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的美篇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来难懂,《好的故事》更是抽象,别说孩子,就是我,在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很多遍,也没读懂。</p><p class="ql-block">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帮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梦前——梦中——梦醒,也可以依次理解为:现实——理想——现实。</p><p class="ql-block"> 最难理解的是梦中,也就是作者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里,作者首先选取了两个典型的景观——山阴道旁景物在水中的倒影,这里是静动结合的描写,然后是景物的倒影在水中的重叠交织,这里主要是动态描写,选取了色彩绚丽的一丈红作为描写的主对象。</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在写第一处梦境的时候,主要采用了景物罗列的方法,先整体描写了梦境中山阴道有哪些景物,用19个名词进行了陈述,勾画出了一幅总的图景。这里学生需要根据这些名词进行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图画建构,有很多孩子无法把这些画面联结起来,这些词语,在他的头脑中都是散点的,所以,他读不出美感。后面是动态的描写,着重强调了这些景物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随着水波的变化。小船慢慢地行着,那样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着,景物那样明艳亮丽地在眼前展现着……朗朗乾坤,一派和谐、静谧、美好。这是让人多么向往的境界啊!</p> <p class="ql-block"> 描写第二处梦境的时候,主要选取了那样富有生命活力的、色彩明艳的大红花,它们在动,一切的景物随着它们的动而动,狗、村女、白云……都是那样有活力,那样鲜明,真是搅皱一池春水,追逐、融合、消散,那样有趣、生机盎然,又给人活力。这里,学生仍然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影子游戏经验,要能想象出影子交织重叠的现象是怎样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经历,这一段的理解也是迷糊的。</p> <p class="ql-block">  理清主体结构,想象出画面之后,再来谈的才是“象征”,这梦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当然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一生,两次被当局通缉;第一次就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政府对包括鲁迅在内的“大衍之数”的通缉。政府当时对言论实行压制与管控,文人常常遭通缉迫害,严重者致死。如此,就不难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借由梦境写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按照以上三个层次来讲,我觉得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读懂这篇课文的。不是记笔记的那种读懂。</p> <p class="ql-block">  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排比……太多了。课后习题说了,“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我们除了要去把这些个“象征或寓意”之类的东西拽出来(当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这个“体面话”了),我们更要做什么?或者说做什么对学生学习更有益处?更贴合孩子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工具性上在谋篇布局等一些概念性知识的讲授分析。毋庸置疑,这是刚需,超越刚需来说,我们的小学生脑袋里对于感性语言经验积累的程度上大概是要胜过理性概念的。</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阶段设置鲁迅单元,虽然要求结合资料认识鲁迅,虽然提倡培养学生思维,虽然一再强调学生不能集体性沉默要发表观点,那么,我还是认为这种经典性文本最最关键的是感受、积累语言。将鲁迅文字悄无声息地植入学生的生命里,感受这一篇的独特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