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领域,田径障碍跑教学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它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其勇敢、果断与坚韧的意志品质。近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田径障碍跑教学活动,以下是对此次教学的总结与评课。 <h1><b>一、教学内容设计</b></h1>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体机能发展状况。从基础的跨越小型障碍物,如低栏架、小体操垫等开始,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组合障碍跑,包括绕杆、钻圈与跨越栏架的连贯动作。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技能习得过程,使学生在逐步挑战中建立自信,掌握障碍跑的基本技巧。<br> 例如,在低栏架跨越教学环节,教师先详细讲解并示范了起跨腿与摆动腿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在原地进行模仿练习,随后再进行短距离的助跑跨越练习。这种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流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关键技术。然而,教学内容在个别环节的难度梯度设置上,可进一步优化。如在组合障碍跑练习中,部分学生对于连续的动作转换表现出一定的困难,可适当增加中间过渡性练习,以降低难度衔接的跨度。 <h1><b>二、教学方法运用</b></h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本次障碍跑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正确的跨越、绕过与钻过障碍物的姿势与节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参照。分解教学法将复杂的障碍跑动作拆解成多个简单的部分,如将跨越栏架分解为起跑、起跨、腾空、过栏和落地等环节,使学生能够逐步攻克每个技术难点。<br> 小组竞赛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障碍跑接力比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但在小组竞赛过程中,个别小组由于成员水平差异较大,导致竞赛结果缺乏悬念,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度有所下降。未来可考虑采用分层分组竞赛或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竞赛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h1><b>三、学生学习表现</b></h1> 学生们在障碍跑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与参与度。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练习中,在跨越栏架时,不少学生从最初的畏惧到逐渐勇敢尝试,再到后来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动作,其进步有目共睹。在团队竞赛环节,学生们为了小组荣誉全力以赴,相互鼓励与支持,展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br> 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较高难度的障碍组合时,出现了畏难情绪,动作变形或直接绕过障碍物逃避挑战。这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心理疏导,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h1><b>四、教学组织与安全保障</b></h1> 教学组织方面,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场地与器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练习。在学生分组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维持教学秩序。安全保障措施较为得力,教师在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了仔细检查,排除潜在安全隐患。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如跨越栏架时的正确姿势以避免摔倒受伤,钻圈时的头部防护等。<br> 尽管如此,仍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例如,在个别学生较多的练习环节,教师的个别指导可能无法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错误动作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可考虑增加学生小助手,协助教师进行简单的动作指导与安全监督,以提高教学效果与安全性。 <h1><b>五、教学评价与反馈</b></h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即时评价、小组竞赛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等。即时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动作优缺点,便于当场改进;小组竞赛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与竞争意识;自我学习评价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但在评价反馈环节,评价结果的具体应用可进一步加强。例如,可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后续练习计划,使教学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技能提升与个体发展。<div><br> 总体而言,本次小学田径障碍跑教学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通过本次总结评课,期望教师能够汲取经验教训,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且安全的障碍跑教学体验,助力学生在田径运动领域不断成长与进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