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顶村的由来~~~李仲民

小李

<p class="ql-block">  根据2023年3月公示的《北京丰台大红门博物馆群及周边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一期)(草案)》,大红门地区将打造无界共享的博物馆群,并建设大红门艺术公园、南顶文化公园、凉凤休闲公园三大公园。其中,南顶文化公园位于凉水河北岸的南顶村一带。</p> <p class="ql-block">  南顶村的得名源自位于大红门路东侧、南顶路北侧之两路交汇处的明清时期北京著名的“五顶”之一的南顶。所谓“五顶”,是指分布在北京城周围的五座碧霞元君庙。碧霞元君是道教神明,传说中的东岳泰山大帝之女,专司人间姻缘、祸福。道教认为其“庇佑众生,灵应九州 ”。在明清两代北方从皇室到民间信众众多,香火极盛。之所以被称为“顶”,清末震钧在《天咫偶闻》解释为:“<b>盖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因连类而及,谓庙亦曰顶,此土语也。</b>”东顶在东直门外,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顶在海淀区蓝靛厂,保存较为完整;北顶在奥运主场馆区内,与鸟巢、水立方毗邻,因奥运兴办而名噪一时;中顶在右安门外草桥,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关于南顶,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时位于通州马驹桥的碧霞元君庙称为南顶,入清后逐渐被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所取代,南顶村亦由此得名。也有学者认为南顶的叫法始于清代,专指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清康熙、乾隆朝两次下拨帑币重修。西向,三层殿宇,前殿供奉碧霞元君,中殿供奉东岳大帝,后殿供奉斗姆娘娘。其南侧不远处有一小丘,名九龙山,乃乾隆间疏浚凉水河时堆成。环植桃柳万株,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风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日,五顶皆有庙会。唯此处庙会与众不同,是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十。由于离城不远,交通便利,地域开阔,水草丰美,风景如画,所以一直香火旺盛。清代文人吴岩在《游南顶》诗中写到:</p> <p class="ql-block">  <b>柳映江亭水映桥,碧霞宫殿郁迢遥。</b></p><p class="ql-block"><b> 年年五月开香社,大好风光慰寂寥。</b></p><p class="ql-block"><b> 龙冈委宛似卷阿,披拂者风爽气多。</b></p><p class="ql-block"><b> 一带苇棚临水岸,酒徒豪饮姣童歌。</b></p> <p class="ql-block">  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记有:</p><p class="ql-block"> <b>南顶碧霞元君庙在永定门外五六里,西向。左右有牌坊二,左曰广生长养,右曰群育滋藩。皆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时御书。每至五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士女云集。庙虽残破,而河中及土阜上皆有亭幛席棚,可以饮食坐落。至夕散后,多在大沙子口看赛马焉。</b></p> <p class="ql-block">  沙子口路现在是永定门外横穿南三环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岔道,狭小拥挤。谁能想象,当年南顶村庙会期间盛况空前的赛马会便在此举行。光绪末年因赛马秩序混乱导致斗殴伤人,庙会才被官府禁止。</p><p class="ql-block"> 随着庙会停办,南顶村一带日渐破败荒芜,不再有往日繁盛。上世纪中期南顶建筑完全无存,只剩的两座石牌坊亦埋没于民间。下图南顶石牌坊清末老照片出自《北京晚报》。</p> <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侯仁之生前十分看重南顶、北顶的历史文化价值。1995年老先生不顾84岁高龄亲自到两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南顶村某住户的墙里发现了刻有群育两字的南顶牌坊遗存,随后,他发表了《从北京城市规划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看来自民间的“南顶”和“北顶”》一文,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南中轴大红门博物馆群以及文化主题公园的加速建设,相信南顶村一带定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