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7日,幸有此行。在西安行返程前的一个半小时,循着小雁塔的光芒,走进了西安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时间所限,匆匆而过。只一瞥“玉容”,粗览“玉”貌,不及窥“玉”魂,品“玉”蕴;但玉器之精美,展品之丰富,珍品之宝贵,以及玉器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之深厚,莫不令我恋恋难忘,久久回味。趁着记忆犹新,借此美篇聊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玉器在古代不仅被用于装饰,是财富、权力的象征,也是祭祀天地,沟通鬼神的“通灵之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融华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典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道德追求为一体的玉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展厅陈列了100余件组玉器,这些玉器几乎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阶段,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等不同的门类,反映了西安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礼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西安博物院馆藏最早的玉器,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街道办出土的一块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璧。早期的玉璧打孔不是很“精准”,整体加工水平相对较低,显得稚拙、朴素,甚至有些让人觉得就像小孩子的手工作品,但这恰恰是早期人类加工能力在雏形阶段的一个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久远:仰韶文化时期的玉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年代再晚一些的,有1987年在雁塔区山门口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和玉璧一样同属于礼器,从外观上看,有的是好几层,边上还有兽面、人面的造型。但馆内这件玉琮只有单层,四面素光,没有纹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久远: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琮</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展厅内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孔玉刀。三个孔打的不是一条直线,有高有低,孔径也是不一样的,证明所用的工具不是“标准尺寸”,但刃部打磨非常精细。可见早期石器加工中的细节技术也移植在玉器加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和三孔玉刀陈列在一起的,还有同属龙山文化时期的玉斧、玉铲。玉斧早期就和石斧有紧密的联系,只是级别等级更高。而斧和钺相比,早期的钺比斧的体量更大,是军权的象征。但展厅内展陈的玉钺看起来比较小。之所以出现小的玉钺,是根据材料、加工手段、用途来划分的。在《周礼·仪礼·礼记》中,各个层面的玉器尺寸都有严格规定,玉器原本的用途以及能在什么等级使用,也说得很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同为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有一件玉笄,出土于泾河和渭河之间的米家崖村。</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汉代玉璧:蒲纹璧、谷纹璧和青玉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造型按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主要为祭天的礼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礼玉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的玉器。这些器物被赋予特殊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藏礼于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众多礼器中,最知名的便是天子为礼祭天地四方所使用的“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古人将玉器的颜色和造型相结合,并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种礼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六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璧。古人认为天是圆的、青色的,故用苍璧祭天。其使用历史之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展厅内陈列的蒲纹璧、谷纹璧和青玉璧,是汉代玉璧的典型形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相像:璧、瑗、环、玦的区别(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玉璧、玉环、玉瑗、玉珏这四种玉器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中央孔径的大小,大孔者为玉瑗,小孔者为玉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玉环,玉珏则是有一缺口的环形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作用上看,玉璧主要有四种用途,分别为祭器、礼器、配饰以及作珐码用的衡;玉环古时一般用作佩饰,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可能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玉瑗古时通常做臂饰用,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说明佩戴者当过皇帝或侍奉过皇帝;玉珏用途概括起来有五种,分别为作佩饰、作信器、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刑罚的标志以及用于射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盛行时期上看,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玉瑗是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战国时期得到发展;玉珏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有流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尔雅·释器》明确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两晋文学家郭璞注释:“肉,边;好,孔。”学者邢禹疏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葬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淮南子》和《说文解字》都说玉器有防腐效果,所以早期玉器也作为葬玉来使用以保护死者的尸身,求神灵保护其灵魂,庇佑墓葬的安全。专门制作用于敛尸、随葬的玉器称为葬玉。两汉时期是葬玉发展的高峰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汉代完整的葬玉组合包括玉覆面、玉握、九窍塞、玉璧等。在敛葬时,死者面上覆盖缀有眼盖等玉片的黑绸“瞑目”,口中含有象征轮回再生的玉蝉,双手握着代表财富的玉猪,眼、耳、鼻等填塞封闭孔窍的玉塞,身上身下覆盖敛尸用的玉璧,躺于镶嵌玉饰的漆棺之内,葬入墓中。</span></p> <p class="ql-block">网络搜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对圆雕猪形握,完全可以代表汉代玉雕艺术的最高成就。当然在中国的各大博物馆中,都收藏有很多玉握。比如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对玉猪握,在山西的博物馆中也有一对。而且2019年就是猪年,在很多博物馆中都有展出过与猪相关的展览。西安出土的圆雕猪形握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们还把玉器打磨得非常精致,用小玉片把去世的人全身包裹起来。金缕玉衣多的有几千片,少的也有一千多片。帝王下葬会用金缕玉衣,如果是封王了的就用银缕玉衣。此外,还有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西安地区出土过大量疑似玉衣的玉片,但 没 有 完 整 的 玉 衣 。 古 代 盗 墓 之 风 盛行,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盗墓的了,盗墓者盗取的主要东西就是金和玉,所以很多墓葬不幸被盗扰过,能找到的完整的相对较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玉猪、玉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饰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古代的玉器绝大多数属于装饰品,饰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盛行不衰,大体可分为冠饰、发饰、项饰、身饰、腕饰、腰饰和嵌饰。两周时期,随着“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深入,佩玉之风日盛,玉的造造型和纹饰也多样化。周代贵族的佩玉是以玉璜、玉管和玉珠等 串 联 在 一 起 的 , 身 分 愈高 , 璜 数 愈多,玉佩愈长,迈步愈不方便,行走也愈迟缓。《礼记·玉藻》中还对行走时玉佩所发“玉声”提出了要求,诸玉件因自击 而 锵 鸣 时 , 尚 须 合 乎 音 律 , 形 成 和声,且须在不同的步伐下与不同的乐曲相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套西汉时期的玉组佩,最上面的圆形玉器,“好”和“肉”之间大概是1:1的状态,所以应称为玉环。下边自下而上是两个玉觽、两个玉璜与两个玉舞人,上面是一个握手,再上面就是非常漂亮的云纹玉环,那是神仙不可知力量之所在,加上神秘的音乐舞蹈图案,有这一套玉组佩在身上,身份等级自然不用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套组佩最下方有两件觹(xī),在展厅内还单独展陈有秦代的觹。佩觿是古代成年男子的标志。根据《说文》对觿的解释,“尖端甚锐,用以解结,以象骨或兽角制成者。”觹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到汉代已逐渐失去解结的功能变成配饰,多挂于身侧。鉴于觹原有“解结”的功能,故以玉觹为佩,寓意童子成年后智慧超凡,世间所有的疑难困结皆可迎刃而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早期的玉饰是挂在脖子上的,后来太重了 没 办 法 挂 脖 子 就 佩 在 腰 上 ,做 一 个钩,钩住以后垂下去,成为衣服的重要配饰。比如宋元明清文学作品中写的文生公子,通常就是身上佩一块玉佩,下边有个漂亮的流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馆中展示的是元代的玉带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些元代玉带钩,侧面明显呈S形,龙头回首非常深,头比较扁长,而中部偏右位置上有一个大钮,用于插皮带,这也跟蒙元时期人们的穿着打扮有密切的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 隋 唐 到 清 代 , 值 得 特 别 介 绍 的 是 玉带、玉带钩和斋戒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玉带钩是古人束腰、钩挂衣领或随身小饰品的用具,也有的与佩饰成组使用。新石器时代玉带钩就已出现,春秋战国至汉代最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玉带钩数量明显减少。宋人好古,以战国、汉代带钩为拟古对象的作品时有出现。明清两代,带钩制作回升,数量激增,但此时的玉带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主要作为官宦贵族、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陈设玉 器用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陈设玉器多为人物、动物或 植 物 的 圆 雕 造 型 , 商 周 至 秦 汉 的 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鸟、玉伏兽、玉兔、玉马等都属此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另有杯、碗、盘、壶等,既是实用器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是室内陈设的艺术品。唐代以后,陈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玉 的 数 量 逐 渐 增 多 , 许 多 鸟 兽 花 卉 作品,造型新颖别致,工艺精湛,既生动传神,又艳丽自然。而明清时期是陈设玉器最为繁荣的时期,各种雕琢精美、玉质上乘的生活用品、陈设艺术品层出不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汉代小猪玉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玉枕工艺上属汉代的写意加工技法“汉八刀”,寥寥几刀就可 以 勾 勒 出 一 个事 物 的 神 态 , 只 取 其意,不苛求细节的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明代梅花纹玉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玉杯则非常繁复。“按理来说上面还可以有镶嵌的饰物,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其奢华。但当时人们追求玉质本身的特点,要求它纯而又纯,不需要那么繁复艳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镇馆之宝:秦高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玉杯、杜陵金口玉杯、玉舞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玉杯——勾连云纹玉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杯身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整个玉杯杯身满是四方连续的云纹和柿蒂纹。其底托和器身是分开的,底托的造型很像豆,上面是一个直筒略收的造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汉杜陵遗址金口杯(一个金子已被盗,一个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汉宣帝杜陵遗址一次出土了三件玉杯,目前在展厅内展陈的有两件。这些玉杯都是金口器,口沿中间的弦带和底托部位都用薄金板来包裹。金口器在汉代是服用玉屑求长生使用的杯子,具有特定用途。而且它一定是在大型祭祀 过 程 中 , 是 天 子 或 重 要 贵 族 成员 使用,意思是祈求自己能延年益寿,祈求国运昌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它的口沿叫金口。古代讲究皇帝釦金,皇后釦银(釦的意思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口 沿 的 器 物 ) 。 这 三 只 出 土 于 杜 陵 附近,可见是宣帝御用。金玉满堂、金玉呈祥,金和玉两种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被放到一起了。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也是皇室生活品位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些玉杯都是连底托带杯身整体一次成型的,从玉器加工角度来说十分难得。在全国玉杯排名前十名的肯定有西安博物院馆藏的这三件非常漂亮的汉代和田玉杯,和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玉杯,它们都堪称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镇馆之宝:玉舞人(未得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 杜 陵 遗 址 出 土 的 玉 器中,除了玉杯,还有玉舞人。原来也在该展厅展陈,目前因对外交流被借走外展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照片可以看到,两个玉舞人开脸非常漂亮,两人连着衣襟,裙子下摆也用了俏色,颜色相对较暗,而非常明亮的一部分刚好在头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据说“它是迄今发现的有明确出土记录、形体最大、等级最高,而且是唯一两件相连的俏色立体圆雕玉舞人,也是汉宣帝的御用之物。它是汉代宫廷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之舞’最生动的写照,也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妇女服饰以及舞蹈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玉器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古代社会,玉器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祭祀天地鬼神的法物。在其八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融华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典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道德追求为一体的玉文化。它冰清玉洁,温婉尔雅,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拥有数千年的制玉传统。西安博物院院藏的玉器,几乎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阶段,这里展示的玉器,分为礼玉、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等不同的门类,反映了西安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神秘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馆内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补记:唐代三彩腾空马(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三裂三合”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八水绕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