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陕北子长市黄米山茫茫的山峁沟壑中,有一处隐蔽又神秘的地方,那就是重耳养生谷。</p> 重耳是个人,指的是公元前697年的晋文公姬重耳,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br>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带着几名亲信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外逃、隐居,后流亡辗转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晋文公元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br>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重耳是“古所谓明君”。<br><br>据考证,重耳与亲信最初外逃隐居的地方,就是在黄米山这里的一处隐秘的山谷,后人就将这条山谷称为重耳养生谷。<br><br>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将今天的人们引带到了重耳当年隐居时的聚贤崖跟前儿。 重耳隐居的处所就是岩石上凿出的这些石窟,后人就把重耳和他的亲信居住的这些石窟高大上的称为聚贤崖。<br><br>看着这些半山腰上的石窟,我疑惑的想,他们是怎么样进出这些石窟的?当地老乡告诉我,就是在那些小的石洞里插进粗木棍,由低到高的粗木棍,形成了一个类似楼梯的木棍台阶,他们就是这样进出的。 现在这里已经建好了铁制楼梯,我钻进去观察了一遍,这个石窟里有洞上洞、洞下洞,大体可以分为三层。<br> 现在还可以看到在石窟内的岩石上凿出的灶台、石炕和烟道,可以想象,当年要在这个崖壁上凿出这个石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通往聚贤崖的山谷中,一块硕大的岩石矗立在河道中,似乎暗示着虽然身处逆境,但终有一天会挣脱困龙锁,驰骋天涯。人们便称这块巨石为转运石。 滴水叮咚,坐在这个养心潭前,读书修性,思考天下事。 这个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条山谷中裸露的岩石是沙砾质岩石,经常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地貌。所以这里又是一个有喀斯特鲜明地表特征的地质公园。 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呼啸,黄米山呈现一派惊艳北国风光。下面这段视频是黄米山文创写生基地的宣传作品。<br><br>我的一位同事开骁老师,为此宣传视频作诗一首:<br><br><div>大雪雁难飞,<br>万里无踪迹。<br>群峰此彼伏,<br>雄关恨天低。<br><br></div><div>写的真是太好了,尤其是最后这一句,“雄关恨天低”,大气磅礴黄米山,跃然于开骁老师的字里行间。</div> <p class="ql-block">黄米山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将军狄青与西夏国鏖战的战场,至今在黄米山还存有狄青寨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米山遥祭北宋狄青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冰雪彻骨北风狂,</p><p class="ql-block">将士静默气凛昂。</p><p class="ql-block">横刀勒马西北望,</p><p class="ql-block">黄米雄关狄青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感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