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大仙祠”崇拜

费新碑

<p class="ql-block">  香港狮子山下“黄大仙祠”香火极胜,人涌如潮。据说:香港社会红黑白三道和三教九流均来此烧香祈福。</p><p class="ql-block"> 这次现场见到真相,信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大仙真人真事,为明代浙江金华人黄初年,因年少牧羊偶遇道士善卜指点,行医济世40年而化道成仙,又名“赤松子大仙”。民间传其功道可“叱石化羊”十分了得。在中国南方沿海信众广大,根深脉长,其有求必应,灵验有效,精准显奇之效果,仅次于南方“妈祖”神仙崇拜。</p><p class="ql-block"> 清未民初由香港道士梁仁庵等人从广东西樵山普庆祖坛接其宝像来港。经百年设坛阐教,救人以难,解人以困而成为是香港全社会民间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香港“黄大仙崇拜”是中国底层社会大众的精神寄托,特别是远离中国中原威权中心的南方一偶,此地,因其无权力干扰,无宗教束缚,无政治控制的现实现象而流行甚广。</p><p class="ql-block"> 这种世俗化“民间信仰”是底层人为生存抱团取暖,为生活忍耐拼命,为生命横断勇敢的精神追求和支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代中国社会民俗学源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顾颉刚等人对华北大平原众神之聚的妙锋山文化研究,其学术目的和目标即是想从“民间信仰”角度,准确解释无神论之下的中国民间社会“临时抱佛脚”“见神就烧高香”“等待时来运转”的“实用主义”精神和行为。</p> <p class="ql-block">  香港“狮子山下”歌词“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哋大家 /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 /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路……”准确的折射和反映了这种民间信仰的文化真实。后来由朱镕基总理归纳其为所谓:“刻苦耐劳、勤奋拚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香江精神”。它是理解和解读香港和中国南方敢为人先,无所拘束,精明算计社会行为的文化源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港“黄大仙崇拜”是其底层社会行为的主旨典型。这是中国人生存的核心逻辑,决定了这个民族“拿来主义”,不思“终极问题”的历史命运习性。至今依然如此,无所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