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与学业成长看似有着不同的目标与着眼点,实则殊途同归,皆意在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地成长,而如何精准找到二者间的平衡点,便成了当下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核心素养聚焦于塑造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它遵循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这意味着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知识的框架,去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长远的人生道路筑牢根基。比如,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其跨学科运用知识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其走出校园后能迅速融入社会,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p><p class="ql-block">而学业成长,以高考为典型代表,有着明确的阶段性检验意义。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踏入理想高校,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影响未来职业的发展。扎实的学业基础、出色的应试能力,是学生在当前教育阶段需要去努力达成的目标,也是通向更高学府深造的敲门砖。这更是每一所学校绕不开的话题,因此为了学校的即时利益,以应试为主的训练、刷题、大量机械记忆的学习就成了教育常态。但这和国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常常是“出了校门就废了”,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无法成为全面发展、有能力应对各种情况的人才。二者的矛盾在于培养方式与侧重点的差异。传统学业成长的推动多依赖知识的系统讲授与大量习题训练,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再现;核心素养培养则更强调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但它们的共通之处十分显著,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学校与教师需巧妙融合二者优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答,在巩固学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思维素养;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调研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所学延展至课外实践,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制定差异化的学习计划,让每个学生既能在学业上稳步进步,又能在核心素养提升上找到契合自身的成长路径。唯有如此,才能让核心素养培养与学业成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助力学生在未来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成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