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八、山河表里、千古潼关</p><p class="ql-block">“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元朝著名文学家、诗人、曲家和政治家,张养浩笔下的潼关,也是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本里的潼关,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若你不解何种苍茫雄浑的雄关、壮阔险峻的秦岭和冲决而出的黄河能触发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历史深刻的思索和对现实执著的关切,不如亲自来潼关黄河古渡口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如当年诗人一样,于潼关山道中,远眺呈飞奔而来之势的华山及显攒立之状的群山;于潼关古城上,俯视乾隆皇帝口中的险峻要塞;于“天下黄河第一湾”旁,感受黄河滔滔东逝日夜不息的怒吼与奔腾,试着去分辨夹杂在华山群峰和黄河咆哮里醒目警心又振聋发聩的时代呐喊。</p><p class="ql-block">潼关县隶属陕西渭南,扼守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地处由关中平原到河洛平原的交通要道上,被称为“陕西东大门”,因境内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潼关”而得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千古闻名的古关、古渡、古战场。因地势险要,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来之笔,造就出这里雄关漫道、虎踞龙盘之态的壮丽河山以及黄河、渭河、洛河汇流却渭清黄浊、界限分明的奇观,也造就出“一条潼关道,遍地英雄冢”的千古传奇。</p> <p class="ql-block">天地悠悠,山河无语,若要寻一处承载千年烟云与古今沧桑交织之地,潼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和答案,6月20日,与好友相约,踏上这段旅程,只为亲眼目睹那“潼关铁马锁黄河”的历史余韵,触摸那片黄土地上沉淀千年的文化印记和历史烟云。</p><p class="ql-block">潼关:山河壮美会雄关。黄河历来有九十九弯之说,唯在潼关这里弯度最大、水流最急、水量最阔,真可谓“天下黄河十八湾,最美一湾在潼关”。一部潼关史,半部黄河史。最美一湾不仅具有地理学意义,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潼关古城也是闻名遐迩,潼关古城据传为曹操所建,终是中国第一兵家必争之地,至抗日战争期间保陕西不失,历经千年战火,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关。但是遗憾的是,潼关古城已被三门峡水埧所毁,泥沙淤积二十米高,现在能看到的是新建的潼关古城,其依托潼关独特的黄河自然资源,有旅游休闲、民宿体验、历史文化展示、实景演出等,成为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关、城、河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第一弯,天下雄关在此间。提及陕西潼关,总会让人眼前浮现起踞天险而筑的城池,金戈铁马的战场硝烟,马背上的英雄,长枪下的战魂……古关、古渡、古城、古战场、古老黄河,浸透了历史的苍茫。</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山河壮美的土地:九曲黄河由北而南自秦晋大峡谷奔涌而来,到此突然九十度大转弯,滔滔向东流去。洛河、渭河在此汇入黄河,三河交汇处大河奔涌,气象万千。华山、中条山、尧山遥相呼应,各成天险,夹峙着黄河河道一路东去。河流大野,山入潼关,美哉壮哉!</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被血与火反复淬炼的土地,一个以“攻”与“守”为日常的地方。潼关被称“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自西汉初年设县、东汉末年建关以来,史书记载经历大小战事达82次。</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潼关远去了战火的侵扰,又以盛产黄金和美食而享誉内外,潼关酱菜、潼关肉夹馍、鸭片汤、黄河鲤鱼等美食特产也广为人知。山与河,城与关,古与今,在黄河之畔的潼关碰撞出不一样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关门扼九州”的潼关古城。每一个抵达潼关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潼关古城看看。潼关,作为一个关隘,曾经“关城一体”,它既是一处要塞,也是一处城池,曾经是潼关县的县制所在地,随着潼关县城1960年搬迁到渭河南岸,这里成为旧城遗址。</p><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在今天的潼关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因为处在扼守西安、洛阳的肴函古道关键位置,又因地势而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潼关便已设置关塞“桃林塞”。西汉时,因漕运发达,朝廷在此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后来又以船司空为县名,开启了潼关长达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潼关作为一个“关名”,出现在东汉献帝时期,同期修筑汉潼关城,其后,因为交通及防守的变迁,潼关城经历两次迁址,唐天授二年(611),潼关古城迁移到今天的地址,经明清扩大完善后成为雄踞一方的大关。</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数不清的大战发生在这里,北周名将宇文泰就在这里打败了东魏的大将窦泰;三国曹操和马超大战潼关;哥舒翰惜败安禄山;黄巢火烧潼关城;李自成三度攻守潼关;西北军誓死守潼关等;人们至今仍耳熟能详。“艰难奋万戟,万古用一夫”,杜甫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潼关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在此谱写了千古名篇《山坡羊·潼关怀古》。民国20年(1931年)12月,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竣工,1932年通车。</p><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不仅是一处关隘,也曾是商贸繁华的水陆码头,尤其是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之后,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商人聚居于此,城墙高大,关城内外街巷纵横,屋舍弥望。可惜,抗日战争期间,潼关古城经历了日军七年炮火的轰炸,以致满目疮痍,后又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整城搬迁。现在的潼关古城已经不复当年的宏伟,但无处不在的古城墙、古寨、古堡、古塔等古建仍提示着这里的不凡。</p> <p class="ql-block">女娲广场:广场中心乃创世女神女娲之塑像,塑像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一位神圣、慈爱的华夏之母形象。相传,女娲造人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潼关和山西风陵渡一带。</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广场:广场中心是日晷( guǐ),周围以圆形对称分布十二属相。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上面有时刻划分,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间,可以精确到时刻。</p> <p class="ql-block">山河一览楼:城楼始建于明,后扩大规模,高约29米,面积3380㎡,2017年开始用于潼关县博物馆。站在山河一览楼西面和北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渭河归入黄河全貌;南面可见弯弯曲曲10里长廊。</p> <p class="ql-block">拂去烽火连城的战争烟云,潼关其实还是游览壮美山河的绝佳之地。在潼关古城,除了探寻古城墙、城门等历史遗存,最不能错失的风景便是潼关县博物馆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水坡巷”。</p><p class="ql-block">潼关县博物馆坐落于古城东山景区,是目前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面积最大、文物最多、布展形式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分为“历史文明”,“关隘文化”,“水运民俗”,“美好金城”四部分,在这里可由古及今地全面认识“千古雄关”的风采。</p><p class="ql-block">一座博物馆,一部凝固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潼关自古为“咽喉之地”西控三秦,东望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秦汉至今,多少风云人物于此驻足,多少刀光剑影在此上演,仰望那些斑驳的兵器与古地图,心中不禁浮想联翩,司马迁《史记》中的壮志未酬,杜甫《潼关吏》中的苦难苍生,李白“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豪情万丈都在这里凝结 ,成了潼关的骨血与灵魂。</p><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拾阶而上,我们登至高台,俯瞰黄河与渭河的交汇处两河汇流,水势汹涌却在此处缠绵交织宛如天地之间的一场深情拥抱,阳光洒落在江面上,粼粼波光如鳞风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站在这里,时光似乎静止凝固了,我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与这片土地同呼吸的见证者,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古战场的咽喉,如今却化为人间诗意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水坡巷则紧倚潼关古城南城门,是一条明清古街巷,建筑多建于明洪武年间,巷中居民当年多为官宦人家,巷道曲折蜿蜒,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古风古韵。</p><p class="ql-block">在潼关县城北5公里处,有一个景区名为“岳渎公园”,站在观景点“岳渎阁”,向北可见秀丽的中条山脉横贯东西、绵延不绝,三河交汇处的大片滩涂、河中绿洲、林带,错落有致的村庄、田间小道……秀美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渭河像一条柔软的哈达,蜿蜒在此和黄河交汇。波涛汹涌的黄河似一匹被驯服的骏马,由北而来,转个急弯,缓慢向东流去。向南可见雄伟壮观的秦岭高耸入云,向西可眺华山盛放天际、宛如莲花。“岳”,指五岳;“渎”,指大河。“岳渎阁”,十分形象地向人们传递了潼关“岳渎相望”的大美。</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历史悠久,历经多次迁徙与变迁,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从东汉至唐代,这座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潼关古城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建设了,一直到现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风风雨雨,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这古城最开始是在河南灵宝县建的函谷关,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废弃。而后,汉武帝和献帝又把它迁到了河南新安和弘农衡山岭。直到献帝在建安年间,才最终把潼关定在了今天这个位置,也就是港口镇杨家庄一带。从那以后,潼关古城就开始了它的传奇历程。</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潼关还是闻名遐迩的“华夏金城”。在潼关县的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矿藏较丰富。潼关开采金矿,有迹可循的历史已达九百多年,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秦岭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p><p class="ql-block">1958年,群众在东桐峪发现砂金,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查明确有金矿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金矿,东桐峪、潼峪矿区成为陕西重要的黄金产区。1985年,全县有采矿队80多个,黄金冶炼厂13家,全年生产黄金一万多两。1993年,潼关跻身全国第三产金大县,2005年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华夏金城”称号,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黄金十强县”。2019年,全县全年生产黄金达12吨,实现产值35亿元。</p><p class="ql-block">物华天宝,土地生金,得天独厚的潼关从此拥有了“华夏金城”这张与“千年雄关”并重的地域名片。</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堤漫步,我们来到了黄河古渡口,木制的码头略显陈旧破败,却依旧坚强挺立,守护着千百年来无数离人归客的足迹。潼关,不只是一个曾经扼守西北要冲的地理坐标,它更像是中华文明的一道深褶,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张骞西出,拓通丝路到唐宗东征,兵锋所指;从“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明代边关气象到今日山水相依、民风淳厚的太平景象。千年风云,早已在这片关隘之地沉淀为一种深邃的文化厚度和积淀。</p><p class="ql-block">站在潼关黄河古渡的岸边,目送艳阳高照,黄河水在风中泛起金色波澜,我忽而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饭一汤,甚至一缕巷口飘来的酱香似乎都在诉说着家的意味,那种久违的归属感、亲切感,不需言语,便在心底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潼关像一位历尽风霜却温润如初的老人,静静伫立在岁月的渡口,不言不语却早已敞开胸怀,迎接每一个愿意走近它的过客。它以沉默讲述往昔,以温情呵护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