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介林志》—人物追踪(1)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人物</b></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姓介,名推,字子推 (亦作之推),春秋晋国绵上人,相传晋献公元年(前676)农历七月十三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在朝中为官,其母携弟妹与他安居故里,家境殷实,生活富裕。介子推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为他请了当地最出名的伯子常老师,教他攻书认字、习文练武。母亲的严格管教,老师的精心培育,造就了他胸怀大志、刚正不阿、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和不为名利、忠孝清烈的优良品质。他博通经史,熟悉武艺,被老师称为 “超群之才”。晋献公十九年 (前658),父亲不幸英年早逝,他子袭父职 “晋国谏议大夫”入宫从政,后来成为公子重耳 (晋文公)的重要家臣与谋士。“骊姬之乱”,晋献公听信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又危及申生异母弟重耳。晋献公二十二年 (前655),他派兵前往重耳驻地蒲城欲将其杀害,危急中时年43岁的重耳逃亡到他外祖父所在的狄国。从此,介子推追随重耳,与其他随行贤士,奔走于列国之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重耳在狄国居住近12年,随行贤士跟随左右,鞍前马后,备受辛劳。晋惠公七年(前644),朝廷欲派人把重耳杀死在狄国,重耳闻讯急忙奔走卫国,遭卫文公不礼,遂奔齐国。齐桓公对重耳赏识有加,将其宗女嫁于重耳,给马20乘。介子推与重耳在齐国居住5年,离齐经曹至宋。在经过曹国时,曹共公对重耳极尽侮辱,不给饭吃,随从里凫须又盗资费食品而逃,在重耳极度饥饿病危的情况下,介子推强忍剧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肌肉为重耳煎汤疗病充饥,盼望他尽快康复,早日完成复兴晋国、拯救黎庶的历史使命。据传重耳知情后落泪叹息道:“我流亡国外拖累于你,将来怎样才能报答。”介子推答曰:“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我所希望的就是你能早日回国,平息内乱,重振国家,绝不敢奢望回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割股奉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祭祀</span></p> <p class="ql-block">  晋惠公十三年 (前638),介子推与重耳一行抵达宋国。宋襄公早闻重耳贤惠,乃以国礼相待。重耳离宋赴楚,在经过郑国途中,郑文公不礼。晋惠公十四年 (前637),重耳到达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礼节盛情款待。当年秋天重耳至秦,次年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结束了19年艰难的逃亡岁月。介子推深明大义,带头放弃高官厚禄,途中独自渡河默然离去,隐居故里,为母尽孝。重耳即位,所有与其流亡者,人人封官,个个晋爵,唯独介子推没有言禄,爵禄也没有给他。介母曾多次对儿子进行试探,劝他回朝请赏,介子推淡泊名利,心之诚,意之坚,毫不动摇。母亲看到儿子真心实意,说到做到,遂愉快地一同在绵上隐居生活。时有同情介子推遭遇者,写下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的文字,悬挂于宫门为介子推鸣不平。</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看到后便派人寻找,后来打听到介子推隐居绵上林中,亲赴拜访,求贤心切,纵火焚林,介子推与老母相抱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忆往思昔,念起君臣旧情,深感内疚,遂对介子推进行了隆重旌表,“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敕葬于此,修坟立庙,世代祭祀。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为纪念介子推改本县名为 “介休县”;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为褒奖介子推封其为 “洁惠侯”;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为弘扬介子精神,赐其庙额为 “昭德”;清德宗光绪六年 (1880),山西巡抚葆亨奏请朝廷嘉奖介子推,光绪皇帝赐颁 “绵田旌善”匾额;光绪二十八年 (1902),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赐封介子推,慈禧太后下诏赐其 “履洁”徽号。</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是中华 “忠孝清烈”的典范。《庄子·杂篇·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战国政治家屈原 《楚辞·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战国末政治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冬纪》: “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西汉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云孔子曰:“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位而不援其上,观四方也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从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之推之行也。”唐汉南节度使从事胡曾《咏史诗》:“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子祠壮表忠贤。”宋宰相张商英 《谒介子祠》:“万古不磨忠孝节,松柏后凋待岁寒。”宋神宗赵顼圣旨: “卒与其母隐死于深山而不顾,可谓忠廉自信之士矣。”金承事郎田曦 《重修洁惠侯庙记》: “介之推,晋之贤臣也。”元灵石儒学教授吴裕 《重修洁惠侯庙记》: “富贵功名,人所必争,自童幼以及衰老,费精神,极思虑,劳筋骨,苦心而不遑,宁盖棺而后定者,生平所期,靡有它事,在乎得行其道,身享富贵而已矣。亦有委质事人,功成名遂,退身远遁,超然纷华之外者,出于众人,何啻霄壤,观洁惠侯介之推者,则其人也。”</p> <p class="ql-block">  山长洪洞董敷言 《重修洁惠侯庙记》:“侯为忠孝自信之士,而有功于世教,亦昭昭乎万世之上。文公用尚其节,封以绵上田,且志过旌善,盖亦贤矣。洪惟皇元,累颁天诏,忠臣烈士,岁时致祭,侯实与焉。”明灵石岁贡生张腾芳 《增修介庙碑记》:“惟侯,出亡从君,入山携母,忠孝两全,高风千古。”保宁知府赵讷 《洁惠侯龛碑记》:“致身多难之秋,退身功成之后;既不居夫宠利,又何顾于声誉;栖迹山川之阿,托志霄汉之上;羞贪盗而不伍,远爵禄其如污。盖晋室诸臣莫高于先生者矣!”南宋理学家朱熹: “志士仁人,汨罗之忠,首阳之清,四皓之高,子陵之节,介子可谓兼得之矣。”他将投汨罗江自沉以殉国的屈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秦汉之际隐居商山的四皓和飘然若闲云野鹤的严子陵四者最美好的品德集于介子推一身,评价之高无出其右者。</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续对介子推故事的挖掘和介子推忠孝文化的弘扬中,有些专家对介子推故事提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介子推,否定介子忠孝文化。有人认为《左传》中没有 “割股奉君”,忠君孝母属后人虚构; 《史记》未载 “放火焚林”,烧死一说系无中生有;寒食起源于民间禁火,与介子推毫无关系。有人认为,介子推在国家用人之际选择隐居,实属不忠;负母隐居连累老母死亡,实属不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忠不孝代表。事实果真如此吗? 难道 《庄子》《楚辞》《异苑》《琴操》等诸多典籍的记载是假的吗? 千百年来为纪念介子推形成的寒食习俗是假的吗? 如果是假的,那么历代以来为什么遍布全国要为介子推建造庙宇呢? 为什么要祭祀、歌颂、学习、纪念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呢? 这是应该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得好: “真实是最美的元素,没有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介子推忠孝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在研究中会出现如此现象,或许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有的人并未考证,胡乱猜测臆想,肆意对历史人物进行曲解、歪解、恶解,显示自己在研究上的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人们的猎奇;二是不考虑历史时代背景,盲目用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违背历史客观规律去分析、去衡量、去评价古人,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介子推头上;三是缺乏驾驭历史资料的能力,清浊难分,真假不辨,将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视为神话传说,将真实记载历史的纪实作品与虚拟夸张创作的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四是不能客观应用古籍,科学去伪存真,要不全听全信,要不不听不信,岂不知任何人在创作作品时都有他的局限性,对材料的取舍应用都与作者的观点认识有很大关联。</p> <p class="ql-block">  比如战国时期创作的与介子推有关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 《左传》《国语》《庄子》《楚辞》《吕氏春秋》《韩非子》《七谏》《韩诗外传》等,没有流传下来的想必更是数不胜数。但从 《史记》的创作情况看,综合运用了国家档案、先秦典籍、游历访问、奇闻逸事、民歌谣谚等叙事材料,介子推的故事沿用了 《左传》的基本框架而略有不同。如 《左传》曰晋文公随行五人为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而 《史记》先说五人为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没有介子推,后又说 “五蛇为辅,一蛇独怨”,一蛇独怨即介子推。两部作品,五贤士出现三种说法,一部 《史记》出现两种说法。司马迁后介子推数百年生,这说明他在撰写 《史记》时,有大量的先秦资料供其使用,由于资料来源不同,所以才会出现如上情况。同时也给我们研究介子推提出警示,就是要对史料进行科学分析,不能只相信 《左传》 《史记》,也要相信 《庄子》 《楚辞》等资料,毕竟已过去2600多年了,记载介子推的资料遗失得太多太多了。因此,不论 “割股奉君”也好,“纵火焚林”也罢,不能因为 《左传》《史记》没有记载就说子虚乌有。</p> <p class="ql-block">  另外,《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介子推是 “自隐渡河”,是说介子推并未与重耳等一同进入晋国都城,而是独自渡过黄河隐居故里。介子推隐居在先,晋文公封爵在后 (灵石介林明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 《洁惠侯龛碑记》:“其从亡在外,则已嚣然有山林之思。……即使当时禄及,犹将隐焉。”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重修介庙碑记》: “身隐于秦纳之日初,非赏从亡而后去。”),说明介子推隐居并不是因为晋文公忘了对他的封赏,而是自愿带头放弃高官厚禄,一是让晋文公尽快摆脱论功行赏的困扰,迅速投入恢复国家正常秩序的工作中去;二是让晋文公能放心处理国事,自己也能放心孝敬母亲享受天伦之乐,避免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以免国家个人双双遭受损失。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此外,根据绵上地理地形结合介林碑记记载与遗址遗迹遗物分析,晋文公寻找介子推与放火焚林,介子推是根本不知道的,待他发现大火后想逃已经来不及了,要不然他为什么会与母亲躲到巨石之上避火呢,晋文公纵火到底是求贤心切,还是因功高震主借机剪灭元勋,这恐怕除晋文公外是无人知晓的,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介子推可能直到2600余年后的今天,也无法知道是谁放火将他母子烧死的。</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介子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光明磊落,勇于承担;当国家不用的时候,不落迂腐消极,隐居山林,完善自我,不失为一种成全君臣大义之良策。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介子文化深深扎根于民间,介子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挖掘、研究、继承、发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