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 Vatican 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 0.44平方公里。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权。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div>在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瞭望台上,欣赏圣彼得广场。<br></div> 梵蒂冈没有其他国家的所有标志,当外国人进入时不会得到护照印章,也没有监狱或医院,但它确实拥有自己的足球队和世界上最短的铁路。它甚至有自己的军事形式,被称为 "瑞士卫队"的135名男子以其鲜艳的制服而闻名,他们继承了保护教皇的传统,其历史可追溯到1506年和教皇尤利乌斯二世。<br>梵蒂冈城的官方人口约为800人。有趣的是,其居民的公民身份是有条件的。由于梵蒂冈城没有医院,所以没有人可以在这里出生,这意味着没有永久性的梵蒂冈公民身份。公民身份可以通过被任命在罗马教廷(教皇的管辖区)工作任务而获得,这也适用于同居的亲属或配偶。一旦工作任务终止,公民身份也随之终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通过梵蒂冈博物馆楼上的窗户远眺罗马的美景,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作为罗马最著名的目的地之一,梵蒂冈城相当拥挤。仅博物馆一天就要接待了超过25,000名游客。<br>如果当天购票进入,至少要排数小时的队,为了避免拥挤,我们提前半个多月在网上预约购买了梵蒂冈博物馆门票。 我们为了赶上约定的进馆时间,早早地出发乘地铁前往梵蒂冈,但在特米尼Termini 车站转车时,不曾料到赶上铁路公交工人罢工,地铁停运,公交车也基本停运,无奈只好出地铁叫出租车,可以想见此时的出租车多么紧俏,幸好拦截到一辆中巴出租车,我们六人紧赶慢赶才在10:30前赶到梵蒂冈博物馆门口。<div>探索梵蒂冈博物馆,惊叹于西斯廷教堂的艺术气息,欣赏圣彼得大教堂的宏伟。</div> 梵蒂冈博物馆 The Vatican Museum,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北面,共有20多个博物馆,共有大小展厅、展室和房间1400多个,建筑面积达55000平方米。 松果庭院 位于松果庭院中央的现代雕塑——破碎的地球 Sphere Within Sphere,是意大利雕塑家 Arnaldo Pomodoro 的作品。 梵蒂冈博物馆入口处。 入口处的几组雕塑 位于梵蒂冈博物馆出口处的旋转楼梯也是参观必打卡的地点之一,由意大利建筑师Giuseppe Momo设计,修建于1932年。 埃及馆中安提诺乌斯的雕像 Statue of Osiris-Antinous,公元130—138年间作品。安提诺乌斯是个美少年,是哈德良皇帝的同性恋人,与哈德良巡游尼罗河的时候不幸溺水身亡,哈德良皇帝悲痛不已,将安提诺乌斯封为神,并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美少年。 埃及阿努比斯神的雕像 圆形大厅(Round Hall)展出的是一些比较大的雕塑,大厅中心是一个古罗马浴盆;穹顶是仿造万神殿建的。 这幅是来自波提切利于1481–1482年绘制的《The Trials of Moses》,这幅画很好玩,描绘的是摩西的生平事迹,画里面穿黄袍子的都是摩西,可以数一下,一共有七个摩西,波提切利是将关于摩西的七个场景同时放在了一幅画中,并且从右向左故事是连贯的,分别是-摩西杀死埃及人、摩西逃走、摩西帮叶忒罗的女儿们赶走牧羊人、摩西帮忙打水、摩西除去鞋子、摩西聆听上帝的指示、出埃及记。 (网上图片) 梵蒂冈博物馆的画廊收藏了12世纪至19世纪许多大师的画作,共有460件作品,18个小展厅。最著名的是这幅来自拉斐尔的《耶稣显形 Transfiguration 》 卡拉瓦乔的作品《 基督下葬 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 创造亚当 》 地图室是一个长120米的长廊,两侧挂着意大利及周边的各种古地图,天花板非常华丽。地图室是由教皇Gregory XIII于1580年命人绘制地图装饰的。<br> 艺术长廊上的壁画、穹项画、镶嵌画、挂毯画绚丽缤纷。其中壁毯刺绣廊,挂着绣有耶稣生平事迹的19幅华丽的壁毯。地图廊上,40幅鲜艳悦目的图志,描绘了意大利各城市和沿海岛屿的地形图,被认为是当时地理上最重要的文献。 西斯廷堂中主要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西斯廷堂平时任人参观,只在梵蒂冈教皇缺位时关闭几天,在此期间,所有红衣主教集中在这里开会,选举新教皇。 《雅典学院》创作于1509年至1510年间,描绘的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有拉斐尔所在年代的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共聚一堂的场景。 《圣礼的争辩》 我们参观时是隔着栅栏观看,不能走进也不允许拍照。这是网上找到的米开朗基罗绘制的穹顶画《创世纪》以及壁画《最后的审判》的部分图。 《最后的审判》,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之际,耶稣亲自审判世间善恶的场景。由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之间创作,距离他创作穹顶画创世纪已经差不多三十年。 (网上照片) 圣彼得大教堂坐落于罗马城中心的梵蒂冈国内,它与周边的梵蒂冈博物馆、圣彼得广场一起共占梵蒂冈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圣彼得大教堂横跨五英亩,坐落在圣彼得墓顶,宽500英尺,长730英尺,是地球上最大的教堂建筑。 圣彼得大教堂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据传说,教堂的建筑坐落在圣彼得使徒的殉道地点上。早期的教堂是一座简单的木结构建筑,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直到16世纪才变成了现在的巨大建筑。在16世纪初,教宗尼古拉五世下令拆除旧教堂,并委托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设计和建造一座新的教堂。建造工程历经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努力,包括拉斐尔、布拉曼特、贝尔尼尼和马代尔诺等人。教堂的建造历时近一个世纪,最终于1626年完工。 大教堂左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着,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 整个殿堂的内部呈拉丁十字状,在十字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巴洛克大雕塑家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大华盖。教堂顶部的圆穹,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这著名的圆穹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圆穹曾经受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穹被取消。后来,米开朗琪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穹。 大教堂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圣彼得广场 St. Peter's Square 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广场,名字同样来自耶稣十二门徒兼第一任教皇——圣彼得。这座广场由柱廊环绕,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和喷泉。广场正中的埃及方尖碑竖立于1586年,高40米,比圣彼得广场的历史还要更早。<div>圣彼得广场的设计者是意大利雕塑和建筑家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四排多立克式圆柱支撑起两个半圆形的柱廊,一直通向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柱廊和教堂的每一根立柱顶端装饰有人物雕像,总共162尊,它们都是在贝尼尼的监督下完成。拥有两个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圆柱和88根方石柱组成的半圆长廊,上有40位圣人雕像,仿佛圣彼得大教堂伸出的两个巨大手臂。</div>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 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相传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 2016年,梵蒂冈新难民和移民局要求加拿大艺术家蒂莫西 · p · 施马尔茨创作一件以难民和移民为主题的新雕塑。 施马尔茨创作的这尊雕像名为“不知所措的天使”描绘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移民和难民乘船旅行的场景。在船的前面一个犹太人抓着两个手提箱,在他旁边一个表情坚定的孕妇用一只手环绕着她的腹部,在他们身后其他的移民和难民包括塔鲁人、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夫以及那些来自中东和非洲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的人们挤在一起。 施马尔茨的灵感来自《新约》中的一段话“不要忘记招待陌生人,因为有些人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招待了天使”。他在接受南十字的采访时说在这些青铜雕像中间一对天使的翅膀向上伸展<br>暗示着人群中某种神圣的东西的存在。 这座雕塑出现在圣彼得广场是为了纪念第105个世界移民和难民日。<br>教皇弗朗西斯在致辞中说:富裕国家的媒体正在强化极端个人主义,导致对移民、难民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漠不关心的全球化”。 <p class="ql-block">谢谢朋友们的关注</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y3y0sg" target="_blank">走进意大利 Italy 罗马Roma 永恒之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