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的美篇

汉武

偏远清静的“民间故宫”张谷英村 <p class="ql-block">作者:阴汉武(青海)</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甲辰龙年农历十月(大)初八,星期五,湖南岳阳:阴转多云,16℃~22℃。</p><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五点半钟从君山岛回到岳阳楼巴陵广场,准备去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的“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的张谷英村转转。上网一查,张谷英村一天发一趟班车,返回的班车四,五个小时前便走了。</p><p class="ql-block">挨个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张谷英村怎么走。预约顺风车,半个多小时没回应。无奈之下,刚购买了长沙的动车票,顺风车司机电话来了,说,半小时到巴陵广场。谢天谢地,立马退掉了火车票。</p><p class="ql-block">顺风车帅哥接上了我们,中途,接另一位乘客,导航也迷糊了,花费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位乘客。前往张谷英村,天已经暗如浓稠的墨汁了,又是夜色包裹的行程。帅哥司机非常健谈,他有对双胞胎儿子,与我大孙子同岁,他和我儿子都是1988年戊辰龙年出生的。一路上,说起长沙的旅游景点,都能一一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走了一段高速路,车子便驶入了前后群山环抱的盘山公路上了,漆黑的夜晚,前后望不到行驶的车辆,车子穿越怪石嶙峋的陡峭急弯,身体在左右摇晃,令人胆寒。车窗外,偶有几点灯火闪烁,却转瞬即逝。帅哥司机说,去张谷英村,你们一定会失望,荒山野岭没什么好逛的。我笑了笑。</p><p class="ql-block">黑黝黝的山峦之中的顺风车,犹如沧海之中的一叶小舟。我发现老伴担心这张谷英村之旅了。记得2007年秋季,从湖北宜昌坐游轮到达奉节,就是电影《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被国民党不匪徒残忍地割下头颅悬挂在城头上的那个县城。那夜,去重庆的班车行驶在一面是陡峭悬崖边缘,一面是滚滚流逝的长江边,遇上坑坑洼洼的地方,班车一颠簸,“一蹦一蹦”的让人全身的汗毛都瞬间竖了起来。过后,老伴好几次对我说,万一不小心掉进长江里,连尸首都找不到。这也有可能,因为那时买车票无需实名制。</p><p class="ql-block">在这广袤幽暗的蜿蜒曲折的山间盘山公路上,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车内没人说话时,只有导航屏幕上泛着或明或暗的冷光,仿佛连空气都被一层薄纱般的夜幕笼罩了。导航屏幕浮现出了绿茵茵的一片,终于快接近张谷英村了,司机说,张谷英村四面环山,这绿茵茵的大山中央隐现出的村落,便是张谷英村……</p><p class="ql-block">前往张谷英村的这一段路途,堪称一场艰难的跋涉了。平时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三个小时。快九点钟,终于抵达了张谷英村。而辛苦的帅哥司机前往长沙,还要走岳阳到张谷英村这么一段路程,确实挺辛苦。</p> <p class="ql-block">张谷英村大街小巷还挺热闹,尤其是张谷英村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的牌坊很快吸引我,牌坊的正面匾额上书写着:“张谷英”三个鎏金大字,门上有一幅门联,上联: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下联: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这是张氏第十九代孙张自雄书。牌坊背面的正面匾额上是书“孝友家风”的四个大字,也有对联,上联是:百善孝为先,祖训毋忘忠与义;下联是:千秋勤是本,家风贵在读和耕。这是张氏第二十二代孙张力强书。夜幕下的整座牌坊虽然并不华丽,却甚是好看。</p><p class="ql-block">来到了牌坊右侧一古典古香的二层“古镇民宿”,进去看了看,发现房间里的床铺整洁,卫生间也挺干净的,没有什么异味,办理入住手续后,便想逛逛街上的夜市。</p><p class="ql-block">在新疆阿布都烤羊肉串羊肉火锅店,新鲜羊肉串看着好香,年青的维吾尔族小哥说他已在这待了四个年头。维吾尔族小哥烤的新鲜羊肉沙柳串调味适度,羊肉几乎没膻味,的确好吃,价格比成都要便宜一半。</p><p class="ql-block">吃羊肉串,喝完啤酒回“古镇民宿”时,老板热情的招呼客厅稍坐,他的老伴还为我们端上了冒着热气的用大米粉、糯米粉做的内酥外软,十分可口的糯米粑。寒喧中得知:“古镇民宿”的老板张岳祥,已经70周岁,大孙子15岁了,儿子远在珠海工作。他这2006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的“古镇民宿”8个标间,旺季时一房难求。张岳祥是退休教师,1990年退休回村后又被乡亲们推选担任过多年张谷英村村主任一职。</p> <p class="ql-block">张谷英村也叫张谷英镇,以一个人的名字给村子,镇子命名,让我十分好奇。中国自古以来不少地名是用历史上著名人物命名的村镇,或是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名字,这张谷英,究竟是何方神圣呢?</p><p class="ql-block">张岳祥告诉我,张谷英村和镇是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名字命名的。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谷英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于明洪武年间放弃指挥使军职不做,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p><p class="ql-block">已逾600多年历史张谷英村古建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起造,经明、清两代多次续建而成,至今保存着明清传统建筑之风貌,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说起张谷英村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全国少有的一个巨大的、整体的家族连成的村落,整个张谷英村有古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以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这种闭合式空间,有“晴不暴日,雨不湿鞋”之说。</p> <p class="ql-block">资料告诉我:常住人口3.3万人的张谷英镇原为渭洞乡,镇域民国时期为大峰乡,1956年撤区并乡为大峰乡,1958年改为渭洞公社,1961年缩小为渭洞、芭蕉公社。1995年,渭洞乡改为张谷英镇,几百年间,张谷英村二十七代人就在这里繁洐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淡日子。</p> <p class="ql-block">张岳祥是张谷英第二十四代孙。张谷英村古镇里面有658家,没有一户外姓人家,2100多口人的村庄里名字同音不同字外,还没一个重名的名字。传说,张谷英落户岳阳不久,就为后世子孙订下了:文丹志友仲,公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弘扬先德,开拓迈征。精研科理,日月恒明的可传34代的张氏派谱。</p><p class="ql-block">这让我真的有点惊讶了,去年夏季我写我们从平遥古城迁徙到大西北的乐都东关阴氏族谱,两百多年时间,也有十辈人了,但这一两辈开始,族里不按子孙辈份起名,仅我这武字辈的名字中,竟然有三,四个人的名字已经重名。</p> <p class="ql-block">与老伴一大早就出门,踏着花岗岩石板,弯弯曲曲的一条小溪是张谷英村天然的护庄河,当地人叫渭溪河,据说这溪水一直流向了“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p> <p class="ql-block">顺着小溪就到了张谷英村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大门”门前一宽阔的凉谷场,勤快人家早已经开始将米糠凉在了空地上。听说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的“当大门”位于龙形山龙头的龙口上,面朝笔架山,背依龙形山,门匾额上“当大门”三个苍劲有力的棣书大字,说是六百年前张谷英老先生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走进几经沧桑,保存十分完整用灰色砖块砌成形状像扇子式的“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对联的古大门时,这太让我震撼了,这是一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水池中被称“烟火塘”内水波荡漾,甬道尽头又一扇门,是当大门五个天井、五间堂屋的“五井五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据说,张谷英村古屋中有206个口天井。天井,屋顶部分称天窗,地面部分称天井,天井具有采光、通风与排水作用。张谷英的排水系统至今是个谜,几百年来,天井从未因渍水而堵塞。本着“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所有天井的排水由上而下,藏而不露,曲水排放。在我看来,这是整个古建筑群最为神奇的地方,没有过滤网,只有拳头大小的出水口,无论倾盆大雨,还是生活用水排往天井,从不堵塞。据说一些专家来这里研究这一奇观,依旧没有找到原因。</p> <p class="ql-block">我请教当大门内有七间房子的八十高龄的老人张教文,老人也太不清楚。多方打听,有人说天井排水系统不堵塞的缘故,也许与有人家养了乌龟有关,因为乌龟平时在水沟里钻来钻去,疏通了下水道,阴天下雨的时候乌龟会钻出天井,天井的排水管便不堵塞了。这种说法,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惊喜,也不知这论一断是否正确,还需有关专家商榷。古屋中的那天井,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近,现实生活中,却离我们是那么遥远……</p> <p class="ql-block">踏着三块麻石板的石板路缓缓前行,看到主堂屋两侧的住房左右排开,许多堂屋的建筑融合徽派建筑与江南民居的张谷英村,与其说是一座有特色的古建筑,不如说她是一部民居文化史。几百年,张氏几十代人,不断修建的规模雄伟壮观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装饰,与古建筑的飞檐翘顶、斗拱粱柱、檩条墙面紧密相连,可谓造型别,栩栩如生,一个个村落建筑雕梁画栋,仿佛一个村庄是一座大屋。</p> <p class="ql-block">幽静古朴的张谷英村除保存完好的古韵犹存的古老民居,还有一道会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线,那便是木窗上雕刻的活灵活现的花卉飞禽和人物图案。当大门两侧房屋的木雕窗户不是太大,有的因为尽管时间久远的因素,有的木窗上已经有了裂缝,保存复杂花纹雕刻的花卉飞禽和人物图案有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阴刻线条等工艺,含有寓意象征幸福富贵的龙凤、牡丹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图案,也有代表福寿双全的蟠桃长寿图和古代人物雕刻图案,丰富多样,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精湛手艺。</p> <p class="ql-block">供奉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前,是当大门堂屋尽头,听说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进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中,许多人还身着长袍,头戴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世世代代一直尊奉“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悠久文化传承。尤为神奇的是,我还听说这几百年的张谷英村,古时候是一个子孙代代出状元的“状元村”,这里先后出过一名进士,七位举人,七位贡生,四十五名秀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已到了第二十七代的张谷英村,每年族中考上重点学府的学子不计其数,他们在国家各个重要的岗位上为族争光,为国做贡献。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有关资料权威考证,从这些走出的官员中,没有一个是贪官。这真的让我惊讶不己了!真的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在八旬老者张教文陪同下,我们向当大门左手张谷英村的老始祖安葬的墓地走去。张教文告诉我,张谷英村的张氏祖茔,远朝卧佛,左右龙虎环抱,委蛇摆折,蜂腰鹤膝,真乃一风水宝地。眺望远方山坡上绿荫丛中的张氏祖茔,经我再三劝阻,张教文老人终于止住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独自攀登上周围由一块块石碑相拥的张氏祖茔。墓碑额刻:乃吉乃昌,永安永乐。仔细看了看:张谷英,系南宋知江陵府张孝忠十世孙。上刻有张谷英村开基祖张谷英卒葬于此。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张氏后裔重修。那一块块张氏祖茔周围的古碑,记载了张谷英村张氏家族的迁徙经过。张谷英先祖张孝忠(1152年元月17日至1215年10月3日),字王臣,世为和州乌江县人,唐代国子司业张籍后裔,历官兴国军大冶县富民监、连州桂阳县丞,签书峡州(今湖北宜昌)判官厅公事任满,迁居岳州巴陵县麻塘大坳村,后历荆州湖南路提刑司干办公事、通判全州,知荆门军。嘉泰四年(1204年),知郴州开禧二年(1206年),授京西路转运判官。旋改知江陵府,卒葬巴陵县麻塘大坳村(今麻布山村)。张孝忠十世孙张釭(1335年至1407年?)投入朱元璋抗元队伍,官至卫指挥使后“一抄一运,两番失业”解甲归田,从新墙河迁居巴陵县渭洞,为免株连族人,与族人断绝关系,不辞而别,渭洞之处深山莽林,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历经战乱,亳发无损,反而成了世外桃源。张谷英生三子:文质、文显、仲先。八世张珤(1493年—?)字国信,弘治六年(1493癸丑)闰五月初三出生,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大弟张瑶,二弟张珀。曾祖父张铠(五世),祖父张礼,生父张葵,正德十四年(1519已卯,湖广乡试中举,嘉靖二年(1523癸未)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十一年(1532),南京监察御史冯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汪鋐欲置冯恩于死地,张珤执奏,得罪汪鋐,外放太平知府,后转镇江知府调南京工部营缮司郎中。嘉靖廿十四年(1445乙巳),升广东安察司副使,后官至广西布政使司参政。张珤,张瑶,张珀携家迁居四川,后裔不明。</p><p class="ql-block">在“大当门”旁边的乡风土莱馆吃完早饭,登上张谷英村高高的龙形山顶,俯瞰整个古村落,只见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黑瓦白墙的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绕村而行,穿村而过的大小石桥就有47座。这个依山傍水而建,屋连屋,堂连堂,巷连巷的游客不多的张谷英村,如一幅水墨山水,显得那么的古朴安静。</p> <p class="ql-block">张谷英村出来,到客运站(只可容纳三,四辆公交车)乘坐班车,我们将奔赴下一站,杨开慧故居。班车开上两车道S206公路,我们乘车先到12km要转长沙的长途车。还没到12km处,搭乘的班车就停了下来,司机让我们免费转坐了前一辆车。我发现,这与昨晚上来的路并非同一条路,没有那么险象环生的陡峭路段。</p><p class="ql-block">乘坐的车到12km处下了车,问了好几个人,都不清楚杨开慧故居怎么走。一辆跑长沙的高速大巴师傅说坐他的车,先到大荆,去汨罗就方便。</p><p class="ql-block">坐大巴车,沿着汨罗、长沙的G107道前行,几十年没走这样窄窄的公路了。三转班车,高速大巴车终于到达了大荆一丁字路口。等了近一个小时,拦了一辆去汨罗的私家车。得知我欲去杨开慧故居和任弼时故居,司机师傅丁热情的介绍,让你先参观杨开慧故居,再去汨罗弼时镇,这样,回长沙就方便多了。司机师傅到前面的一个小镇就到目的地了,但那里到杨开慧故居还有几十公里,一番讨价还价,30元搭乘费又加70元,司机师傅答应送我们到长沙县清泰乡的杨开慧故居。</p> <p class="ql-block">一坐上车,困得不行,两个眼皮竟然快要打架了,眯了一小会,恍惚仍还在张谷英村转悠,那年代久远光滑的石板路,两旁木门紧闭的古屋,村落中央水面如镜,没有一丝涟漪的池塘,似乎宁静的氛围像一层轻柔的纱幔,悄然笼罩着曲折的巷弄,仿佛将尘世的喧嚣都阻隔在了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之外,感觉张谷英村真的就是一幅最美最好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创作不易,图、文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搬运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