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1日,陪远道而来的亲戚去老浦口火车站游览。上午10点在中山码头乘渡轮前往。</p><p class="ql-block">中山码头初建于中国民国初年(1910年),后在“奉安大典”期间重建,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并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逝世。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中山陵。而码头作为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也从此定名为“中山码头”。1990年,中山码头重建成具有“中山”建筑特色的“山”字形候船大楼。历经百年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中山码头也成为南京一道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渡轮停靠在码头。</p> <p class="ql-block">过江轮渡劈开波浪的湃荡,远方的汽轮和沙船漂浮在江面,江风习习水滴石穿,顺势而为,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百年光阴,此地栉风沐雨,见证故事万千:1908年浦口火车站与浦口码头这两处作为交通枢纽,开启了商贸中转中心的短暂辉煌。</p> <p class="ql-block">乘渡轮抵达浦口码头。</p><p class="ql-block">1908年,津浦铁路开建,浦口成为终点。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浦口码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作为南京曾经唯一的过江通道,中山码头到浦口码头的高光时期,每天有多达150班次轮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南京市江北新区结合滨江岸线整治和浦口老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对浦口码头进行了封闭改造,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加石材幕墙相结合的方式,造型兼顾现代建筑和民国建筑特征,以呼应周边浦口火车站等文物建筑。</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文旅宣传栏墙写着这两段文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一起追寻时光的印记,在斑驳的光影里穿梭。</p><p class="ql-block">"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翻越站台的背影和着橘子的清甜感动了一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浦口百年老站,中国唯一完整保留民国风貌的最文艺火车站。成为当今南京最大的网红之地。</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旧址地处长江南京段北岸,始建于1908年,1914年正式开通运营,旧址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上面写着“南京北站”。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堪称最完整的“百年车站”。</p><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陈迹已成为不可触摸的珍贵文物,往日之荣光,也都付与断井颓,只留下“南京北站”四个大字将过往封存。</p> <p class="ql-block">一道从站台引出的拱形长廊一直通到对面的码头。月台上是单柱伞形长廊连接,方便从火车下来的旅客在下雨时可以免受淋雨之苦。顺利上轮渡。</p><p class="ql-block">曾经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如今显得空荡冷清,让人一番感慨并追忆着当年热闹喧哗,如今倒也成了文艺青年必去的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历经风雨的站台不偏不倚还在那里,拱形雨廊底下人流如织,依稀还能窥见民国往日的流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但再往前走就会发现前面新开的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早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大马路也曾是浦口甚至在 南京 都是津津乐道的繁华马路。</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浦口火车站周边,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喧嚣着向浦口火车站围拢。盛极一时的浦口火车站,大马路,津浦路也曾辉煌过。</p> <p class="ql-block">红墙、回廊、拱门、舷窗、走在梧桐树下依稀能触摸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街区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元素,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小店,让曾经的火车站焕发新的生机。正是这样的创意才将不同年龄的人汇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这里是非常繁华的地方。津浦铁路的起终,南来北往的中转。从北方南下进“京”的官员,还是辗转往北的商贾都要在这里汇聚。</p> <p class="ql-block">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津浦铁路,1911年建成;1912年黄河大铁桥建成后,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浦口火车站和其附属建筑于1914年竣工交付使用,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慢步在老车站的历史文化街区不由被里面的民国情结所吸引,让你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浦口火车站因保存完好,清末民初的风貌,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拍摄外景,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情深深雨蒙蒙》、《孙中山》、《国歌》、《金粉世家》、《北平小姐》等民国题材影视均在取景。</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有一尊朱自清的雕塑像记载,朱自清与他的著名散文《背影》1917年冬,朱自清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继续前往北京大学读书,多年后写下了一篇经典散文《背影》,很有创意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故事发源地。1917年,朱自清参加完祖母葬礼后在浦口火车站乘车返回北京,临行之际,朱父艰难地翻过月台给朱自清买橘子,那传递着深沉父爱的爬上攀下的背影,不仅在当时让朱自清难抑泪流,更久久印刻在他的心里。在这样的心境下,朱自清以朴素凝练的笔触,写出了这篇脉脉温情的回忆性散文﹣-《背影》。</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细致入微而感人至深的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怀旧,穿越,寻找过去的感觉。这里会让你满足的。这里大都是民国时期那种风格的建筑,主要都是木质结构的两层建筑,很多建筑上都会留有曾经商号的字样。这种马路两边清一色的两层商业建筑的商业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中旬正值初冬的古城金陵,缤纷换颜,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翠绿的山竹,缥缈迷幻、山影阑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沐浴冬阳,孔家人四代👩👩👦👦👩👩👧👦👬同游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其乐融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