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中人的美篇

岳麓山中人

<p class="ql-block">  最美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古名灵麓峰,是南岳衡山72峰之尾峰。“岳麓”因南北朝刘宋时期《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海拨300.8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人杰地灵,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仅列为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5处。爱晚亭之幽,岳麓书院之深,麓山寺之古,云麓宫之清,以及白鹤泉、禹王碑、 二南诗刻、隋舍利塔等无不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园 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 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 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 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爱晚亭四季景色宜人,春来桃红柳绿,曲涧鸣泉;盛夏绿阴蔽日,凉风习习;寒秋红枫似火,晚霞增辉;隆 冬绿树银妆,妩媚多姿。</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井</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粮道夏献云所建。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亭废碑存。195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白鹤泉。新修的亭子,造型古朴典 雅,七级石阶,石柱瓷顶,碧瓦飞檐,藻井上彩饰两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倒映泉中,微波颤动,翩翩起舞。泉井上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刻着精美的白鹤图 案。白鹤泉位于麓山寺观音阁右侧的岩石下,是清枫峡到响鼓岭峰一大裂隙的中段。因山上树木茂盛,丰富的地下水经砂岩滤泄至此涌出,源源不断,清澈透明,甘 甜清凉,无论冬夏从不枯竭。古人称此泉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用泉水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杯口,好像白鹤飞舞,栩栩如生,饮此泉水沁人心 脾,可延年益寿,堪称岳麓山一绝,故有“麓山第一芳涧”的美称。从古至今,远近居民多有早晚来这取水饮用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禹王碑</p><p class="ql-block">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字高约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计77字。碑文有的像奔走的龙蛇,有的像团起身子的蝌蚪,字形 独特,难以辨认。自明代以来,研究禹碑的学者数不胜数,有人说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说是鸟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现在一般多采用杨慎的译文,大意为:禹奉舜嘱 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登南岳时,梦见苍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领金简玉字书,刻于石山的高处。从此,改围堵为疏导,河流疏畅行 通了,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碑亭左边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楷书《大观》,右边是刘汝楠题,张隶书《夸神禹碑歌》。这些名家石刻,更为禹王 碑增添了几分神彩。1959年禹王碑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指死者火化后存留的骨质结晶。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进行火化,有八国国王分取他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建 塔供奉。根据佛书《释氏要览》中记载:“释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彩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藏之。”原来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新中国成立初对舍利 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顶 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隶书阴刻“隋舍利塔”,字迹俊秀。碑阴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语“觉悟”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飞来石</p><p class="ql-block"> 《岳麓旧志》上曰:“石飞崖外,如伸螭首”。传说中的螭是一种蛟龙,也有人说是山神作兽形。“飞来石”石顶宽阔,纵横大约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 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岗岩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据说还供奉了真武祖师的神像,在当时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悬有“寄岳 云”额,是衡山太守聂铣敏所题,后来亭子倒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飞来石”三字,及今人刘世善所书的宋代御史赵忭的《飞来石》 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可遥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称它为“拜岳石”。诗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 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黄帝岩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寿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飞来石”上可以默默祈祷,遥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寿。</p> <p class="ql-block">  响鼓岭</p><p class="ql-block"> 响鼓岭雅名叫步虚岭。据《新修岳麓书院》解释,是因为“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响鼓岭地势高亢,怪岩林立,风光独秀,历代为佛、道两家所重视。佛教 曾在此建法华塔,后来被毁。现建有石亭,供游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条斜边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书“响鼓岭”三字,另一巨石 上刻有“观枫台”三个字。亭的北侧有1941年7月7日竖立的“长沙会战碑”,碑高225米,宽1米。碑文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 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当时,日寇以18万兵力,分六路进攻长沙,经过将士的浴血奋战,歼敌3万,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碑阴刻有记事诗十首。</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文化底蕴深厚。山下的岳麓书院,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100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材,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陈天华、杨昌济、徐特立等。 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位于山顶的云麓道宫,是道教 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虚福地,据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岳麓山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它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部岳麓山文化发展史的壮丽诗篇。如今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等学府矗立山下,均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使岳麓山文化继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 以其文章、书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实实在在的说出了麓山寺的历史地 位。古 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依次排出,两厢为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独具的绿化设计,与寺外古木参天的宜 人景色交相辉映,更是引人入胜。麓山寺前两株苍劲的罗汉松护卫在观音阁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关,所以,它被人们称作“松关”,到现在已有 1700多年的树龄了,人们称它为“六朝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 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隆庆年间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 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请来工人在原来的基址上修了三进殿堂,前 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 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自来钟</p><p class="ql-block"> 自来钟位于云麓宫前侧,夹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银杏树的树杈中,树粗数围,树杈将钟抱在怀中。钟是道家用于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扬,传响四方,游方道士闻 声归来,故叫“自来钟”。又因钟悬于数十米的高处,山风吹拂嗡嗡作响,所以又叫“自鸣钟”。原钟在清代中期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铸安放在宫的左 侧。钟口直径为四尺五寸,上铸“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绪年间又被毁坏,民国时期,再次重铸,悬挂在树上。“文革”期间再次被毁,现钟为1978年仿制,钟 口直径尺余,上铸“明万历四年造”字样,“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是一座湖南的“八宝山”,英烈浩气长存。一座山,半部近代史。岳麓山见证了近代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等烈士、名人墓葬,在苍松翠柏之中更显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黄兴(1874–1916)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蔡锷(1882–1916),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p> <p class="ql-block">  蒋翊武(1884 –1913)汉族,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p> <p class="ql-block">  焦达峰(1886–191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陈天华(1875~1905), 汉民族英雄。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p> <p class="ql-block">  陈明仁(1903–1974)中国著名将领、军事家。1949年与程潜等宣布率领全湘军民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博物馆”,珍贵树木到处可见。景区共有植物种类174科,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部分地区还保存着大片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岳王亭</p> <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岳麓山很美,枫叶红了,杏叶黄了,放眼望去,就好像是一幅偌大的美丽的山水画!朋友们:来吧,让我们一起爬山,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健康生活!来吧,让我们一起欣赏,感受岳麓山的壮丽,留下你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  少数照片来自于网络和毛子泰,在此表示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