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走进莫高窟

Ivy

<p class="ql-block">  提前十一天在网上预约了莫高窟的参观门票(旺季正常票,可以看8个普通窟)。到达景区后在数字展示中心门口通过自助取票机刷身份证打印“莫高窟购票信息单”,凭此信息单及本人身份证件在正常票检票口检票‌进入数字展示中心。</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参观,从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在去洞窟参观之前,游客要在数字展示中心共同观看两部数字电影: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介绍了莫高窟延续至今近1700年的历史以及洞窟营建的背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为游客展示莫高窟经典的7个数字洞窟内容。每部电影约20分钟,看完有不过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数字中心乘坐景区大巴前往莫高窟。这段行程大约有20分钟车程。透过车窗,一路所见,唯有莽莽戈壁荒原。靠近洞窟时有一段连绵起伏的沙丘一直延伸至莫高窟附近,细软的黄沙变成了坚硬的砾石,在宕泉戛然而止,形成峭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这些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  洞窟的前面葱绿的白杨林昂然屹立,正对面便是陡峭山坡,坡面高低错落地满布洞窟。这里就是整个莫高窟的洞窟景区,洞口都由檐廊栈桥相连而成,最多处有上下四层,从左到右望不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  在洞窟前排队等待了一会儿,大概约20人一组,由导游给每人发放一个小耳机,然后带领参观8个普窟,约1.5小时。据说普窟里有三个窟是必看的,16—17窟(藏经洞)和96窟(大佛),其余就是导游带你去哪就看哪个窟。</p><p class="ql-block"> 有的洞窟是锁着门的,导游自带钥匙,参观完毕再锁上。在参观的每个洞窟内,导游讲解的很好,小手电打出的光柱照在塑像或壁画上,可以看清楚,只是觉得讲解的速度有点快;耳机里的声音很清晰,即使在一个大窟有几个团队同时参观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 洞窟内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是记下参观过的洞窟号,回来上网查资料,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下面有关洞窟的图片及资料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1、323窟—初唐(618-704)</p><p class="ql-block"> 这个窟最主要的壁画是位于北壁西侧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位于敦煌莫高窟323窟主室北壁西侧,开凿于初唐。</p><p class="ql-block"> 画面内容是汉朝打败匈奴后,汉武帝因获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询问金像佛号的故事。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跪拜金佛</p><p class="ql-block">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p> <p class="ql-block">张骞行进在途中;远处有一城廓,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p> <p class="ql-block">2、331窟—初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洞窟前室、甬道均绘制有壁画,前室壁画保存完整,前室西壁门上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地藏菩萨、水月观音,门南、北各画天龙八部,门南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一方壁画。甬道顶部为盝形顶,顶中央为五代时期绘制的十一面观音变一铺,南、北披画趺坐佛各六身,甬道顶部及两披壁画保存完好,色泽鲜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图为西壁龛顶飞天伎乐。</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壁弥勒经变图</p><p class="ql-block">根据佛经《弥勒经》而绘制的,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其中莫高窟92幅,榆林窟3幅,五个庙石窟有2幅。</p> <p class="ql-block">东壁法华经—国王施七宝</p><p class="ql-block">转轮圣王头戴冕愰跪在花顫上,恭听释迦佛宣説《法華經》,兩位大臣侍立於他身后。右侧书转轮圣王所拥有的七宝:象宝、马宝、珠宝、主藏宝、主兵宝、轮宝、玉女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壁有一铺西方净土经变:通壁大画,上段为飞来飞去之一佛二菩萨,楼阁、孔雀、迦陵频伽、白鹤、宝幢,宝幢之上绘出“七重楼阁”、“珠宝罗网”,其中一幢至今仍色彩斑斓。中段为水上平台,中间为主尊及二大菩萨(立像)及众多菩萨,左右各一大菩萨及众多小菩萨。下段亦是水上平台,中间为舞乐,左右两边为佛菩萨,最边上为楼阁。</p> <p class="ql-block">3、340窟</p><p class="ql-block">该洞窟为初唐时期开凿的洞窟,洞窟前室顶残存部分壁画,西壁门上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北上各画说法图一铺,下画龙王礼佛图。</p><p class="ql-block">此图为甬道顶 四重楼阁式木塔</p><p class="ql-block">甬道壁画均为晚唐时期所作,其中盝形顶中央为晚唐时期绘制的佛教史迹画,甬道南、北披分别画瑞像图,南披存七幅,北披存六幅。</p> <p class="ql-block">窟顶 桃形瓣莲花纹藻井</p><p class="ql-block">洞窟主室为覆斗形顶的方形殿堂窟,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内塑初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修)。龛顶画见宝塔品和二飞天,两侧各画四弟子、二项光及从地涌出品。龛顶绘制的内容是根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而绘制的。</p><p class="ql-block">龛外南北两侧分别画文殊变和普贤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顶藻井井心为初唐画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span>北壁画千佛,中央画净土变各一铺。</p> <p class="ql-block">左图—东壁门上画初唐时期的十一面观音变。</p><p class="ql-block">右图—西壁佛龛外北侧上部普贤变。</p> <p class="ql-block">4、16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span></p><p class="ql-block"> 16窟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达268平方米。窟主为晚唐高僧洪辩法师。洪辩法师俗姓吴,幼时出家,学养丰厚,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他曾在唐大中二年(848年)协助张议潮收复敦煌及河西地区,后被唐宣宗敕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统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故此窟旧称“吴僧统窟”,也叫“吴和尚窟”。</p><p class="ql-block"> 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即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16窟主室的佛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6窟甬道和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窟顶为北宋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全身淡黄色,金色线描绘全身,凤卷曲成一圆形,双翅张开,尾卷曲,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团花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石青、石绿、黑、黄相间交错的叠晕,四披则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p> <p class="ql-block">16窟主室东壁—千佛</p> <p class="ql-block">根据洞窟甬道南壁碑文所记,16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王圆箓)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第17窟—位于第16窟北壁</p><p class="ql-block"> 一个很小的洞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851-862年),最初是敦煌高僧统洪辩的影堂(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p> <p class="ql-block">当年藏经洞内的掠夺者与经书。</p><p class="ql-block">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王道士打开了封闭的洞门,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只是,这个偶然的发现来得太早了,面对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腐败无能的政府却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愚昧无知而</span>置之不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span>于是这批国宝被列强肆意掠夺和盗劫,如今这些宝藏,流落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的唐代娟画</p><p class="ql-block">这副千手千眼观音图,应该是斯坦因最为得意的收集品之一,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彩绘作品—引路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图—南无观音菩萨(彩绘绢本)</p><p class="ql-block">右图—地藏菩萨像(彩绘绢本)</p> <p class="ql-block">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纸本)</p> <p class="ql-block">曼荼罗(纸本)</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唐代写经《妙法莲花经·卷六》局部</p> <p class="ql-block">17窟内景</p><p class="ql-block"> 洞窟现恢复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洪辩高僧影堂模样。</span>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从地面至窟顶高3米,面积较小。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禅床,禅床上端坐的是洪辩高僧像,这身塑像极具写实风格,表现出高僧庄重自信的神情和风度。高僧背后壁上画有两棵菩提树,树枝上悬挂着净水瓶和布袋,东侧菩提树下画一持对凤扇的比丘尼,西侧菩提树下画一执杖、持巾近事女,表示他们曾是洪辩法师生前的侍者。</p><p class="ql-block">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6、第46窟—开凿于盛唐时期,五代、宋时重修。</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为覆斗形顶。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有千佛。前室顶有两排五代时期画的棋格团花图案。西壁门上残存五代画帷幔,门上残存五代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洞窟三面开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菩萨(清修)及南、北天王各一身。佛龛内塑像虽部分经清代重新着色,但基本保存唐代风貌。</p><p class="ql-block"> 南壁涅槃龛内存释迦涅槃像、佛母、神将、舍利弗各一身。</p> <p class="ql-block">北壁七佛龛内存有唐塑宋重修的立佛六身。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过去七位佛,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p> <p class="ql-block">七、第61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窟形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p> <p class="ql-block">东壁门南﹣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p><p class="ql-block">窟内南壁第三身供养 像存有题记:"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同时参考其他资料,学者们推知第61窟是五代晚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p> <p class="ql-block">东壁门北﹣于阗公主供养像</p><p class="ql-block">东壁北侧第七身女供养人身份最为显贵,头戴高耸的凤冠饰步摇、贴花钿、衣饰豪华,形象突出,绘制时间在北宋时期。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傅曹延禄姬供养",也许为了祝贺曹延禄新娶于阗国公主李氏;或者是于阗国公主李氏为庆祝其夫曹延禄被北宋王朝新授职位,这些都是反映了曹氏家族与于阗国的友好往来。</p> <p class="ql-block">主室﹣中心佛坛和背屏</p><p class="ql-block">十六国至隋代、供养人像身躯较小,五代宋初供养人像地位显赫,数量大增,好象列序家谱,把自己的姻亲眷属都画在窟内几乎都与真人相等,主要人物还超过真人大小的高度,这样与其说修建洞窟是虔诚奉佛应心,不如说是借神灵以树自己的业绩,为自己的家族树碑立传。</p> <p class="ql-block">洞窟西壁﹣五台山全图</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61窟,别称“文殊堂”,是五代时期(947-951年)开凿的。曹元忠是这座窟的主持人,专门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壁画以五台山为主题,反映了五代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信仰情况。</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壁画长13米,高3.6米,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壁画详细描绘了五台山及其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或170多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采用鸟瞰式透视法,将五台山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为后世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文化、宗教、建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展现了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西壁﹣五台山图之大福圣之寺</p><p class="ql-block">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耸峙,萦回千里的境界及五台山周围数百里的山川景色,如:朝拜中台文殊大殿的两条大道,途中山峦起伏,道路纵横,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以及道路途中百姓割草、饮蓄、推磨、舂米、开设客舍及店铺等现实生活情景,用写实的手法让人物在图中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山城,拜寺塔,到处都有人物的活动,把艺术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物绘于一壁,远观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是真实生活的情景,故这福图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样、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图,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p><p class="ql-block">(中图)西壁﹣五台山图之官人骑马登山</p><p class="ql-block">如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但在会昌灭佛时被毁。唐大中十年(857年)重建,现在的佛光寺,还保存有北魏的祖师塔,唐代大殿一所。1937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到五台山实地做考察,在佛光寺现存的大殿中发现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题记,殿内还有重建的壁画、塑像等。图中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包括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由于现存唐、五代的建筑实物极为稀少,这些建筑形象显的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 (下图)西壁一五台山图之大佛光之寺</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不同于其它经变画,它描绘的是当时五台山一带的社会生活场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也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推磨、舂米、拜佛者、送供者、牵驼者等,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民俗等方面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图中描绘僧人、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商人、樵夫、服刑者和衙吏等不同身份的世俗人物达一百人。这些人物穿着不同的服装,是研究中国服饰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甬道南壁一二十八宿及十二宫一元代</p><p class="ql-block">甬道经西夏重修,并在两壁绘制了炽盛光佛图,两壁的内容和画法大体相同,炽盛光佛坐于车上,车后插龙旗,周围有九曜星神簇拥,画面上部彩云中画出二十八宿神像并穿插画出黄道十二宫,这一内容在莫高窟是独特的,此画布局得当,画工精细。根据佛经,消灾避祸是供奉炽盛光佛的主要目的。同时炽盛光佛和诸星与文殊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佛经中明言该经是佛向文殊菩萨和各天众宣讲的,文殊菩萨也具有统御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的职能,那么这个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画炽盛光佛图,是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的。</p> <p class="ql-block">八、第96窟—建于初唐。</p><p class="ql-block"> 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它的位置正好处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造像,所以人们也习惯上称这座楼阁为“大佛殿”,又称“北大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外木制窟檐门板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已称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p><p class="ql-block">从造像样式上看,该像为弥勒倚坐佛像。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根据大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殷切愿望。</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该窟初建于唐延载二年(695),为四层重檐式建筑,塑像曾装金彩。公元9世纪之前改为五层,后历经宋代、西夏、清等时代重修。民国又将大殿改为九层,为硬山一面坡式建筑。1924年华尔纳来敦煌时佛殿上层已经塌毁,从树枝隙间拍得 佛头部照片一张。大佛面形丰圆,眉目舒朗,着波形肉髻,显示出典型的初唐样式。据此 以推知,历代重修只是重新敷彩而已。</p> <p class="ql-block">第96窟是正常票(8个窟)和应急票(4个窟)共同观看的洞窟,至此,购买正常票的游客参观完毕,一般就从九层楼这里拍照打卡就出去了。而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就继续往南走,没曾想却意外地蹭了应急票游客参观的另外三个窟。</p> <p class="ql-block">九、第148窟</p><p class="ql-block">位于窟区的南端,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据碑文记载,该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洞窟是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第148窟的参观重点是体量庞大的涅槃佛塑像和涅槃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第148窟主室</p><p class="ql-block">这处盛唐时期的拱顶涅槃窟,以横矩形平面呈现,拱券顶设计独特。洞窟中央佛坛上,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庄严肃穆,长达14.4米,周围环绕着七十二身举哀弟子、王子、菩萨及天人。壁画内容丰富,涅槃变就占据了西壁和南北两壁的大部分空间。前室内还有天王、力士、侍从、狮子等塑像,体现了寺院天王殿或金刚殿的功能。此外,南侧还保存有《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记录了唐大历十一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崖面前的两根石柱,是开凿时预留的,形成了前室的三开间檐廊,更添古朴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壁﹣涅槃经变﹣求分舍利</p><p class="ql-block">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整个画面构图布局和谐,气势磅礴,描绘生动,色彩辉煌,山水秀雅,建筑精严,令观之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其中有66条墨书榜题,为我们解读画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南壁上部﹣弥勒经变之倚坐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上图—东壁南侧—观无量寿经变之回廊细部</p><p class="ql-block">下图—甬道顶南披﹣报恩经变局部</p> <p class="ql-block">左图—北壁佛龛上-天请问经变之听法菩萨</p><p class="ql-block">右图—东壁门北-药师经变局部</p> <p class="ql-block">十、第138窟—开凿于晚唐(公元835-907年)</p><p class="ql-block"> 洞窟的前室中部是清代重修,加建了木构平顶,前室南端是晚唐时期绘制的六臂观音一铺。前室的北端是一个残窟,现存有覆斗顶形,窟顶是茶花井心,四披画有千佛。</p> <p class="ql-block">  洞窟前的木构建筑是清代时期修建的,洞窟中能看到五代、元、清等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该窟的洞窟形制覆斗顶形,在洞窟中心设有佛坛,坛上的佛背屏与窟顶相连。</p> <p class="ql-block">木制窟檐左右门板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中心佛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室中心设有佛坛,一组塑像都是清代重修,主尊趺坐佛是晚唐塑的,清代经过重修。送子娘娘等十二身、六臂观音一身、胁侍二身完全是清代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洞窟甬道是盝形顶,顶部中央绘制着千佛变,甬道南、北披各绘制着药师佛立像十四身,甬道南、北壁每一面都是元代绘制的四身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图—东壁南侧-贵族小儿与丫鬟</p><p class="ql-block">右图—东壁北侧-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东壁门上-安国寺尼智惠性等供养像</p> <p class="ql-block">十一、第130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该窟位于南区崖面南段底层,由敦煌人马思忠和僧人处谚于开元年间的721年创建,耗时30多年。</p><p class="ql-block"> 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的第二大佛像。因为这尊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因此早在唐代文献中已将其称为“南大像”。</p><p class="ql-block"> 南、北两壁画太原王氏母女及仆从供养像和晋昌郡太守乐庭瓌等供养像。甬道西北角墙角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窟的壁画有三层,由里及表分别是盛唐、晚唐、北宋时期的壁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为莫高窟第130窟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弥勒佛像</p><p class="ql-block"> 从洞窟形制看,第130窟属于大佛窟,覆斗形顶,洞窟呈上小下大的方锥形,其中仅塑一尊通顶大佛。整个洞窟高28.2米,底部宽17.26米,顶部宽11.95米,佛像高26米。大佛雄伟的身形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轻柔自然,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在塑造这尊大佛时,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像通高26米,仅佛头就高达7米,这显然超出了人体的正常比例。由于解决了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使观者在仰视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这一颇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匠师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弥勒佛像头部</p><p class="ql-block">塑像形体圆浑饱满,姿态庄静,气度雍容,充分显示了盛唐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窟顶-五龙团花纹藻井-宋</p><p class="ql-block">甬道顶存宋代画的团花图案残迹。</p> <p class="ql-block">甬道北壁-晋昌郡太守乐庭瓌等供养像-盛唐(现状图)(上)及-段文杰临摹复原图(下)</p><p class="ql-block">在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甬道南、北壁的表层壁画被人剥离后露出了底层的盛唐供养人画像。这两幅供养人画像被剥出后,由于遭受流沙掩埋、潮气严重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在已漫漶不清,地仗层也与崖面脱离。</p> <p class="ql-block">甬道南壁-都督夫人供养像-盛唐(现状)(上)及段文杰临摹复原图(下)</p><p class="ql-block">这幅供养人画像人物造型富有唐代气象,无论是主人还是奴婢,都具有“曲眉半颊”,“半肌腻体”的“杨贵妃型”的特点。不过,每个人的面容神采又各不相同:主人们雍容华贵,手捧香炉或鲜花,合掌致礼,流露出恭敬虔诚的心情;奴婢则有的捧琴,有的端水瓶,有的以纨扇触面,悠然自得,有的回头顾盼,窃窃私语,与主人的心情颇不相同。这幅画的线描流动如生,不仅线的形态颇有变化,对于线的主辅,线的疏密,线的虚实,都十分考究,塑造了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生机蓬勃的唐代美人。</p> <p class="ql-block">B类票可以参观四个洞窟,虽然不及敦煌莫高窟的冰山一角,但从大像窟到涅槃窟,从供养人画像到经变画都有包括,也是很有特点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景区的特色建筑—九层楼</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形九层木结构建筑,朱红色飞檐凌空,攒尖高耸,檐牙错落。下七层依着山壁,上两层呈上翘的星状顶盖,洞内平面为方形,窟身为方锥形,窟顶为漏斗形。</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大殿殿顶建筑</p><p class="ql-block">1928-1935年间,敦煌民众又对大佛进行了重修,除了将原有的五层改为九层外,还对大佛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并重新妆彩。2000年,敦煌研究院对大殿内室和外围进行了发掘,如窟内和洞窟北侧的遗址展示,初唐时的佛殿建筑在现今地面的1.5米以下,规模也较现在宏大。</p> <p class="ql-block">木构窟檐</p><p class="ql-block">在五代、宋初沙洲曹氏归义军时期,很多洞窟前曾依崖而建木构窟檐和殿堂,上层洞窟之间修有栈道,还在崖壁上大规模绘制露天壁画。如此既能防止风沙雨雪损坏石窟,同时又作为装饰美化了石窟外观。从现存石窟崖壁梁椽孔洞遗迹判断,至少约300个洞窟曾建有窟檐。</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427窟的木构窟檐。</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431窟的木构窟檐。此窟檐建于北魏,根据承椽枋上的题记,木作重修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尽管北宋时期进行了重修,但斗拱等结构仍保留了初建时的样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窟檐与栈道</p> <p class="ql-block">露天残存的壁画。遥想过去,当长长的洞窟外壁画满了精美的壁画会是怎样的一种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上图)莫高窟小牌坊,最早的时候牌匾上写着“古汉桥”,后来改为由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三个字。(此图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下图)“石室宝藏”牌坊,俗称大牌坊,位于宕泉河西岸(现称为大泉河)。这座飞檐翘角、红柱绿瓦的古代建筑,虽称不上高大巍峨,但形象也十分庄重大方。牌坊的匾额正面上有“石室宝藏”四个大字,背面则是“三危揽胜”的题字,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飞天塑像</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大大小小的门是由邵逸夫先生捐赠的‌。1985年,邵逸夫先生捐款千万港币,为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数百个洞窟安装铝合金窟门,并为莫高窟百余个洞窟安装用于防护壁画的玻璃屏风‌。</p> <p class="ql-block">石窟前已成林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护卫着千年洞窟。</p> <p class="ql-block">一号桥下的大泉河(宕泉河)</p><p class="ql-block"> 图为河床上水流过的痕迹。这个季节的河水已近干涸,只剩下涓涓细流还在流淌。</p> <p class="ql-block">离出口不远有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馆,陈列馆包含在莫高窟门票内,免费参观。游客可以在参观完莫高窟后,前往陈列馆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藏供养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千像塔出土。彩塑作半蹲半跪的胡跪姿态, 造型精美,简洁纯朴,塑工谨严,线条明快流畅,妆色淡雅,神性的庄严中,散发着人间气息。</p> <p class="ql-block">  左图—盘长百衲香囊,<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代(1271-1368年)1989年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63窟出土。</span>两个香囊形制相同,下部收紧,上宽下窄。主体部分是由三片不同的丝织物缝合而成,包括蓝色和土黄色的妆金纱、土黄色妆金罗、本色绢和黄色墨绘绢。香囊上下各缝缀有一组绳结。</p><p class="ql-block"> 右图—泥金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元代(1271-1368年)1989年敦煌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出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简镶嵌板</p><p class="ql-block">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p><p class="ql-block">汉代(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周炳南旧藏</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陈列馆中的八个复原窟分别是‌:‌</p><p class="ql-block">‌275窟‌:北凉时期。</p><p class="ql-block">‌249窟‌:西魏时期。</p><p class="ql-block">‌285窟‌:初唐时期。</p><p class="ql-block">‌419窟‌:盛唐时期。</p><p class="ql-block">‌220窟‌:中唐时期。</p><p class="ql-block">‌217窟‌:晚唐时期。</p><p class="ql-block">‌25窟‌:西夏时期,位于榆林窟。</p><p class="ql-block">‌3窟‌:元代时期。</p><p class="ql-block">这些洞窟展示了莫高窟从北凉到元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遗产。每个洞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了解莫高窟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提示:这些复原窟里可以拍照。</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北凉第275窟(公元401-439)</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扬掌交脚坐于狮子座上。</p> <p class="ql-block">南北壁上部阙形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阙楼象征弥勒菩萨高居的"兜率天宫"。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代造像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南北壁阙形龛下面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北壁西起为《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本生》、《虔阁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这些本生故事画表现的都是释迦牟尼前身的事迹,宣扬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牺牲的精神。南壁的佛传故事画表现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画中描绘释迦为太子时,曾出四门游观,见人间生老病死诸苦,乃立志出家寻找一条解脱人生的道路,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苦海进入幻想的佛国天堂。</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公元535--556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居中开圆券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南北壁自上而下为天宫伎乐、千佛、药叉的格局,千佛中绘说法图。</p><p class="ql-block">此窟最具特色的是窟顶壁画,顶西披画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脚立海中,手擎日月,双龙护卫,身后为须弥山,山上切利天宫,山两侧画雷公、辟电、乌获、雨师、朱雀、金翅鸟等。顶东披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飞天左右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力士以下胡人与乌获现百戏及龟蛇相交的玄武和天兽"开明"。窟顶南北披分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两相对称,这是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东王公画像惜已残毁,仅存四龙引车,文鳐飞跃等,龙车前后,有乌获、羽人和乘鸾凤持节的方士等,在龙车下是生动的狩猎场面,西王母乘凤车出行,前后有趁鸾凤持节的方士和飞天为引导和随从,车下白虎驰骋,车后旌旗飘扬,有开明尾随凤车,下面描绘了野牛黄羊等动物在山峦树林里出没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西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鸾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异。东披中央绘二力士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p><p class="ql-block">第285窟被称为“中国的万神殿”。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其中的内容以佛教为主体,又融合了道教、印度教、古希腊神话等,多元的文化在这一洞窟中同时呈现。</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隋代第419窟(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前人字披顶后接平顶窟。西壁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佛像丰满圆实,塑造手法概括洗炼,略带夸张,弟子阿难,聪明稚气,迦叶衰老消瘦而又通达爽朗。胁侍菩萨造型浑厚结实,形象丰满健康,五官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女性美,堪称隋代彩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此窟南北东三壁画飞天和天宫栏墙及千佛、供养人、药叉像,窟前部人字披东分上下四段,上三段画"须达李太子本生",下段画"萨唾太子本生"。西披分上下三段,上二段画"法华经变譬喻品",下段画"萨唾太子本生"(接东披续完),整个画面故事情节详尽,不论屋宇庭园、花卉树石、飞禽走兽,以及人物活动,都刻划得细致生动。后部平顶上画"弥勒上生经变",弥勒菩萨于兜率天宫中交脚坐说法,菩萨天王侍立左右,殿外重楼内诸天眷属奏乐供养,两侧分别画乘龙车的帝释天和乘凤车的帝释天妃,周围有飞天、人非人簇拥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天宫赴会,画面充满欢乐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初唐第220窟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它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北壁的"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东壁的两侧壁绘"维摩诘经变",南侧维摩诘手握塵尾,抚膝而坐帐内,目光炯炯,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是听法各国王子,面貌服饰各异。北侧文殊菩萨,举止庄重,神态自如,随同文殊前往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无逊色。</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盛唐第217窟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华丽服饰的精心描绘,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原来定为法华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类似李思训的所画青绿山水的意境。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已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 壁画以阿弥陀净土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筑群,殿前是歌舞娱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舞中的拓枝舞。</p><p class="ql-block">东壁通壁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盛唐第25窟(公元776--781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北壁画弥勒经变,下方画俄[ rang ]去[ qu ]王并诸大臣、王子竞相出家,两侧画女人五百岁行嫁和老者自诣墓室。其中彩绘的墓室,着花钿的女子,以及身穿左衽吐蕃装给来宾作礼的场景,这都是我们了解吐蕃时代敦煌社会风俗史的形象资料。南壁画阿弥陀净土变,场面宏大。东壁画卢舍那与八大菩萨曼荼罗,中央卢舍那佛头戴宝冠,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左侧画虚空藏、地藏、弥勒、文殊四菩萨,各持剑、宝珠、莲花等宝器,遗憾的是画面右侧已经残毁。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普贤经变,文殊手持如意,普贤以手作印,骑乘在狮象背上。二菩萨的侍众各有三人,持宝幢随菩萨徐徐前行。从整体上讲,第25窟壁面的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元代第3窟</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洞窟之一,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可以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救助人们的种种困厄和苦难,使得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民间拥有最广泛的信徒且长盛不衰。此窟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均画有观音,造型衣着各有不同。南、北两壁各绘一铺千手干眼观音经变。东壁窟门两侧分别画有散财观音和净瓶观音。第3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线造型的技巧。此窟的作者善于使用多种线条表现不同质感的物象,使画面既富于变化又具有统一和谐之美,是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绝响,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弥足珍贵的精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十一个洞窟,只占整个洞窟的很小一部分,但带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这是一座浓缩了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宝库,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p><p class="ql-block"> 公元366年,僧人乐僔在敦煌东南的鸣沙山凿壁开窟,参禅修佛,莫高窟的营造由此开启。乐僔之后,又有一位从东而来的法良禅师深受乐僔故事的触动,在乐僔开凿的石窟边上也造一窟。在两位高僧的带动下,鸣沙山上,伽蓝渐起。震惊世人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在这两座石窟的基础上,终至辉煌大观。</p><p class="ql-block"> 735个精妙绝伦的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余尊栩栩如生的彩塑,前后经历11个朝代……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人开窟造像,终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让后人得以窥见那辉煌灿烂的历史画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宝库。石窟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塑像高矮大小不等、参差错落。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大多为佛经上的故事。</span>从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到建筑、服饰、用具、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造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科技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在这里纤毫毕现。这也使敦煌不仅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文化始终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不断吸纳、接收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在敦煌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重镇生根开花,从而产生了融汇多元的敦煌文化。</p><p class="ql-block"> 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