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飞哥

<p class="ql-block"> 还能说什么呢?喜欢周先生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曾经,一个没落的帝国在先生笔下鲜血淋漓,满目疮痍。要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畏来正视?先生,他并没有忽视人民的勇气和无畏,当孔乙已在面对世人的嘲弄和社会的压力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守和坚持是对那个时代的无言抗争、是对人性丑陋的无声控诉,更是先生最后的自嘲。</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不幸时,是否还能想到那些曾经千万次的一去不复返?还有多少曾几何时的小楼一夜听风雨?</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一个爱酒如命的读书人,他的周遭充斥着矛盾和挣扎,即便到生命最后,盘着两腿垫着蒲包,也要在门槛边温上最后一碗酒。为了逃避现实,他耗尽自己的精神自由,只为心中那片独属自我的理想国。那一碟茴香豆和那一碗酒是他抗争现实,逃离自我的最后救赎。那个穿着长衫,却只是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人,究竟是社会的落寞还是自我印证的前行囧途?即便是回到当时的咸亨酒店,依然不得而知。他能坚持到最后,顽强到从未低过一次头,更多的恐怕是男人如酒的醇厚和深邃吧。即便生活虐他千百度,即使“君子固穷”因“窃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p><p class="ql-block"> 岁月亘古,走过春秋 ,他又身在了何方?</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如今的阿 Q 是否还如从前一般,是否一如周先生所说那样“事事皆如我意,只要我不在意。”但我却在孔乙己历经的磨难和自由后,更在心灵深处触摸了华老栓的旁白。</p><p class="ql-block"> 这次,先生笔下的华老栓经营的是茶馆,生活平淡而平凡,却因小栓的病寂寥了所有。如果一切不是在周先生笔下,我想老栓一家应该是幸福的。在那个动荡年时代,一家三口经营着一处实体小店,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可衣食无忧。但“帝国”的没落,让先生对现实的批判愈发直白,社会的衰败无力,让人性愈发的丑陋并残酷现实。人们困感、恐惧、期待,却又不知如何去求知、舒缓、改变。于是,先生笔下的老栓为了治好小栓的病,不惜重金求“药”。</p><p class="ql-block"> 人血馒头是能治病的,这是“五四运动”前大家铁定的认知和事实,老栓和他的女人对此更是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 这次,老栓夫妇的日夜操劳,总算有了盼头。</p><p class="ql-block"> 夏瑜,因参加反清革命而被围观、被嘲笑、被杀害。这种与社会、与命运、与时代抗争,追求平等自由的革命斗士被嘲弄、被耻笑,不单单是社会信念的严重缺失,更是对社会本相的深层次挖掘。先生想唤醒世人、唤醒社会、唤醒每个在黒夜迷途的老栓、阿 Q和孔乙己。</p><p class="ql-block"> 先生是想治病救人的,1902年他前往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先生又是想救人的,1906年他弃医从文,要用笔来警醒救赎国人们。</p><p class="ql-block"> 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这个没落帝国的衰败和无力。又用文字聚焦那些边缘化的个体,那些或是孤使的狂人,或是麻木的看客。然而,在这个没落的背后,周先生并没有忽视其中的某种勇气和无畏,以及他自己理想国的萌发。因为,“瑜儿尖圆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昭示着,一个新时代正慢慢醒来。</p><p class="ql-block"> 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这是一场逐渐衍伸的世界历史变革。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农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周先生用他的笔,对这次运动的文学描绘,展示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反思一些传统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许多封建观念的错误和荒谬,比如人血馒头可以治病的迷信。这场运动不仅是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是对新思想的接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先生用他的笔插入敌人心脏,用文字唤醒国人良知,将一腔热血投入国家事业,志在“医人心、救人志”。</p><p class="ql-block"> 先生用鲁迅做笔名,发表了《彷徨》《呐喊》《野草》。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先生好似一团火,照亮了千千万万似夏瑜般年轻的心,指明了黑夜里的前行。他的文字,又一针见血得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也刺醒了无数的国人。</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激愤与理性,热忱与冷静,以及他的爱与憎,都完美展现了一个中国人该有的血性。社会里的人与鬼,光明与黑暗,清醒与昏昧,伪君子与真猛士,都在他的笔下原形毕露。就如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p><p class="ql-block"> 信念、执着和坚守,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也成就了一个苦苦求索穿越古今的哲人。1936年10月19日,先生旧疾复发,离世。离开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割舍不下的动荡不安,留下了一个蒸蒸向上的中国,和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鲁迅,就是那个在寒风中唤起国人良知的人,就是那个用笔做武器的真斗士。因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