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洗教授二三事 ——毕克鲁

林一平

<p class="ql-block">朱洗(1900——1962),男,汉族,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店前村人。朱洗先生是我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开门见山,介绍人物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朱洗在家乡店前琳山创办的琳山农校)</p> <p class="ql-block">(朱洗在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打工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洗 原名朱玉文,20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生活极其艰苦,当时有人曾就“玉文”两字与他开玩笑,他开玩笑说,我哪有什么“玉”,我是“一文不名”、“一贫如洗”啊!从此他改名朱“洗”。(<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趣的改名的过程,拉近了与读者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朱洗在法国与学者们一起照片)</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朱洗)</p> <p class="ql-block">朱洗在法国就读于法国蒙彼里埃大学。这所大学是自由开放式的,不少学生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也不大认真,朱洗却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教室,下课后一小时他还会留在教室整理笔记。他这种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很快得到了著名生物学家巴德荣教授的赏识。巴德荣教授说:“这个中国学生真好!”于是就让年仅21岁的朱洗当自己的助手。(<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机会是为勤奋努力的人准备的。</span>)</p> <p class="ql-block">朱洗喜欢国画,尤喜在实验之隙作画。有次我见他在画鲤鱼跳龙门,问他:“伯伯,你工作忙得饭也不好好吃,怎么有时间画画呢?朱洗先生笑着说:“你不懂,我画画是在思考科研难题呢!你知道鲤鱼为什么跳龙门吗?这是为了繁殖的需要,雄鲤鱼的精子必须在激流中才能使雌鲤鱼的卵受精,我现在搞家鱼的人工繁殖,要解决人工无法取得鱼受精卵的难题,所以我请吴金堤教授用水泵搞了个人造‘龙门’,让家鱼在激流中跳跃追逐。” 当年朱洗接触家鱼人工繁殖时到诸暨现场,当地领导去车站没接到他,在鱼塘边突然发现一个农民模样的老头,头戴着斗笠,赤脚在水塘边,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洗,才知道他不但到了现场而且早就亲手干起来了。不久,他用“人造江河”(流水、冲水)来诱导亲鱼(种鱼)产卵,并尝试用提自孕妇尿液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于1958年9月获得了成功。家鱼人工繁殖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亲历亲为是所有杰出科学家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朱洗先生与同乡冯德培(神经生理学家)同住一幢楼,冯德培住二楼,他住三楼。朱洗十分珍惜时间,一刻也不放松,他有个习惯,利用饭前,漫步楼梯思考,因此多次回家敲了二楼的门,当冯德培先生家人开门,他才哈哈大笑:“又跑错了家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珍惜时间,因为每一秒钟都有可能成为成功的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朱德委员长参观科学院为朱洗实验室题词)</p> <p class="ql-block">周六晚上朱洗先生总要邀请家父(毕修勺)、巴金等好友到家喝咖啡。1956年夏一次喝咖啡时,我父亲无意谈到:“现在外面除‘四害’,打麻雀,我记得小时候放牛时,经常看到麻雀在吃虫。”朱洗伯伯说:“对,麻雀是吃虫的,如果是打死小麻雀,它一年能消灭多少害虫啊!麻雀对农作物不但无害,而且是有贡献、有益的。”家父还从1878年出版的《自然界的奥妙》一本书中找到当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因提倡除麻雀以致全国树叶都遭虫嘶咬的历史教训文字。朱冼带着保护麻雀的提案,在这年10月大连召开的动物学会议上说, 1744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也称腓特烈大帝),下令悬赏除灭麻雀,结果麻雀没有了,而果树的害虫因没了天敌,越繁殖越多,把果树叶子都吃光了。大帝不得不急忙收回成命,并且被迫去外国运来麻雀,加以保护和繁殖。朱在继续引用美国纽约以及附近城市、澳大利亚为扑灭害虫从国外引进麻雀的成果后说:我们如果公平地衡量利弊得失,应该承认麻雀在某些季节确实有害,更多的时间是有益的。他郑重地提出:是否应该消灭麻雀尚应考虑。最后,据理力争并上报党中央毛主席,后来中央把麻雀从“四害”中除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坚持科学,坚持真理。)</span></p> <p class="ql-block">《没有外祖父的赖哈蛤蟆》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22日,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这一有趣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照常能够繁育后代。1961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把这项科研成果拍成了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我小时候不懂事,曾问过朱洗伯伯:“你为什么不搞养殖,要去搞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呢?”朱洗先生笑着说:“基础理论几十年,是看不出它的成效的,几百年几千年后你怎么知道单性传种不能应用于繁殖大熊猫等有经济意义的事呢?”果然,还不到40年,他和巴德荣研究的单性繁殖已发展到今天的 “克隆”技术了。(<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没有基础科学的研究,就没有明天的科学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朱洗晚年不幸患了肺癌,他除了抓紧时间安排好助手们的科研计划外,还将毕生研究的成果和科学思想写了一些通俗性的理论文章,如在1962年第6期《红旗》杂志发表的《从臭椿—蓖麻—蓖麻蚕—赤眼蜂的连串发展到综合利用〉一文,后来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被人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循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早期倡导者。(<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朱洗语)</span>)</p><p class="ql-block">选自《缅怀朱洗》(文章入选时有删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总评:本文通过回忆自己与著名实验生物学家朱洗生前交往的二三事,讲述了其勤奋求学的经历,回忆了其亲历亲为的严谨科研态度,争分夺秒、坚持真理、甘于寂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品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科学家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内朱洗雕像)</p> <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选自《缅怀朱洗》(未出版)一书,作者为朱洗先生同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员、著名翻译家毕修勺之子毕克鲁回忆文章。入编时有删改。为让更多青少年知道中国科学家故事,文章将入编本人近期出版书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