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浙江省诸暨市西部,大唐街道大地村的温柔怀抱中,隐匿着五个古朴而充满韵味的村落:涓坞、寿廊坞、北谷坞、郑坞,以及我们今天将要细细品味的——里坞。我曾描绘过其他四个村落,但里坞,这个被青山深情环抱、与碧水相依相偎的村落,却未曾真正揭开过它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里坞,其名虽含“坞”字,却非遥不可及。源自陈家山的一条清澈小溪悠然穿村而过,四季不息的流水滋养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和淳朴的村民。追溯历史,南宋时期,这里曾是渎溪坎头村杨氏的一处静谧山庄。岁月流转,杨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最终孕育出了今日我们所见的里坞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里坞的地形宛如一只燕子窠,四周被葱郁的古树紧紧簇拥,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村民们常说,往昔燕子窠的边沿,即里坞村的入口,矗立着一排排参天古樟。这些茂密的林木如同天然的屏障,让过往的行人难以察觉,原来在这樟树林的深处,还藏着一个如此美丽的村落。沿溪而上,村尾的西面是陈家山,一条狭弄藏匿于葱茏的竹林间,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每一片树叶的轻吟。黄昏时分,虫鸣与风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田园诗,在幽静的山谷中久久回响。举目远眺,只见一条瀑布自山间奔腾而下,如同一幅晶莹剔透的水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里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东北处的一个山坳里,曾有一个名叫倪家园的村落,虽然如今已化为尘埃,但残留的砖瓦仍诉说着它往昔的故事。如今,这片土地已被改造成里坞村的一片肥沃良田。此外,村前的香炉塔坵、向天基坵、石塔塘、香亭基等地名,以及现存的障村庙、障岗岩寺等遗迹,都流传着这里曾是一组寺庙群的传说。这些传说无疑为里坞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厚重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里坞的古宅建筑更是别具一格。它们按照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从上至下呈阶梯状排列,站在村口仰望,整个村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卷。村子内部划分为上道地、中央厅、上新屋、下新屋等多个区域。这些房屋建筑做工精细、考究,高悬的马头、石雕门窗、鹅卵石铺就的天井与路面,以及厅内的木雕艺术等细节,无不彰显着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其中,上道地是里坞杨氏祖先最早的定居地;中央厅则是里坞村民的政治与文化活动中心;上新屋四合院结构,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下新屋则是里坞村落的窗口,展示着村庄的兴盛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里坞的地形独特且隐蔽,站在障岗岩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村落,并洞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骚扰,小西区公所曾一度迁至到里坞,这足以证明其隐蔽性与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 山坞养育了一方人,“耕读传家,行善积德”是里坞村民世代相传的信条。据平湖施锷所撰的《杨可传公传》记载,乾隆期间,因村外石拱“美丽桥”、“障村庙”受损,里坞先贤杨可传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动员村民共同捐资修缮。已故离休干部杨长岳离而不休,利用余热,先后编成《诸暨抗日战争史》和《金萧地区抗日战争史长编》,两度荣获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影响深远。战争年代,一批有志青年,保家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勤奋好学的里坞学子,毕业后,走上了省内外高校和基层学校的管理岗位,有的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里成绩不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里坞村依然保持着那份宁静与祥和。随着时代的发展,里坞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轻一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他们利用互联网将里坞的美景和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个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村落。而里坞的村民们,也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份淳朴与真诚,也可以领略到那份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