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是我走出校门参加农业生产的第二年,时年20岁。记得在秋收后,我是第一批赴扩建疏浚总排干的农民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我曾为父亲能参加三盛公拦河大闸、开挖二黄河和总排干这河套三大水利工程而羡慕不已,这次扩建疏浚总排干,我和哥哥、弟弟三人都参加了。我们的工地在五原县银定图公社境内。我们的住地是银定图公社裴家圪旦(总排干的北边, 离工地大约一里多路)。因为我们是第一批上排干民工,来的早,有幸占据了一间没人住的空房子。这个房子因久无人住,也没有了门窗。房子大约二十平米左右,屋里靠西墙是一盘南北通炕。房内还保留有旧炉灶。幸好旧炉灶简单收拾一下还能使用。我们的伙房和住宿就在这一间房里了。开始人少,炕上我们挤得紧一点还能住得下,后来随着工地上不断加人,就在地下铺了麦桔,也住满了人。炕上的人晚上尽量不要起夜,不然稍不留神就会踩到睡在地下的人。尽管大家都十分小心, 踩人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就这条件在当时也是很不错了。比那些睡在碾房、磨房、库房、猪羊圈里的人,已经是很豪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回忆起当时扩建疏浚总排干的工程,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个阶段:水面干土拓宽:第二个阶段:抽水清挖淤泥:第三个阶段:凿挖冻土冰块。三个阶段的任务是因时因地制宜,环环相扣,设计与安排科学合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个阶段:水面干土拓宽,我们刚上了工地时,首先是安顿吃住,认领工地。第二天就担着箩头带上铁锹上工地正式开工了,展开了第一阶段的土工开挖作业。 这时的总排干里还有半沟清清的流水,天气还不算冷,土还未冻,我们也不紧张,按时上下工。先挖水面上的干土,将排干南背向外扩宽近十米左右。 因为开工前有关部门早有计划,提前阻断了一切往总干渠排水的水道,再加上下游的扬水站日夜不停地抽水,干沟里的水就一天天地降了下去。随着我们将干土一点一点地向下挖,直到把扩宽的土工挖到将要和沟里的水面齐平时,干沟里的水已减了不少。这时指挥部及各大小队调上抽水机不分白昼地抽水。当时我们小队调来队里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抽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阶段:抽水清挖淤泥,随着水被逐渐抽出去,这时我们就进入了工程抽水清挖淤泥的第二阶段。随着排沟越挖越深,从沟底到背顶的距离就越来越长了,工程量也越来越大了,第一批上排干的民工人手明显不够用了,进度也明显慢了下来。这时盟委当机立断,马上要求各旗县,迅速增加民工数量,确保工程进度。很快第二批民工就上了总排干工地。 抽水总不会把干沟里的水抽的干干净净,总还有断断续续、零零星星的浮水存在,严重影响清淤的进度。当时整个工地上就采取一种“迭窖子”的传统方法,按工程的要求往深挖。其办法就是先把没水(如有水就先把水淘出去)-块地方围起来,快速将其挖到计划设计的深度,然后再将挨着有水的一块地方再围起来,然后把刚围起来这块地方里的水排放到刚挖完的那个坑里,再开始挖这块地方,就这样一段一段倒着挖,大家把这种挖法叫“迭窖子”。真是劳动人民最聪明,就这样保证了工程继续推进。 这个步骤的关键是要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任务,不然第二天水淹满了,就没法干了。所以工程指挥部就给整个排干上拉上了电线,安上了电灯,用柴油机发电解决夜间照明,方便民工加夜班干活儿,保证每天完成计划内的任务后,才能收兵回营。所以到了晚上,总排干工地上也是灯火通明,人欢机鸣,一派欢乐融融的景象。 随着干沟越来越深,工程进度也越来越慢了,由于从排干沟底到背上坡度又陡又长,一人担上一担湿泥一次上不去,大家就实行分级“倒担”的方法。开始是两级倒担,再到三级倒担,后来因为上到背上还要走出十多米才能倒泥土,加上淤泥粘在箩头上倒不下去,还得翻转箩头用扁担勾子往下敲,这就更费工、费时又费力了,给民工们增加了不小的困难,需要四五个人以“倒担”的方法接替着才能把泥担出去,以后就只能实行四级或五级倒担的办法了。 常言说“寸土难移”,何况又是在生产力那样低下的年代,再加上北方严冬环境气候那样恶劣施工条件这样艰难,民工们全凭肩挑背抗,完成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不是这次战役的亲历亲为者,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个阶段:凿挖冻土冰块,数九寒天降临了,到了上冻的时候,泥土冻实了,靠铁锹已经挖不动了,工程就自然进行到了凿挖冻土冰块最艰难的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天也越来越短了,气候也越来越寒冷了,地也冻的越来越厚了,劳动也越来越艰难了,加班时间也越来越多了,越长了。这时第三批民工陆续奔赴总排干工地,排干沟里一眼望去,人也越来越多了,真可谓是人山人海。盟直各机关单位,各旗、县机关单位、各公社、大小队,调动了一切可以上排干的力量增援到工地上来,这时的排干工地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 到后来,学校也提前放了寒假,教工和高年级的部分身体强壮的学生也上了工地,男女老少的身影都出现在当时的民工队伍里。二百多公里的总排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大喇叭里一会儿放着歌剧,一会儿报道着排工程的进度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有时指挥部在晚上还给民工们放映电影, 一切工作都有头有绪的运行着。 过了大概五六天,因为工地上吃住条件太差,指挥部作出决定,让女同志和学生,还有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回家了。 虽然当时干那么累的活儿,人们也是激情澎湃,有时兴起,你追我赶,展开劳动竞赛,体现着一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有的工段,夜间拉上电灯搞夜战,一天下来,人们回到住地,累得嘴里嚼着饭就睡着了。我也有过,这是常事,并不稀奇。 因为冻土层(实际是冻泥和冻冰层)越来越厚,这时就需要用到铁锤和钢钎了。先用铁锤钢钎将稀泥冻硬的泥块和冰块凿成小冻块然后用箩头担出去,也有人干脆用脊背将箩头里放不下大点的冻块背出去。一米多长,胳膀粗的钢钎几天就打得剩下几寸长的头头,不能用就再换新的钢钎, 然后再打掉,就这样不记得打掉了多少根钢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往后,天气更冷了,冻层更厚了,用铁锤钢钎也打不动了,就开始用炸药炸。用炸药炸有很大危险,整个排干沟里全是人,稍不注意就会出伤亡事故。所以指挥部统一规定时间,严令在上午和下午收工后,人们全撤出了工地,才能由专人爆破,然后下午或第二天清早,人们上工来,把炸好的冻块担出去。也有社队的民工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在爆炸时头顶着箩头躲在附近,待一炸完,便再快速回到自己的工地上,把刚炸下的冻块、冰块全部清出去,大家才收工回营,睡个踏实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张的劳动,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到过年了,为了在春节前早日完成任务回家过年, 人们更是卖劲了。在后方没上排干的人,负责把队里的农活也加班加点的干完了。为了支援工地上的人员,队里有杀牛的,有杀马的,有杀驴的,有杀羊的,有摊配任务到户,让每家拿一定数量的猪肉送到排干工地上犒劳民工。还有的社队妇女们包好饺子冻硬了送到工地上。后来有人戏说,这一年后套的毛驴几乎被杀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民工们沥风雪,担星辰,傲严寒战斗在总排干工地上,为早日完成任务,回家过年,鼓干劲,抢时间,争分秒,让火热的身子火热的心燃烧着数九寒天,为了求生存,为了追求美好的未来,他们爆发出了人的最大潜能挑战大自然,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去改变家乡,改变这个世界,创造着人间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农历12月下旬,工地上陆陆续续开始有完工的了,先完工的社队去帮助进度慢的社队先完工的公社去帮助进度慢的公社。我们先完了工,又到份子地公社地段帮其它工地干了六七天, 完工后回到家,离春节只有四五天了,家里的年货也都备齐了。到此为止,终于结束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翌年(1976年),我好象和排干结了缘,接二连三地又参加了开挖西乐排干和西乐排干尾闸建没工程的民工。1976年,公社组织成立了挖排干专业队,就是要专业队队员一年四季坚持不断挖排干。春天大地消开一锹深,专业队员就担上行李上了排干工地,到冬天土地冻的挖不成了,才担着行李回家。一年下来,用几层布制作的肩垫子,也得磨烂掉两三付。记得当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我正在永乐排干的工地上。公社的水利主任来到排干工地和各大队的代工人员让大家停下工来,组织工地上所有民工整整齐齐排好队,举行了毛主席逝世的哀悼仪式。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又是唏嘘,又是激动,同时也感到能自始至终亲身参加总排干扩建巯浚的战役而骄傲,也为继续参加支排干开挖和排尾闸的建设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忘的1975年和1976年,通过几次挖排于的经历,使我的身心俱受到了淬炼,培塑了我一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终生受益不尽。这段人生经历对我来说,有苦也有甜,它不但为我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让我感到终生无怨无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看着富饶而美丽的河套平原,望着郁郁葱葱无边无垠的庄稼,目睹今天巴彦淖尔人民的幸褐生活,不禁让人浮想连翩,思绪万千,也让人们深深地怀念曾经的巴盟带头人李贵书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彦淖尔人的“总干、总排精神”将永远留在后人的心间,永远铭刻在巴彦淖尔的光辉史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的美篇世界,感谢您分享、阅读、来过。祝您健康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