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们对大庆的认识多停留在石油上。1959年松基三井喷油标志着一个大油田的发现,从而改变了我国贫油的历史,“工业学大庆”运动让大庆成为全国的旗帜,也让大庆人倍感骄傲和自豪。第一代石油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并在这里安家成了这里的主人。然而当年他们来到这里时并非荒无人烟,早在东清铁路建成后,就陆续出现了畜牧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红色草原牧场”。</p> <p class="ql-block"> 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萨尔图及周边地区地处松嫩平原,20世纪40年代草原面积达130多万亩,草质优良,适宜畜牧业发展。20世纪初俄经营中东铁路以来,该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以饲养牛、羊为主的畜牧中心。</p><p class="ql-block"> 据《安达县志》记载,日伪统治时期,安达至泰康铁路沿线一带从事农牧活动的日本、俄国、朝鲜侨民达5000余人。日本曾在萨尔图设开拓团,建农场、马场、羊场10余处,并备有畜牧机械。抗战胜利后,俄国人在萨尔图办的牧场还有67个,最大的牧业户有秋林、齐步高等,饲养的奶牛达2500多头。</p><p class="ql-block"> 光复后,萨尔图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牧业生产,创办了县、区牧场。1946年3月该地区解放至建国后,东北人民政府和黑龙江省一些部门在这里先后创办了13家农牧场。</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为发展毛皮动物,解决军需物资,指派来自延安的青年干部陈重同志和夫人田羲同志在以龙江碱草闻名的安达县萨尔图地区创建国营东北萨尔图种畜场,主要以发展羊和改良羊为主,直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领导,这是在黑龙江地区创建的第一个畜牧场。同时又挑选一批骨干张源培、张超、韩博惠、朱才富以及技术骨干杨鼎新、芦道纯等,还有日本投降后留下来的日本畜牧专家香村和岸本。全国解放以后,垦区引进一批种马,主要由萨尔图种畜场饲养、繁育,然后调往各农场,成为国营农场畜牧业的基础。1948年,又先后于安达县境内建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贸易部奶牛场、黑龙江省商业厅土产公司农牧场、第四野战军奶牛场、黑龙江省萨尔图种畜场、安达县奶牛场等农牧场。</p><p class="ql-block"> 这些农牧场规模大小不一,经营宗旨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从事军需生产的,有的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培育优良种畜的,还有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从事后勤生产的。在这些农牧场中,除第三野战军建场初期饲养少量骆驼外,主要饲养牛、马、羊等牲畜。这些牲畜大都是从全省各地购入,品种杂、疫病多,生产效益不高。1949年奶牛年平均个体产奶量1969公斤,纯繁殖率76.3%;马匹体质差,娩力小,纯繁殖率仅达15.9%;一只羊产毛量1.48公斤,繁殖率为53%。</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良牲畜品种,1948年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在萨尔图种畜场进行绵羊杂交改良工作。1950年国家从苏联引进阿尔登、卡巴金、顿河、苏高血等400匹优良公母马,又拨给进口雅罗斯拉夫尔育成公牛4头,供奶牛改良品种用。同时,加强对牲畜疫病的防治,减少了牲畜的死亡。1951年萨尔图种畜场用奥尔登公马与本地马杂交。</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大庆牧区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52年与1949年比较,奶牛存栏758头,增长3~5倍。牛奶平均单产2533公斤,增长28.6%;绵羊存栏1377只,增长38.5%;马存栏314匹,增长67.2%。</p> <p class="ql-block"> 二、合并组建国场省场</p><p class="ql-block"> 1953年初,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和黑龙江省分别派东北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一团副团长莫余生和省农业厅李国才到萨尔图地区主持各国营农牧场和省属农牧场的并场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农业部北京奶牛萨尔图分场、东北农管局第二牧场合并成为国营萨尔图畜牧农场,隶属于农业部东北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简称“国场”。建立饲料基地,实行农牧结合,以繁殖种畜,支援全国农牧场建设为宗旨。主要饲养奶牛、绵羊、马匹。</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喇嘛甸育成马场、安达县农牧场、安达县企业公司牧场并入黑龙江省萨尔图种畜场,简称“省场”,主要饲养奶牛、绵羊,以“繁殖种畜,示范农民,经营有利”为办厂宗旨。1954年,黑龙江省政府收购了滨州铁路沿线归国俄侨1000多头奶牛,成立了黑龙江省萨尔图奶牛场,1955年并入“省场”。</p> <p class="ql-block"> 三、国营红色草原牧场</p><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28日,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陈重来到萨尔图,主持召开国、省两场总支委员会联席会议,宣布了国营、省营两大牧场正式合并为国营红色草原牧场,隶属农业部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草原牧场冠以“红色”二字,当时寓意着革命、寓意着共产党的领导。“红色草原牧场”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草原牧场,寄托着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后来,红色草原牧场所属牧场前面大都冠以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如东风、星火、上游、奋勇、五星、壮志、工农团结等。1955年10月1日,国营红色草原牧场召开全场干部大会,宣布正式成立。莫余生任场长。其经营方式是: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力培育繁殖黑白花奶牛、东北细毛羊、黑龙江马,向国家提供优良的牲畜和畜产品。奋斗目标是:面向全国,示范农村。</p><p class="ql-block"> 1958年,国营红色草原牧场所属的众多牧场中较大的农场共有5个:</p><p class="ql-block"> 第一牧场是东风牧场。1955年10月成立,位于龙凤区的东南部,土地面积16.94万亩。其中耕地2.65万亩,草场4.88万亩。共有7个农牧业生产队,1个工副业生产队,1个林场,职工1368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牧场是春雷牧场。前身是安达县奶牛场,1956年9月划归红色草原牧场。位于萨尔图区北部,大部分土地在大庆水库西侧。总面积17.69万亩,其中耕地2.75万亩,草场10.57万亩。共有6个农牧业生产队,1个工副业生产队,1个林场,职工1128人。</p><p class="ql-block"> 第三牧场红骥马场。1952年成立。前身是黑龙江育成马场,1955年10月划归红色草原牧场。位于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周边。土地面积36.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97万亩,草场12万亩。共有7个农牧业生产队,1个工副业生产队,1个林场,职工1557人。</p><p class="ql-block"> 第四牧场是星火牧场。1947年11月建场,位于萨尔图区和让胡路区西北部。土地面积26.76万亩,其中耕地3.2万亩,草原10.69万亩。共有8个农副业生产队,1个工副业生产队,1个林场,职工1131人。</p><p class="ql-block"> 第五牧场是五星羊场。1958年4月建厂,位于红岗区银浪火车站附近。土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4.89万亩,草场10.3万亩。共有8个农牧业生产队,3个工副业生产队,1个林场,职工1299人。</p><p class="ql-block"> 国、省两场合并后,当时根据畜群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场、病畜场,实行分群饲养,积极培育健康后代,扩大健康畜群。对病畜采取“争取利用,陆续消灭”的饲养原则,制定了乳牛、马匹、绵羊饲养管理操作规范和兽医防疫制度,在实施中逐步改进完善,确保了畜群的健康发展。1955年与1952年相比较,奶牛发展到2667头,增长2.5倍,奶牛产量增长38倍;绵羊存栏发展到5078只,增长2.7倍,平均单产提高31.5%,纯繁殖率达104%,提高14%;马存栏发展到986匹,增长1.9倍,其中485匹是改良杂种马,纯繁殖率74.7%,提高了33%。</p> <p class="ql-block"> 四、红色草原演变历史</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撤销国营红色草原牧场,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红色草原地区办事处,下辖东风牧场、春雷牧场、红骥马场、红色草原牧场、五星羊场、工农团结牧场和红卫星猪场7个独立经营的牧场。办事处负责协调统一管理,各场在生产、财经上直接对省厅负责,办事处督促检查。</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经黑龙江省委和嫩江地委批准,红色草原地区办事处所属7个牧场与当时的两镇一乡1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全民所有制的红色草原人民公社,并于10月1日正式成立,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的政社合一的政权机构和经济组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色草原牧场的奶牛发展到6650头,牛奶产量达5983吨,奶牛配种受胎率达97.8%,纯繁殖率达88.2%;绵羊发展到10831只,羊毛总产量27.7吨,配种妊娠率达98%,纯繁殖率83%;马发展到5947匹,配种妊娠率达88.3%,纯繁殖率达60.1%。有的牧场还培育出百马百驹群,创造了一头奶牛日产奶56公斤、一只羊年产毛21公斤,以及马下双驹的高产纪录。1959年继续取得了牧场管理好、牲畜质量上乘、畜产品产量高和繁殖率高的好成绩。于是,1960年全省首届赛畜大会在红色草原牧场举行,并举办了“红色草原牧场”展览。</p> <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4日,“场社分开”后恢复了国营红色草原建制,1962年3月23日,省人委通知,原黑龙江省国营红色草原牧场改变为黑龙江省农业厅红色草原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8日,省人委通知,由9个农牧场(东风农场、春雷牛场、星火农场、红骥农场、红卫星猪场、工农牛场、五星羊场、银浪羊场、巨浪牧场)组成红色草原农垦局。1964年,为适应开发大庆油田的需要,合并和搬迁了5个牧场。1968年6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独立三团,后交第五师代管。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红色草原牧场,划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领导。</p><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30日 安达县代管的红色草原农垦局及5个牧场移交安达特区。全场下设5个分场和4个分场级生产单位,全场总人口约3万人。</p><p class="ql-block"> 1981年3月23日,大庆红色草原牧场更名为大庆牧工商联合公司。1988年9月1日,市牧工商联合公司改为大庆市三环企业总公司。1998年2 月9 日,联谊集团与三环集团合并,合并后的企业定名为大庆联谊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11月25日,三环公司所属企业变为民营企业,连同其社会管理职能,分别移交让区、萨区和龙凤。2000年8月2日,联谊集团与三环公司彻底分开。</p> <p class="ql-block"> 大庆健在的老会战越来越少,土著的牧场农牧民就更少了。现有的春雷、红骥、星火、银浪等牧场也都以农业为主,当年牧民的后代也多走了出去。遗憾的是,对于红色草原这段历史,官方重视不够,民间也少有人关注。建议大庆能够组织力量,对会战前畜牧业的历史进行研究,条件允许时建立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也为后人积累一段宝贵的历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