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盐源坝子:大地的变迁与岁月的华章

003

应同学之邀,我有幸登上直升飞机,从天空俯瞰盐源县城坝子,开启一场从高空俯瞰盐源县城坝子的奇妙之旅。 登机之际,发动机的轰鸣如雷贯耳,螺旋桨高速旋转,搅起的强大气流仿若无形的巨手,将地上的草儿梳理得整齐划一,像是在向广袤天空致以崇高敬意。 随着飞机徐徐升空,脚下的房屋渐次缩小,仿佛是被岁月的大手轻轻捏起,视野则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绝美画卷,愈发辽阔。 1964 年人工栽植的松树,于一公里多长的缓坡上傲然挺立,犹如一列列忠诚的卫士,尽管此刻只能瞥见短短一截,但其延伸出的那抹苍绿,却如同一笔浓重的墨彩,深深印刻在大地之上。转瞬之间,电力公司的几幢大楼闯入眼帘,大楼前方,泸沽湖大道宛如一条灵动的蜿蜒丝带,其间的路灯恰似一颗颗晶莹的明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隐隐约约地,似在低诉这座县城近些年来的蓬勃发展与辉煌变迁。 极目远眺,柏林山下那无垠的广袤大地尽收眼底,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而当目光从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群落移向瓜瓢山时,平日里熟悉的它竟已全然换了模样,视角的奇妙变化赋予了它别样的风姿,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绝世艺术家灵感突发的即兴创作,充满了无尽的惊喜与神秘。 我忍不住扭头向身旁同行的朋友戏谑道:“嘿,快瞧瞧,还能在这茫茫大地间找到你家的所在之处吗?” 未曾涉足盐源的人,或许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隐匿于深山之中的小县城,地域狭小局促,仿若那偏远的夹皮沟一般,又或是一座依傍着大山坡而建的平凡小城,毫无独特之处。 然而,唯有真正走进盐源、亲身体验过它魅力的人,才深知此地实则是一个宁静而富饶的小盆地。东边,卫城乡房致沿着柏林山的脉络向西蜿蜒伸展,直至公母山脚下为南边,西边从棉桠山巍峨耸立,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北边,则与大河乡紧密相连。 坝区内,盐井镇、卫城镇、梅雨镇、棉桠镇,以及如今新兴的龙塘镇、双河镇等,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地镶嵌其中,共同编织出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锦绣大地。<br> 飞机飞行至合哨下方时,恰逢浓雾弥漫。于浓雾之上俯瞰,仿若踏入了如梦似幻的仙境。那浓重的雾气在半山腰处凝聚成一片浩渺无垠的云海,波涛起伏,一直蔓延至出山寨。 再往前,是广袤无垠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大部分已然收割完毕,只剩下寥寥几块尚未收获,金黄的麦茬与翠绿的田埂相互交织,宛如一幅黑山村后的山峦之上,一排排洁白的风力发电机静静矗立,巨大的叶片在微风中缓缓转动,与脚下的云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奇妙景象。 棉桠山一带,大片的松树林郁郁葱葱,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轻轻拂过,松涛阵阵,似是海洋在低吟浅唱。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br> 朋友,快来找找你家究竟在何方?如今,房屋大多沿着公路两侧有序延伸,农场里也随处可见一幢幢崭新的钢筋水泥楼房。回首往昔岁月,这里曾是土墙平房的天下,最初甚至只是简陋的茅草房,人们为了抵御狂风侵袭,还会在房板之上压上沉甸甸的石头。 那些房板房,对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而言,早已成为历史长河中被尘封的遥远记忆。后来,随着时光的流转,条件稍有改善的人家开始拥有了瓦房,土墙也渐渐被坚固的火砖房所取代,直至历经数十载风雨的洗礼与变迁,才终于迎来了如今这钢筋水泥楼房林立的崭新局面。 照明方式的演变,同样见证了盐源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的松明、火把,到昏暗闪烁的煤油灯,再到稍显明亮的马灯过渡, 直至 1959 年 1 月 1 日县城首次通电,以及 1964 年龙口河电站与平子电站的相继落成,县城居民的生活才真正被现代文明的璀璨光辉所照耀。同年,西盐公路正式通车,盐源人终于挥别了出门仅靠步行的艰难往昔,昂首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从飞机上俯瞰,公路如同一条条银色的丝带,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地交织于大地之上。输电线则如同一串整齐排列的音符,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房屋皆顺着公路两侧有序排列,河道蜿蜒曲折,自然而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图。 编辑 摄影 制作 00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