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美学简史学习笔记

老蔡

<p class="ql-block">一、摄影起源:</p><p class="ql-block">19世纪3、40年代,“达盖尔法摄影术”和“卡罗法摄影术”相继问世,拉开了人类“影像时代”的大幕。</p> <p class="ql-block">达盖尔是一名法国发明家、艺术家和化学家。他原为舞台背景画家,后发明达盖尔银版法,又称达盖尔摄影法。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其摄影法专利,并公布于世,宣告摄影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p><p class="ql-block">就在达盖尔研制银版法摄影术的同时,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发明了另外一种摄影方法。他用感光纸先拍摄一幅负像,也就是底片,然后在底片下叠上一张感光纸,利用阳光接触印相制成照片。他把底片称为 “负片”,把印好的照片称为“正片”,把暗箱照相机记录影像称为 “摄影”,整个摄影过程是正一负—正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841年他为此申请专利,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也称“卡尔博特摄影法”。这项发明使一张底片可以印制多幅照片,奠定了现代摄影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825年,人类第一张被保存下来的感光影像。</p><p class="ql-block">人类对于摄影的尝试,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最早被留下的影像,要到1825年,法国人尼埃普斯用感光的方式复制了一个17世纪的荷兰版画——牵马人,这是最早的可保存感光影像。</p><p class="ql-block">2002年,这张照片在巴黎共富比(Sotheby)拍卖会上以330,000欧元的价格被法国国家图书馆获得。</p> <p class="ql-block">尼埃普斯1826年的作品,人类第二张可保存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826年,尼埃普斯在自家二楼的窗户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在涂了沥青的锡版上持续曝光了8小时。</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被很多文献认作人类最早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相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相机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1839年—1924年)</p><p class="ql-block">照相机的机身由木箱改变为金属机身,镜头由单片新月形透镜发展为校正像差的多组多片正光镜头,镜头上设置了光圈和快门,以控制曝光量。</p> <p class="ql-block">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这一时期的相机在设计上来说,形态笨重,色彩单一,结构比较复杂,材质是用木头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1925年—1953年)</p><p class="ql-block">1925年德国莱茨公司改进了巴纳克照相机,生产出采用埃尔玛镜头的平视取景的135照相机,命名为徕卡I型。徕卡135照相机便于携带和抓拍,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和摄影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1954年—1984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有镜头外测光功能的阿克发EE(电眼)型135平视取景照相机。从此,电子技术应用于照相机领域。</p> <p class="ql-block">第四阶段(1985 年以后迄今)</p><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135单镜头反光AF照相机—美能达 X7000型、 X9000型照相机的问世,标志着照相机制作进入以电子技术为主导、并逐步智能化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呵呵,之后呢,谁也没料到,智能手机,还有航拍无人机如此迅速的站上了摄影这个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三、世界摄影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第一种世界性的摄影美学思想——“画意摄影”在19世纪50年代出现。</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画意摄影”是指“具有绘画般效果的”艺术摄影,主张摄影通过向绘画学习来获取艺术身份。摄影家们认为,最成功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张画,在构图、光线、影调上追求绘画效果,把“像绘画一样的视觉效果”作为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p><p class="ql-block">尚在启蒙阶段的摄影,这期间的主流思想就是“画意摄影”,代表人物为法国德马西、美国凯塞比亚等。强调美感比题材重要,避免丑陋和世俗题材,重视画面影调、构图、光影等形式要素而忽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普遍使用特别甚至特殊的技法和工艺,以获取独特的画意效果。以1904年成立国际画意摄影协会并举行第一届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展为标志达到高潮。</p><p class="ql-block">画意摄影在1899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得到了繁荣,在这段时间里,艺术照片受到高度推崇。最早提倡画意摄影的美学摄影师们,坚持认为照片应该更关注美感,而不是关注事实</p> <p class="ql-block">画意摄影又细分为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第一阶段是高艺术摄影派。这是一种流行于1859年至1870年间的摄影风格,高艺术摄影派主张隐盖平凡和丑陋,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是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题材,通过这些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以教益。‌代表人物包括亨利·佩奇·鲁滨逊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如《拜伦的节日》等,进一步展示了这一流派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哈哈,摆拍!</p> <p class="ql-block">《弥留》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孩和周围悲伤的亲友们的场面。它是由五张底片制作完成的,先是拍摄每一个局部,拍摄时从取景框中看到的人物位置和比例都要和先构思完成的素描稿相吻合,拍摄完后,用接触印相法将底片印制在一张蛋白纸上,再把这张印好的相纸上的人物精心裁剪下来,和其她同样过程制作的人物和背景拼贴在一起,经过修版后再翻拍完成,鲁宾逊的这一幅素描和照片合成的画面,以没完成的过程似乎向后人证实他不仅是一个摄影家,更是一个技法高超的画家,严密的构思,几乎和素描同样一丝不苟的照片无非是想证明摄影也是一门艺术,可见摄影在当时要想得到艺术界的承认是何等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自然主义阶段</p><p class="ql-block">鉴于绘画主义摄影的矫揉造作的弱点,1898年埃默森出版了《自然主义摄影》一书。该书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埃默森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反对摄影作品的人为的加工,强调"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自然主义摄影主张,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摄影不应借重美术,应从事独立性的创作。</p><p class="ql-block">自然主义摄影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后画意摄影阶段</p><p class="ql-block">在以英国“连环会”和美国“摄影分离派”为代表的“后画意”时期,各种艺术手段、新的工艺得到探索和运用,画意摄影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摄影语言。</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画意摄影师普遍认为,照片应该更注重美感,努力唤起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共鸣,而不是关心对事实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在拍摄题材上,大多数摄影师刻意选择宁静的风景、安详的人体、肖像和静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和个人生活,利用这些传统绘画喜好的主题来接近艺术。</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成熟于20世纪初的名为纯粹派摄影的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本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郎静山(1892-1995),1892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代非常的简短。斯蒂格里兹作为摄影史上但丁般的人物,作为那个“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将会成为画意摄影最后的终结者,并且为下一个更新的时代发出第一声啼鸣。</p><p class="ql-block">“画意摄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1925有了莱卡135,之后,小型相机出现并得到了普及。相机终于可以放进口袋!摄影,迅速得到普及。</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到50年代初,摄影进入了“本体”探索期,展开了基于摄影两大基本特性——“原真的拷贝(记录性)”、“时间的切割(时间性)”之上的美学探究。</p><p class="ql-block">对“记录性”的研究,诞生了美国“直接摄影”美学,在德国则出现了“新客观主义”思想;对“时间性”的研究,出现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p><p class="ql-block">“决定性瞬间”其实并不是在于抓拍就是决定性瞬间,而是指抓住画面中有价值的各种元素达到平衡的这个场景。</p><p class="ql-block">“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卡蒂埃-布勒松</p><p class="ql-block">这两种摄影思想构成了摄影本体美学体系的主干,确立了摄影的基础审美——“精细审美”与“瞬间审美”。</p> <p class="ql-block">美国的直接主义,代表人物是保罗·斯兰特。</p><p class="ql-block">德保罗·斯特兰是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摄影的客观性,但同时也注重摄影师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观念的表达。他的作品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如《盲妇》(Blind Woman, New York, 1916)等作品,通过简洁有力的构图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观众深刻的共鸣。被誉为街拍的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有一个组织,“F64”的名称就来自这个群体共同的摄影理念和艺术主张:摒弃画意摄影崇尚的柔焦和模糊细节的摄影手法,主张以大画幅相机尽可能小的光圈来获得极致的细节,从而让画面拥有极具质感的表现力。而当时的大画幅相机能达到的最小光圈(即最大景深)就是F64。虽然F64小组于1935年就解散了,但其"直接”、”纯正”的创作观念,同20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样,对摄影的现实主义表现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F64”小组的成员有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维拉德·范·戴克等,而它的倡导人则是“美国摄影界直接摄影的先驱”,爱德华·韦斯顿。</p> <p class="ql-block">亚当斯与斯特劳德的关系。亚当斯这么回忆那次改变了他一生的会面: “看斯特兰德的作品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经验,他的作品是一种观看事物的极致表现。他的作品并不依构图的规则,我当时却处处拘泥于形式,譬如什么东西要平衡等等。那一瞬间使我领悟到我以后该怎么走。”斯特兰德被列为1921~1940这一代的摄影大师,比亚当斯早了一代。</p> <p class="ql-block">美国的直接摄影与德国的新客观主义,又称新即物主义,同一个时期,且有相同理念。其后德国又有了新《新客观主义》。德国的代表人物,帕奇、奥布劳斯费尔德和桑德,三人的作品因其各具类别(工业、花卉和人物),而被后来定义为类型学。</p> <p class="ql-block">阿尔贝特·伦格·帕奇,1928年出版了著名的摄影集——《世界是美丽的》,书中收录了一百张以自然、工业、工具等为主题的照片。这本画册让人们看到了摄影在技术和形式上如科学实验般的严谨,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卡尔·布劳斯费尔德,布劳斯菲尔德在柏林的皇家艺术学会担任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他经常需要用到一些植物图片作为教学范例,于是他就想利用摄影的方法来记录植物的影像。为此他手工制作了可以将植物的细节放大三十倍的特殊相机和镜头。其一生拍摄的照片全部是植物的局部照片,这些照片一直被其当作教学素材使用,1928年结集出版了《自然界的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古斯特·桑德,德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并被誉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战后德国重新建立户籍档案,桑德的摄影棚被急需身份证的人们挤满,为了提高效率,他把一大堆人排在一起拍成团体照,然后再一个个剪下来作为个人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桑德发现这种方式拍摄的人像具有共性被强化,个性被弱化的特点,这为他以后的“二十世纪的人”的拍摄计划奠定了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新客观主义”摄影逐渐沉寂。到二战之后,这种摄影风格再度兴起。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贝恩德和西拉·贝歇夫妇及其领导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又称为新《新客观主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新客观主义”摄影的理念和方法,并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语言——摄影“类型学”。</p><p class="ql-block">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杜塞尔多夫学派是当代摄影的一个重要起点,与在美国大陆兴起的“新地形”和“新彩色”一道,成为后来几乎所有当代摄影师无法绕开的艺术高峰,继承亦或颠覆,它提供了重要坐标。</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1955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后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教授。上世纪80年代,古斯基师从德国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以高角度、大尺幅的景观建筑照片闻名,其作品价格多次打破世界摄影拍卖纪录,至今仍是世界摄影作品最高价格纪录保持者。</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新客观主义”摄影,是庄学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像记录。</p><p class="ql-block">庄学本被称为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1934年至1941年,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行走近十年,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态,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尤其是他的肖像摄影,具有与奥古斯特·桑德类似的拍摄对象的“典型性”与影像记录的“标本性”的特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1950年对决定性瞬间的反思。</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布列松及其“决定性瞬间”如日中天的时候,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的摄影的“个人化”,内容的“日常化”,影像的“粗糙多义化”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摄影走向。</p><p class="ql-block">《美国人》《纽约》是进入这一时期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年—2019年9月9日),出生于瑞士,美国摄影师,弗兰克是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称为现代摄影圣经,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弗兰克曾说:“我只是认为我的瞬间比布列松或其他人的更好。对照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构图和完美布光,而是摄影家对他所见到的人和事物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凯鲁亚克在《美国人》序言中写道:“罗伯特·弗兰克,瑞士人,不引人注目,友好;他举起小相机,就把美国哀伤的诗歌吸到胶片上了,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悲剧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6年4月19日-2022年9月10日 )出生于纽约市,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电影导演和画家。他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拍摄了许多经典的黑白摄影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影代表作《纽约》</span>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和“街头摄影大师”。</p> <p class="ql-block">日本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森山大道,应该说也是受到克莱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与石内都、荒木经惟等人同时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日本传奇性先锋摄影团体“挑衅”的旗手人物。他以其风格凌厉的黑白摄影著称于世,狂野无比、富含生命欲望与个体孤独的高反差、粗颗粒、模糊、晃动、失焦的强烈影像,感召了无数摄影青年。黑、高反差、粗糙,是森山大道摄影作品的最直观的感受。黑,传递出绝望的孤寂;高反差的黑白对比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粗颗粒塑造的朴拙的原始质感却与拍摄主题都市该有的光怪陆离大相径庭,透出的反叛和个性。</p> <p class="ql-block">好照片审美标准的再思考!</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威廉·克莱因的《纽约》,彻底颠覆了以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为代表的传统摄影审美标准,失焦、模糊、晃动、粗大的颗粒、黑白分明的反差、劈头盖脸的构图,让习惯了传统摄影审美的观者看得目瞪口呆。一些人直接将之斥为“狗屎”;另一些人,如日本著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等,则将他们奉若神明,并在他们的基础上寻求建立自己的风格。这些“粗暴肮脏”的照片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之前的“好照片”的标准,颗粒粗糙、反差巨大的影像最终作为摄影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种审美风格而崛起,被摄影界和大众所接受。并由此拉开了现代摄影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相继出现了四个标志性的摄影展和一本开创性的摄影集,使世界摄影不再以一个或两个美学思想为中心,而是进入到百花齐放的个性化美学思潮时期。这四个摄影展是1966年的“当代摄影师:向着社会的风景”摄影展、1967年的“新纪实”摄影展、1975年的“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摄影展、1976年的“威廉·埃格斯顿的照片”摄影展;一本摄影集是1971年美国摄影师拉里·克拉克的摄影集《塔尔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而,这个年代被称为摄影的“新时代”。</span>此时居于世界艺术核心地位的美国出现了“新风景”、“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学”、“私摄影”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1、新风景、在“风景”前加了“社会的”这一定语,这就使“风景”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风景”的概念由原来的自然景象、人为创造的景象,外延到人及人与自己创造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风景”。</p> <p class="ql-block">以维诺格兰德、弗莱德兰德为代表的“社会的风景”影像探索,沿袭了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克莱因开创的传统,以都市街头摄影的形式,将“风景”的概念外延到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自己创造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不给影像赋予意义,仅是为了“观看”。他们的思考和实践给众多后来者以很大的启迪。</p><p class="ql-block">维诺格兰德沉迷于拍摄街头抓拍。他不是最早开创街头摄影的,却被奉为街头抓拍的鼻祖。当时一些著名的评论家对他的评论是“他定义了街头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风格。” “他六十年代拍摄的纽约,每一幅画面都让人受益匪浅。”他一生据说拍了有一百万张照片,去世时还有6500卷没冲印样,3000 卷已做好接触印样,2000多卷没冲洗。</p><p class="ql-block">维诺格兰德的镜头对准的是都市中一些平常的人和事。他的作品风格中庸、兼容、平和、不露锋芒、隐藏了观念。这些看似简单的影像,却充分地展现出摄影“多义性”的特点——无法描述、却又充满意味。维诺格兰德自称对影像不追求重大意义,“我的照片没有什么话要</p><p class="ql-block">说”。他最有代表性的名言是“我拍照是为了看看那些东西拍成照片是什么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2、新地形学,表现的是是人为改变的风景,又称批判的风景,代表人物罗伯特·亚当斯,他的摄影作品既具有记录人类在开发家园过程中曾犯下错误行为的影像文献价值,又具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摄影语言的艺术审美价值,并能不断提醒我们思考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进而重新采取更加负责任的行动,来建设更为美好的家园。 (不是F64那个安塞尔·亚当斯)</p><p class="ql-block">新地形学与1966年纽约MoMA举办的《当代摄影师:向着社会的风景》一同,成为日后从“风景”转向“景观”,从“自然的风景”走向“社会的风景”和“批判的风景”的分水岭,其强大的影响力不但覆盖美国本土和西方,更影响了广大战后开始崛起腾飞的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印度、中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亚当斯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伯特·亚当斯</span>的作品与安塞尔·亚当斯的自然风景摄影作品有两大不同。1、拍摄对象不同。安塞尔·亚当斯绝大多数拍摄的是纯自然风景,也有部分田园风景,画面中都没有人与人类创建的风景,完全抽离了社会现实背景。罗伯特·亚当斯的西部景观照片面对的是西部城镇边缘地带,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2、拍摄的态度不同。安塞尔·亚当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作品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以强化大自然的美。罗伯特·亚当斯则本着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平和的视角,不加美化的画面,直接反映现实。他的照片中,尖锐的人造物、建筑物的直线和直角,与大自然柔和的轮廓曲线产生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引导观众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摄影家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罗伯特·亚当斯在摄影史上的地位远远高于安塞尔·亚当斯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3、新纪实摄影与社会纪实摄影</p><p class="ql-block">纪实摄影从早期的“观察社会”,到“社会性纪实”与“艺术家的纪实”的并行发展,再到“新纪实”,纪实摄影的范畴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以至于在“新纪实”摄影展后,出现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纪实摄影。广义的纪实摄影泛指依靠摄影的记录能力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以“观察社会”为目的的“日记式纪实摄影”、以影响社会和改变社会及人文关怀为目的的“社会性纪实”、作为人类学和社会学调查手段的文献档案式纪实摄影、以彰显“个性化”为特征的艺术摄影范畴的“艺术家的纪实”。而狭义的纪实摄影,特指以彰显“个性化”为特征的艺术摄影范畴的“艺术家的纪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纪实摄影逐渐抛弃了“抓拍”这一纪实摄影的传统方式,反而回到早期的布景、导演、摆拍、后期合成的方式来“制作照片”。纪实的“实”不再显得重要,重要的是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这一方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实的底线。而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均是为了使纪实摄影作品更具艺术性,最终目的是使作品进入艺术市场。</p><p class="ql-block">“新纪实”的理念与实践,在脱离了“真实”的羁绊之后,“艺术家的纪实”突破了纪实摄影“从现实世界中切割画面”的传统方法,开始使用置景、摆拍等方法,从“拍照”(Taking-picture)演化到“制照”(Making-picture),进而形成了当代摄影中“纪实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呵呵,摆拍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新彩色</p><p class="ql-block">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摄影界出现了一种重新认识、评价色彩在摄影表现中的能力与作用的新潮流。这个新潮流因一本由萨丽·奥克莱尔(Sally Eauclaire,1950-)编辑的、名为“新彩色”的画册的名字而被称为“新彩色摄影”。</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人物是威廉·埃格尔斯顿、乔尔·梅耶罗维茨、 斯蒂芬·肖尔。他们一起,推翻了上世纪艺术界“只有黑白摄影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的论断,开创了彩色摄影的先河。他让照片的组成元素从单纯的光影造型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色彩为照片融入了更多的情绪和感染力。同时新彩色摄影”与它之前的彩色摄影的区别在于:“新彩色摄影”意在如何表现“有色彩的”现实世界,而之前的摄影家则视如何创造彩色摄影作品为根本目的。</p><p class="ql-block">1976年,艾格尔斯顿开始放弃使用相机取景器,自此感觉“最终你走路时的视野会更为开阔”。他就这一拍摄手法做了个类比,不用取景器就好像用霰弹枪而不是来复枪——“你用不着三点一线的瞄准”,相反“用霰弹枪靠感觉就行”。正因为如此,艾格尔斯顿众多作品中获得了极度的奔放与广阔的视角,而更轻盈地在照片中传达感性的自由,对世间万物悠然、诗意、无拘无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5、私摄影将镜头对准了自己。</p><p class="ql-block">私摄影,一般认为是“私人纪录摄影”的简称。</p><p class="ql-block">在20 世纪70 年代私摄影出现之前,照相机瞄准的始终是“他人”,摄影师借由“他人”的影像来记录现实、表达观点。</p><p class="ql-block">私摄影则是将镜头对准了“我”,通过拍摄自己和周边人的私生活,并将这种个人的“视觉日记”公开展示出来,用私人影像来构成社会(某个)群体及时代的一个剖面,是一种源自“私人纪录”的社会文献和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私摄影的浪潮,与20 世纪中期之后摄影器材自动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与个人生活“视觉日记化”有很大关系。南·戈尔丁被尊为“私摄影鼻祖”。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集《感伤的旅程》,也被称为了“私写真”的处女作。</p> <p class="ql-block">比尔·坎宁汉,1978年开始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专栏《在街上》,记录了最近几十年以来纽约的整部视觉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纽约城的浮世绘,</span>正因于此,他还有另一个头衔——“时尚历史学家”。</p> <p class="ql-block">他从1966年起就开始拍摄纽约的街头时尚,堪称“街拍鼻祖”。他几十年如一日、标配深蓝色渔夫夹克配卡其裤、踩着一辆红色老旧自行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街头。</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进入当代摄影时期。一方面,向外,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嫁接融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混合体”;另一方面,向内,作为“摄影”继续探索自身的艺术疆界与艺术可能性,向虚拟化、数码和多方向发展;不依赖偶然和邂逅,更多的是对内容、摄制过程以及呈现方式全面把控。</p> <p class="ql-block">当代摄影进入到一个“大时代”,摄影从热衷于使用小型照相机对世界的“快速一瞥”,逐渐演变为用大画幅照相机对世界进行“凝视端详”。为了适应艺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的大型空间,同时适应艺术市场运作的需要,当代摄影常常以大作品、大展览的面貌出现,彻底终结了摄影在绘画面前的“自卑”。“大画幅+彩色”成为当代摄影的主流摄影美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菲利普- 洛卡·德考西亚,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三个系列,一个是拍摄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作品以抓拍的形态出现,但实际却是摆拍而成,他“制造真实”,尝试对“摄影的瞬间”的含义重新定义,这种摆拍现实的方法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也经常出现。</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系列是在街头用戏剧化的灯光抓拍行人,带有一些随机性的选择,却把平常人置于一个舞台之上,不过,这套作品也给他惹来了麻烦——一场肖像权官司。</p> <p class="ql-block">他的第三套作品在好莱坞拍摄,被摄对象是游荡在街头的吸毒者和男妓,他将这些街头小人物置于一种好莱坞大片舞台的氛围中,并依照对方的要求付费拍摄,将具体的数额写到图片说明中,这些行为让现实和虚幻,混沌地糅合在一张照片里。</p> <p class="ql-block">当然,智能手机、航拍无人机摄影的出现,一切都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四、结语</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传统与当代摄影美学实质差别就是视觉中心与中心多元化或者直白叫去中心化。这仅仅是是就表面形式而论。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更强调摄影师的摄影思想。伟大的摄影师,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就是时代的镜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今,智能手机摄影以不可阻挡之势,书写着摄影新的篇章!</span>而AI的进化,打开了摄影通往未知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说,世界摄影美学史,不仅是一部世界摄影师思想史,也是科学发展史,更是民众近乎人手一机地参与摄影的历史!在他们的镜头下,我们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层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