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的妻子方瑀有多美?60年代与张发奎合影,身材丰腴颜值很高!

握瑜怀瑾

<h3>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个是荣摘“台湾小姐”桂冠的少女,年龄相差近五十岁。</h3></br><h3>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却在1962年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h3></br> <h3>因为什么样的缘分促使两人留下一张珍贵的合照?这份合照留存于世的意义何在?</h3></br><h3>张发奎,1896年生人,从流传至今的各种照片里,可以发现张将军一生都保持着良好的身材,即使到了年老时节,也依然能从其挺拔的脊梁中看出当年的风骨。</h3></br> <h3>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期与同学外出游泳,同学因不小心溺水身亡,从来没有历经类似事件的他,和所有少年一样,表现得无比慌乱。</h3></br><h3>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最正确的做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所谓正义,所谓正确,几乎不会对穷苦人敞开大门。</h3></br> <h3>了不无故受到牵连,他选择了逃离。或许正是因为这次逃离,他才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h3></br><h3>眼看着国家沦落如斯,不顾身家性命拯救者寥寥无几,大多数国民仍旧浑浑噩噩,这国家不知何时才能从重疾中痊愈。</h3></br> <h3>此,拯救这个民族成为青年张发奎内心最渴望做到的事情。当你用尽全力想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助你。</h3></br><h3>中山先生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一扇新的大门就此打开。</h3></br><h3>为了打倒国内的军阀,中山先生专门建立了黄埔军校,这座中国近代军事指挥官的摇篮。</h3></br> <h3>张发奎自然而然地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令军阀头子孙传芳闻风丧胆。他一听到张将军的名字,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出撤退的命令。</h3></br><h3>国民革命军中被冠为“铁军”称号的第四军,很多人都认为刚开始就是受叶挺将军指挥,这是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历史课本不得不对国军的着墨较少。</h3></br> <h3>实际情况是张发奎将军才是给这支部队注入灵魂的人物,叶挺将军之前曾担任过其手下。</h3></br><h3>1955年,授予十大元帅的十位大人物中,就有六个人曾在其军中任职。</h3></br><h3>其中包括刘伯承、彭德怀等人,因此,在那一年,当身在香港的张将军看到授衔名单时,忍不住感叹道,若是自己站对了队伍,必将会位列名单之中。</h3></br> <h3>只是历史不会给任何人以选择的机会,但是张将军也没有做过有损于中国革命的事情。</h3></br><h3>众所周知,当北伐战争进行到了中后期时,大部分军阀明确对外发言,表示了投降的意思,我国表面上趋于了统一,虽然说是面和心不和,但是到底承认了国民政府的存在。</h3></br> <h3>而,就在战争马上就要完全告一段落之时,取得总统之位的老蒋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工作,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h3></br><h3>所谓的理由自然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山不容二虎。</h3></br><h3>我党没有自己的军队,自然成了刀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h3></br> <h3>后,汪精卫效仿老蒋,在武汉也开始同样的活动。</h3></br><h3>张将军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左右时局,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h3></br><h3>他偷偷地将自己部队里的我党成员转移出去,给他们以活命的机会。</h3></br> <h3>知道这些人会如同星星之火,在中华民族不同的角落里发光发热,这个国家需要这些,如果把这些秉烛者都毁灭了,那这个国家不知还有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h3></br><h3>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我党很多人士愿意和他成为朋友。</h3></br> <h3>再后来,就是十四年抗战时期,这场战场不仅仅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更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淞沪会战中,张将军不惜生死,面对敌人的轮番进攻,依旧坚守阵地。</h3></br><h3>连日寇也忍不住称赞他为“神炮”,为什么将军能做到这些?因为他不仅研究作战的战略与战术,更是亲自研究武器,每得到一件敌人的先进武器,他总是第一时间掌握,并按照此等规格进行模仿,推广到全军。</h3></br> <h3>然,推广之前,他还会仔细研究这个武器的弊端,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避免被敌人拿捏,第二则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让敌人受到自己武器的反噬。</h3></br><h3>这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欺骗司马懿有异曲同工之妙。</h3></br> <h3>然而,日寇太过于强大,我军伤亡惨重,当老蒋询问他是否能抵御成功时,他和其他所有的将领都明白,这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h3></br><h3>明知再继续抵抗,就要马革裹尸,魂死战场,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答道:尽最后一份力,流最后一滴血。</h3></br><h3>也正是因为这份视死如归的精神,即使在很多年后,也还会有许多人钦佩这位将军。</h3></br> <h3>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去了哪里呢?跟随老蒋去了台湾?还是留在了大陆?</h3></br><h3>张将军是一个中立派的人物,他既没有去台湾,也没有留在大陆,而是去了香港。</h3></br><h3>在那里他开始了人生的后半段人生,脱去军装后的他依旧奔走在香港的政界,积极地为中华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他一生奉行的价值观,终生未改。</h3></br> <h3>而与连战妻子方瑀的合影也不是一个意外,方瑀的父亲方恒声在重庆与张将军相识,后在1946年举家到台湾,彼时方瑀才不过三岁。</h3></br><h3>在那个年代,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这次离别之后,恐怕余生再难相见,因此,十分珍惜眼前的朋友。</h3></br> <h3>成想故人之女,竟在多年后以“香港小姐”的身份来到了香港。张发奎心花怒放,即刻来到现场,待活动结束后与之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h3></br><h3>彼时的方瑀也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她还没有与连战成婚。</h3></br> <h3>与连战成婚是在1965年,为了表达对这份爱情的忠贞不渝,方瑀在其姓名前加上了一个“连”字,表示自己终身是连家的人。</h3></br><h3>从夫妻俩人的婚纱照里,可以看出这对金童玉女的如此的般配,他们言笑晏晏,目光中流露出浓浓的幸福。</h3></br> <h3>真正使张发奎将军和连方瑀的合影变得珍贵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到大陆访问之后。</h3></br><h3>彼时连战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的主席,两人到大陆展开了为期几天的旅行,这是一场寻亲之旅,他们去了南京,到了西安,自然也访问了北京。</h3></br> <h3>旅行结束后,连方瑀写了一篇名为《感子故意长》的文章,文章的题目选自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杜甫此诗写的是与幼年的好友在多年后重遇的情景。</h3></br><h3>原句是: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h3></br><h3>朋友本来酒量不大,可面对老朋友,喝了十杯都不醉,就是想和自己多待一会儿。</h3></br> <h3>连方瑀的借用杜甫的诗句,就是要告诉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自己到大陆访问就有这种感觉,明显是一种回到家的感觉。</h3></br><h3>而正是这篇文章,让其一下子成为海内外华人谈论的焦点。对于了解不深的人而言,长相和身材自然是首选。</h3></br> <h3>其丰腴妖娆的身材,美丽的颜值,知性温婉的气质,深深地留在大家心中。</h3></br><h3>也就在这个时刻,她与张发奎将军的合影被一个网友发了出来,为什么她能够写出感情如此真挚的文章?为什么其能够与曾经的爱国将军合影?原来家学渊源深厚。</h3></br> <h3>有网友评价,这就是一种传承,为什么我们中国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就是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文化一直是无声的细流。</h3></br><h3>而这张珍贵的合影由此被赋予了传承的含义,再次看到这张图片,吸引人的就不仅仅是将军伟岸的身影,连方瑀窈窕的身材、姣好的脸颊,都是一种文化。</h3></br> <h3>看着他们的笑容,我们内心更加愿意坚定地相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母亲的怀抱,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住我们统一的步伐,否则,必将会遭到华夏儿女一致反对。</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