深刻,有些书是读不透的。孔子说“五十而学《易》”,都在表明,人生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悟入一本书的精髓,并与之同行。<br>  多年来,我个人的读书是偏于杂乱而不够专精,但好在一直坚持不懈,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量,但质的高度尚显不够。林语堂说过:“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唯有借助这个办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以此为旨归,我就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并引以为师为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