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说真的,我对美术是个门外汉,用一巧不通这个词来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但那天我随友一起去遵义美术馆参观《我塑我师一一主题雕塑展》时,刚走进展厅,就看见靠近展厅中间处,一尊洁白得犹如高山白雪,一尘不染的雕塑头像印入眼帘,我不由得快步直向那尊洁白如玉的头像走去,走近一看,作者是项金国(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原雕塑系主任)用汉白玉雕塑名为《我的老师一一叶毓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据随行的杨显忠老师介绍,叶毓山,原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全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也是项金国教授的恩师。去年,在《我塑我师一一主题雕塑展》征稿之时,已经75岁高龄的项金国教授怀着对授业恩师一一叶毓山的深厚感情,激情创作,以精湛的艺术造诣为大国良师创作艺术精品,他满怀着对恩师的怀念之情,选取质地优良的汉白玉为材,倾尽全力为恩师塑像。创作中项金国教授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最终在第四稿时满意的完成了作品!未了,杨显忠老师又补充说:“老周,你是长征文化的爱好者,你晓得不,叶毓山院长跟遵义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就是叶毓山院长设计的!”我不好意思地冲着杨显忠老师摇了摇头,细声回答道:“这个我还真的是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遵义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那可是我走路散步常去的地方,每次上去看着那庄严肃穆高大的纪念碑,望着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心中都充满着对长眠于凤凰山上红军烈士们的敬仰与怀念。带着昨日的遗憾与凝问,我又一次来到凤凰山上红军烈士陵园,想在陵园纪念碑下的某一处,寻找到文字说明和答案,可我绕碑走了两圈,都没有看到有关纪念碑的说明文字。就在我深感失望之时,意外碰到了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的樊玉琴老师,当我问及此事时,樊玉琴老师便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凤凰山上的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始建于1984年,是为了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教授设计而修造的。整个碑高35米,碑上镌刻着1984年11月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的外部是由四个头像托着一个大圆环,圆环的外面有28颗星,这28颗星的意思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纪念,另一个意思是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大圆环的里面由四幅汉白玉石的浮雕组成,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喜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整个大圆环是由4个5米高,用紫色满天星石雕砌成的红军头像托着,前左侧方为老红军,前右侧为青年红军,后左侧为赤卫队员,后右侧为女红军。4个头像栩栩如生,目光炯炯有神,既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又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p><p class="ql-block">听完樊玉琴老师的介绍,又抬头仰看那庄严肃穆高大的纪念碑。心想,在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壮丽史诗长征中,在遵义所留下的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遵义让战略大转移一跃而成为惊世的大转折。勇敢无畏的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奇的战斗都发生在遵义。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刀靶大捷、鏖战娄山、二战遵义、四渡赤水,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不朽丰碑。而由叶毓山院长设计,屹立在遵义凤凰山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不正就是这座不朽丰碑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的设计者叶毓山塑像</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周 君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贵州省凤冈县人,1964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中共党史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自2015年底从县委政法委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专门从事长征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搜集研究。写有《遵义大捷》《血战大广坳》《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转战乌蒙》《鏖战川滇黔》《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突破湘江》等十七部有关红军题材书稿。已出个人专著《伟大转折》《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凤冈--1950》和《龙泉号军烟云录》等。所写《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文,获2016---2020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