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十章

汕头翰秀文化艺术之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十章)</p><p class="ql-block"> 1,黄宾虹的山水,散淡飘逸,苍润相兼,深邃而雅,看似一般,实乃精湛之极。胸无诗书者,不易做到。</p><p class="ql-block"> 2,诗书画印的结合,是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没有书法的融入,就会失去画的完美。书法成就,决定绘画水平的高低。</p><p class="ql-block"> 3,新的艺术形式,总是在人们的质疑中诞生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4,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时彩陶上的鸟纹、蛙纹等装饰,古朴生动,夸张传神,不仅是花鸟画的鼻祖,也证明绘画产生在文字诞生之前。</p><p class="ql-block"> 5,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但书写技巧高超,其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作品,其诗文内容,就足以光照千秋。</p><p class="ql-block"> 6,绘画作品追求完整,本身就是错误。古代著名山水画家马远,截取山水的一角成画,被人誉称为"马一角"。</p><p class="ql-block"> 7,越是迎合大众的艺术,越容易被历史淘汰。</p><p class="ql-block"> 8,李北海的书法,由魏碑入手,兼学二王,中锋用笔,以行书笔意作楷,既得碑之神韵,兼有帖之风骨,不失庄重潇洒之气象。其人对宋元二代的书法家影响甚大,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书法大家,声名不在颜真卿、柳公权之下。</p><p class="ql-block"> 9,经典之作,不在于尺幅大小。</p><p class="ql-block"> 10,艺术变法,说起来容易,做到则难,成功尤其不易。许多书画家年老时,都在追求变化出新,但变出来的很少,失败的却是多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画大写意,用墨要整,用线要苍,用色要俏。最怕琐碎、油滑。</p><p class="ql-block"> 12,画中的苔点,宁大勿小,宁少勿多。恰到好处时,既醒目传神,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3,学习篆书,比学楷书省时省力。因其笔划简单,变化少,易出成绩。</p><p class="ql-block"> 14,只有具备民族特色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国粹。猎取洋人的皮毛当作自己的外衣,是最愚蠢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15,模仿,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可移置到创作当中。新的艺术形式,是区别于任何人的一种创造。别人的影子越多,越显示不出自己。</p><p class="ql-block"> 16,追求美,发现美和塑造美,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最快乐和光荣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17,书画作品,是一种无言的文字。笔墨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观念、与知识修养。</p><p class="ql-block"> 18,尺牍文稿平易自然,最见真情。其艺术价值,不低于传世碑帖,历来受到书家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19,臂力与腕力,不等于功力。笔下功夫,源于长期的临池积累与内在的艺术修养,绝非力量能够解决。</p><p class="ql-block"> 20,清代诗人赵云松《论诗》中说:"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其实书画也是如此,缺少天赋者,尽靠苦功起不到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2)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当今的艺术,已被人普遍当作技术传授,文化早与艺术脱离的一干二净。试想艺术家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2,徐悲鸿、林风眠与刘海粟在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是照搬西方的经验。其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有绘画技术的人才,而切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脉。</p><p class="ql-block"> 23,吴昌硕门下的弟子,个个是诗书画印全才。而齐白石的弟子却是专项人才,很少有诗书画印兼得者。</p><p class="ql-block"> 24,吴昌硕的弟子尽管众多,但都想自立门户,而忽视了一代宗师的存在。齐白石的弟子则不然,他们是扛着老师的大旗闯天下,因此一路高歌猛进,并形成齐白石名气超越吴昌硕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25,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至少要在一百年之后,才会比较客观中肯。目前的评价,人为因素,大于艺术本身。</p><p class="ql-block"> 26,榜书不可大而无神,小字不可秀而无骨;只有骨肉丰满、神韵俱佳之作,才会给人以美感。</p><p class="ql-block"> 27,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从破坏中塑造完美,而不是因循守旧。</p><p class="ql-block"> 28,写实与写意,犹如太极中的阴阳两极,始终相互依赖并存。</p><p class="ql-block"> 29,书画作品,首先要具备大气象,而后才是小心收拾。缺少宏观效果的作品,越细腻越庸俗。</p><p class="ql-block"> 30,意境,是自然景象的概括与心境的融合。也恰是作品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3)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1,周易的核心,就是变化二字。只有变化,才有新生;只有变化,才有永恒。书画艺术,也是同样。</p><p class="ql-block"> 32,在书画创作中,线条出现的频率最多,所起作用最大。锤炼和把握线条的力度和准确,是书画家毕生的功课。不突破这一难关,艺术无法迈上高的台阶。</p><p class="ql-block"> 33,无论文学还是书画,皆带有时代的烙印。超脱时代的艺术作品,历来少见。</p><p class="ql-block"> 34,思想观念,决定艺术的品位,技法与技巧,皆是为主观服务。</p><p class="ql-block"> 35,气生韵,韵生神。假若艺术作品中无有生气存在,一切努力皆是徒劳。</p><p class="ql-block"> 36,自然之景,绝非画境。缺少剪裁技巧,难以生动感人。取舍得当,最需要本领。</p><p class="ql-block"> 37,气韵,如同人之风度,艺术作品,尤其不可缺少。</p><p class="ql-block"> 38,艺术作品,应趋于雅俗之间,过于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皆会失去观众。</p><p class="ql-block"> 39,格调高的艺术作品,未必意境深远;笔墨精练,未必韵味无穷。艺术的真谛,在于博大精深,而非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 40,求学忌急,做事戒躁。世上的一切事情,皆非急躁可得。不经历痛苦的磨砺和时间的煎熬,做不成大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4)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1,书画家的真本领,体现在作品的境界上,而不是停留在笔墨之间。</p><p class="ql-block"> 42,书重格,画尚韵,诗贵情,千古艺事,历来如此。失之,皆难言高深。</p><p class="ql-block"> 43,变篆为隶,由隶至楷,乃时代之需,而非人意所为。书画,是应时而生的一种抒情表意的艺术行为,违背或脱离时代的作品,皆无出路。</p><p class="ql-block"> 44,委婉秀润之书,莫过于王右军;力能扛鼎者,首推黄山谷;气韵两全者,当属米南宫。以上三家,是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其作品,概括了人们常见的书法类型。</p><p class="ql-block"> 45,画境与书格,乃艺术家心境的呈现。心境不高,格调从何谈起?古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书画也是同样。</p><p class="ql-block"> 46,书画作品,韵味比功力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47,书画之道,妙在新奇,而不在于娴熟。</p><p class="ql-block"> 48,艺术之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它是一种潜在的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49,赵体易学难工,学习者多猎取皮毛,至今还无人能够写出其潇洒遒劲的风采与神韵。</p><p class="ql-block"> 50,宋代的米南宫以字享誉,米友仁以画驰名,父子二人同载史册,传为千古佳话。明代时,文徵明父子多人,于书坛画苑开宗立派,受到世人的敬仰。在近代,已很难找到像他们这样的人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5)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1.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尽管运笔流畅有变,但线条多呈方笔,带有行书结构,结果有失圆润。其次是书写时收笔过快,时现鼠尾之状,无形中削弱了作品的浑厚,而缺少质感。虽然他写的是草书,却看不到书写时的激情与感情变化,给人千篇一律之感。真正的草书作品,应像怀素的《自叙帖》一样充满激情,而不是为了写草书而写。</p><p class="ql-block"> 52.钟鼎文的出现,是汉字从实用走向艺术表现的开始。至两周和战国时期,已成为鼎盛之势,真正拉开了书法繁荣的序幕。并且为秦代碑刻的兴起,做出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53.艺术,首先以美打动人心,然后才是它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54.气势大,胜似画面丰满;境界高,强于色彩绚烂。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55.清代书法家,擅长隶书者甚多。若韵味高古与奇巧多姿而论,当数陈鸿寿与金冬心二人。</p><p class="ql-block"> 56.花鸟画一科,在齐白石之后真正称得上大写意的画家,崔子范先生算是出类拔萃和开宗立派的一位。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删繁就简,夸张传神。他有意识地将民间的艺术特色与儿童画的稚拙天真,经过精心创造而形成为自己的绘画风格,打破了几千年传统文人画清淡寡味与孤芳自赏的创作模式,变为热烈喜庆与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单从这一点上讲,其功劳就已超越历史上所有的画家,只是现在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是很多。他的作品,看似简单,却不易学,没有高超的美学鉴赏知识,很容易画成儿童涂鸦。</p><p class="ql-block"> 57.天津已故著名画家刘荫祥先生,是一位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卓有建树的画家。他对当代大写意花鸟画表现力的扩展,笔墨的提炼,意境的开拓与深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画,师承于艺术大师齐白石和崔子范,但他不墨守成规重复前人,而是在继承中开辟新路,另创一格,且取得了不菲的艺术成就。他笔下的金鱼、鸽子、菊花、柿子、与寿桃等题材,皆有别于各家各派,真正形成了刘荫祥绘画专属。先生的画夸张而不粗野,狂放却不失真,既有高雅含蓄的艺术格调,又颇具朴素稚拙的儿童画风。他这种充满天真与大气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而不是空洞的闭门造车。其作品,意境高远,神韵相生,融思想性、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是当代极为罕见的一位有学识,有思想的画家。称他为一代艺术大家,实非过誉。</p><p class="ql-block"> 58.张仃的焦墨山水,基本是"新安画派"程邃山水画模式的摹拟。不仅没有新的创造,反而失去了程邃山水高雅的境界与疏简空旷的气韵,成了一堆有笔无墨速写稿本。</p><p class="ql-block"> 59.唐代诗人金昌绪,只留下一首诗《春怨》,却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诗虽短小,但意蕴丰富而深厚,耐人寻味。其诗通过对动态、声音、与景象的描述,体现出一位少妇思夫的幽怨情怀,读者无不被他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心灵不由地随着诗意穿越到远古的岁月之中。好诗,不但感人,更让人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60.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远不如李白的《赠汪伦》诗亲切感人。杜诗只是平铺直叙的写景,而李白的诗,则是将情藏于景中,把画融进诗里,含蓄婉转的把两人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周围的环境,抒发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呈现出一幕岸边送别的感人场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6)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1.天津北辰区乡土画家李兆川,是一位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其绘画《运河人家》、《乡村日子》、《五谷丰登》等作品,曾在国内外引起过反响,并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友人及总统。李兆川性格内向,不喜张扬,一直默默地进行着他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描述的皆是农村中常见的事物,反馈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充满幸福和谐的热烈气氛,既真实生动,而又亲切感人。其作品造型精巧,构图完美,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民间传统风味,让人看到后留连忘返。 </p><p class="ql-block"> 62.古代书画家,多是些饱学之士,当代书画家,多数尽属口头卖弄的人物,而腹内却空无点墨,只会些技术性的杂耍,距艺术家甚远。</p><p class="ql-block"> 63.如今的书画,多是技术上的比拼,很难将它们列为艺术。 </p><p class="ql-block"> 64.艺术创作,要充分利用虚实关系,懂得"计白当黑"之妙理,方能有所精进。</p><p class="ql-block"> 65"深山藏古寺″,妙在一个藏字;"鸟鸣山更幽″,高在鸣上。古人用字,真是煞费苦心,用活一个字,而境界皆出。</p><p class="ql-block"> 66.中国画同西洋画的差距,不是像与不像的问题,而是境界、情趣和思想上的不同。中国画中所包涵的哲学理念与个人情感,其意义与价值,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p><p class="ql-block"> 67.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和所处时代与环境息息相关。无论你关心与否,所创作出的作品,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68.悟性与灵感,皆从书中得来。唯有读书,方可弥补才学与智慧上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69.南宋书法家张即之的楷书,用笔粗旷遒劲,结构奇险多姿。他平生喜作大字,名重朝野。其字出自欧阳询与颜真卿,但能破茧化蝶而自成体系,在楷书领域另树一帜。其传世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的作品有《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p><p class="ql-block"> 70.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仅是自然之规,也是书画创作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7)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1.艺术创新,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转化,而非刻意追求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 72.徐渭之画,狂放不羁;八大之画,疏简奇特;吴昌硕之画,气韵高古;齐白石之画,平易通俗;潘天寿之画,险峻严谨;李苦禅之画,酣畅淋漓;崔子范之画,稚拙天真。虽然同是大写意之作,风格却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73.清代书家所倡导的碑学,专指六朝时期方笔体书法,并非所有的碑刻。</p><p class="ql-block"> 74.文脉,是艺术传承的重要依据,创新才是最佳的"化境″与出路。所有艺术,没有进入的过程,就没有脱出和求变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75.程式化的东西越多,艺术含量越低。</p><p class="ql-block"> 76.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笔墨和物象传递与释放。笔墨和物象,同时又是艺术构成的基本条件。若无二者的相互配合,艺术便无法成立。</p><p class="ql-block"> 77.摩崖书法粗犷豪放,质朴自然,笔划圆润,结构宽舒。刻在粗糙的石壁上,尤显笔力苍涩雄健,非碑刻文字可以相比。</p><p class="ql-block"> 78.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颇受大众喜爱。它巧妙地利用谐音、对比,象征等手法与形象配合,来表达吉祥幸福的寓意,成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也为后来的文人画创作,在构思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79.大写意绘画常用的夸张手法,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变形与简化,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提炼与概括,而不是粗野与草率。</p><p class="ql-block"> 80.禅的境界,是心性净化后的一种氛围与现象,而不是画几个秃头和尚在蒲团上打坐那么简单和容易。图解式的作品,从来不被当作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8)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1.年画作品,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寄托着人们对富裕平安生活的向往。其色彩明快,内容丰富,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并且题材广泛应有尽有,它融故事、传说、戏剧于一体,是一种雅俗共赏和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82.大写意的笔墨与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最不易掌握。它所采用的造型技巧和夸张劈法,既不同于漫画,也有别于速写和简笔画。其创作惯用的技法可以归纳为以一当十、以墨写形、以形表意、和以形写神四种。</p><p class="ql-block"> 83.石鲁的画,造景胜于造型,用笔高于用墨。艺术大家的作品,也不是尽善尽美,出现些瑕疵并不意外。何况许多所谓的艺术大家,并非名副其实。 </p><p class="ql-block"> 84.画学问的人,往往都是些大艺术家,画技巧的人,多是画匠之流。艺术家与画匠的区别,就看你作品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85书法艺术,不同于汉字书写。它主要以欣赏为目的,实用则次之。作为艺术,可淡化其功用性,而强化艺术效果。甲骨文书法,虽然多数人并不认识,但人们仍然能从中品味出它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86.画家霍春阳,以小写意花鸟画见长,作品简洁是其特点,也是其致命之缺陷。他画中的物象,鲜活不够,酷似铁艺制作和植物标本挂图,而不是艺术。绘画作品,贵在气韵,决非简洁就好。为简而简的作品,只能让人觉得是凋零,而体会不到蓬勃之朝气。以其作品而论,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87.女皇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碑额书法,与其称作飞白书法之起源,倒不如说是江湖字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88.李铎之书,似壮士挥戈气势宏大,实乃恶俗至极。其作品,既没有含蓄与静气,又缺少韵致与沉稳。他的书法,本来是学郭沫若先生,可惜缺少郭老的才学与睿智,其字难免流于粗俗。</p><p class="ql-block"> 89.大写意花鸟画一科,在徐渭死去之后,多数画家都走向了技术表现的途径,而忽视掉作品的感情色彩。因此作品,只有写的成份,而缺少作者之意和题材之意。</p><p class="ql-block"> 90.艺术,最怕被人当作技术传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9)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1.清末画家任伯年,是一位承上启下、对中国近现代画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他的画风属兼工带写一类,让人们感到十分生动自然。另外其作品设色淡雅明净,线条简练流畅,格调文静而高雅,真正达到了诗情画意与雅俗共赏相结合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92.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用草书写成的书学理论著作,其中有许多名言需要牢记。由于他本人是著名书法家,文中所谈,皆是其切身经验,不同于那些空头的理论家,可谓是金针度人,书学妙方。</p><p class="ql-block"> 93.艺术领域内,历来不乏锲而不舍的人,但成功的却很少。最终能够有所作为者,多是那些拥有才学和艺术思想的人。</p><p class="ql-block"> 94."墨分五色",是说墨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而非是将墨的五个层次,都用到一幅画上。就象生活中有千芳百卉一样,无须都摆进客厅。现实中有许多的画家,都把五种墨色,全用在作品上,让人感到画面杂乱无章而心生厌倦。</p><p class="ql-block"> 95书画长卷,难于首尾呼应与格调和谐,许多作品,给人虎头蛇尾和硬拚乱凑之感。</p><p class="ql-block"> 96.书画作品,应在大局上求得和谐,而不可斤斤计较于细节。</p><p class="ql-block"> 97.押韵的文字,不等于诗词,好看的书画,不是都能称作艺术。</p><p class="ql-block"> 98.视觉刺激,不代表形式新颖,更不证明内容深刻。我以为艺术作品,务必要有文化底蕴蕴藏在其中,才会生发出一种感染人的力量。否则,只是好看而已。</p><p class="ql-block"> 99.不懂得夸张,便不懂得艺术。 </p><p class="ql-block"> 100.绘画用色,犹如美人描唇,恰到好处时才让人赞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0)作者 刘工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家在何处,京华刘工醉】</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原名刘法敏,当代著名书画批评家,艺术理论家,书画篆刻家,作家,诗人,大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鮀城妙和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主: 李植秀,1950年出生于汕头金砂乡,籍贯广东汕头。现任广东汕头翰秀艺苑艺术总监,刘工醉艺术联谊会艺术总监,星中国际美术交流部主任。数十年来,酷爱佛学与书画,曾推广介绍过近百位书画名家,在艺术圈内口碑甚佳,具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艺苑 周韶华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 篆刻作者 荆 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