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九团有多所学校,规模较大且地理位置远离团部的连队,都有自己的学校。按照连队序号数一数,开办学校的连队有一连、二连、七连等三个渔业连。乌拉特分团部建有一所学校,五连和九连等连队的子弟在这所学校上学。学龄儿童较少的连队,均安排一、两名知青担任教师,按部就班地给学龄儿童授课。可以自信地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兵团期间,我团没有小学教育的空白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span>团规模最大的学校建在团部所在地坝头,叫做十九团中心学校。团部及六连、八连、十连、十一连的适龄少年儿童,都可在中心学校上学,该校同时招收周边农区和牧区的子弟入学。</p><p class="ql-block"> 当年,十九团中心学校不仅有小学,还有中学。年级设置较为特殊,由低向高,分别是半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顺序上推,直至九年级,当年的统编教材也是这样分级的。尽管如此,我们的潜意识依然认为,一至六年级是小学,七至九年级是初中,半年级应该是现在所说的学前班。</p><p class="ql-block"> 中心学校规模较大,截至1973年,全校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其他年级则各有一个班。全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数教学班人数在30以上。有一个班,学生数高达63人,我当过这个班的班主任。当然,也有个别年级,人数很少,仅有十几名学生,但我们照样开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次整理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都是在十九团中心学校拍照的。拍照时间在1971至1973年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中心学校已是建制完整的九年制学校,教师队伍也齐装满员。这是当年中心学校全体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编辑这集美篇时,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介绍了自己的教学体验。为准确地转述,我把相关的微信原样复制到这里。</p><p class="ql-block">刘凯军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在领导全团的教育工作时,工作面貌比较活跃。记得他曾带领我们去地方阿力奔公社学校听课取经,同资深有经验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平时也注意在校开展各年级学科间的教学观摩学习,在一起交流教学体会。还曾积极配合师政治部,组织老师去包头一中、十中等进修学习,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大概是后任干事,还组织过老师去过磴口学校学习。《教育篇》,建议提功不可没的老领导崔干事。也补充些教学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马焕荣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交流是很多的。除了外出培训外,还给地方学校教师培训示范。学校的普通话教学在当地小有名气,我记得我曾和哪位老师到前旗的学校去示范普通话。咱们学校的学生普通话受益终生,至今他们还念念不忘。崔干事思想开放,组织了很多活动。同意增加此内容。”</p><p class="ql-block">杜新华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我也赞成,学校办的好,离不开老领导崔干事的辛勤付出,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们这些老师也是全心全意付出和努力,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訾缨、任允圭、陈京生等多位老师,也都在积极表态支持。</p><p class="ql-block"> 看到各位战友对崔干事的真情表露,忍不住,我也在这里加上几件崔干事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1.“要干事,就得抓人才。”</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有句名言,“要干事,就得抓人才。”这句话听过很多遍,在兵团听到过,在他退役后就职的石景山老干部局也听到过。可见,他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对人才的渴求之情始终如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顶住压力,不管出身,不管资历,发现人才就大力扶持,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他</span>主管宣传队、报道组和全团各学校的工作,在这三个单位的选人过程中,他都做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因此,这三支队伍,都是人才济济,这三支队伍,也都有傲人的建树。不夸张地说,崔干事的这一举措,使得很多知青的人生轨迹从此被改写。</p><p class="ql-block"> 2.创新高,永不停步。</p><p class="ql-block"> 学校工作不是一开始就由崔干事主管。当初,兵团组建时,十连接收了的坝头的老学校。1970年9月,在这所老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十九团中心学校,崔干事由此开始主抓学校工作。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崔干事就熟悉了教育工作的内容。那个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流行的教学理念是开门办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崔干事有着严谨的政治原则和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眼光,于是,就有了督促老师下连队学习和自编教材的一段经历(见《十九团老照片》美篇第二集)。自此之后,他又积极主张走出去与友校互相交流。这是崔干事特别看好的办学方法。这样的事例,各位老师已有详述,需要补充的是除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之外,他还主张,加强与地方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阿力奔学校联合举办运动会。记得</span>那天,我们全校师生出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行十几里,奔赴赛场,学</span>生们队服齐整,红旗招展,一路高歌,那阵势好不壮观。我们参加了运动会的所有比赛项目,并拿回来几乎全部项目的优胜奖。师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因此得到一次质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3.<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管是在兵团,还是转业到北京石景山,崔干事永远朝气蓬勃、热情似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展开说了,不然,一时半会儿还真就停不下来。还是请大家欣赏学校的老照片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合影是二•1班和二•2班。马焕荣老师和杨老师分别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马焕荣老师是北京知青,杨老师是兵团成立之前就在渔场小学任教的老教师。</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这是什么组合了,看她们腰系武装带的英姿,大概是在排练“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舞蹈节目吧。</p><p class="ql-block"> 经过群里求助,回忆起了每位同学的名字。其实,这些名字都特别熟悉。</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杨桂茹、刘小花、丁秀英、杨素珍。</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贾蒙花、刘俊娥、闫丛宪。</p> <p class="ql-block"> 左边是王林祥,乌梁素海的渔二代,2019年回访乌梁素海时,他是学校的副校长;右边是齐奋明,聪明帅气的蒙古族少年。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在牧区的庙壕,时</span>常骑着骆驼来上学。</p> <p class="ql-block">上自习课的高年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认真听讲的小班学生。</p> <p class="ql-block">学雷锋,从小事做起。</p> <p class="ql-block"> 她叫丁秀兰,正在演唱京剧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是京剧《红灯记》的经典唱段。当年,还有侯秀荣等几位女生演唱得也特别好,她们是中心学校的一群小铁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歌颂乌梁素海的舞蹈节目,是崔干事指定的舞蹈内容,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焕荣老师编舞并组织排练的。那条会动的大鲤鱼和硕大的蒲棒道具,也是老师们自己制作的。这个舞蹈曾</span>经在十九团大会上演出过,还参加过全团文艺汇演,并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丰富多彩,充满时代气息的文艺节目。</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是本校学生的演出场景,地点在团部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侯秀英和杨桂茹在团部大礼堂演出文艺节目。她俩能歌善舞,既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是学校的文艺骨干。</p> <p class="ql-block"> 中心学校的学生夹道欢迎某市慰问团。看到这画面,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童声:“欢迎、欢迎,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兵团期间,各地慰问团曾经陆续来到我团,用各种方式向远赴北疆的兵团战士表示慰问。中心学校的杜新华老师是北京军区装备部的一批知青,该部队也曾派员向这批知青表示慰问。杜老师对这次慰问活动记忆犹新。她给我讲过这样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73年的一天早上6点多钟,学校老师正在出早操,有一名穿着军大衣的人,朝着老师的队列频频招手,没有想到,那人竟是杜老师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喜出望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像是在梦中。</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的父亲代表工程兵部到内蒙兵团慰问工程兵的子弟。他看到我们学校简陋的教室和书桌,当即承诺,支援给我们60套桌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制作这批桌椅,杜老师的父亲专门到北京学校考察,并亲自选材、亲自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学校那批光面压花板的课桌椅,那可是北京时髦的样式,是兵工厂专门为我们精心制作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 1996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一批老师回访乌梁素海,当时,坝头学校仍在使用工程兵部赠送的那批桌椅。</p> <p class="ql-block"> 课间操。当时,学校没有扩音设备,无法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每次做操,都是男老师大声喊操。</p> <p class="ql-block"> 保定知青张晓明老师,在体育课上示范起跑动做。正在上课的就是全校人数最多的那个班。</p> <p class="ql-block"> 呼市知青张京生老师讲授旗语。旗语是我们这一代知青的基本功,现在恐怕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忘光了。但我自信,练上几天,依然能熟练如初。</p> <p class="ql-block"> 张京生老师的双杠前后大摆,一看就是练家子。</p> <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陈京生老师的双杠上杠动作,挂臂前摆上,俗称短振。</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六一儿童节,十九团中心学校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体育运动会。这是运动员入场式。</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文字摘自李文胜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李文胜是杨老师的二儿子,曾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现已退居二线,任该学院正处级专职组织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忆录《难忘的小学时光》,我从中摘取了两个体育内容的段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一:运动会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也十分隆重,300米跑道的土操场四周红旗招展,</span>简陋的主席台布置一新,旗手队、表演队、裁判员队和服务保障员人员齐整、分工明确。田径和球类比赛项目也比较齐全。我非常重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早早的就把运动会时要穿的蓝裤子、白衬衣、白球鞋、红领巾洗干净准备好,特别是白球鞋都要用白粉擦的白白的。穿上这一身感觉到人特别精神,心情也非常好。”</p><p class="ql-block">之二:我崇拜的体育老师</p><p class="ql-block"> “体育老师叫甄树印,是北京知青。他的身高一米八多,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篮球、足球技术都很好,特别是他从小就练武术,功底好,学生们都佩服他,也是我崇拜的老师之一。……我上初中后开始喜欢体育运动了,单杠、双杠这样比较危险的运动我都喜欢,到了高中不但加入了体育队,更是爱上了武术,并且这些爱好保持至今。我想,所有这些都和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运动会第一项,全体师生盛装出场,做一遍第五套广播体操。然后进行多个项目的比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自创的男女生混合障碍接力赛。</p> <p class="ql-block">刚刚钻过障碍物的郭海娥同学。</p> <p class="ql-block"> 障碍接力赛中奋力奔跑的孟金芳同学。</p> <p class="ql-block"> 障碍接力赛中奋力奔跑的马孟乐同学。他身后刚刚钻过障碍物的女同学是杨桂茹。</p> <p class="ql-block"> 这位小运动员咋回事?跑反了吗?仔细看,没跑反,是在另一个障碍处,从背后拍照的。嗨,差点冤枉了人家。</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沙坑跳远比赛。</p> <p class="ql-block">中心学校传统的300米跑比赛。</p> <p class="ql-block"> 王来祥同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志刚和他的伙伴们在比赛中。</span></p><p class="ql-block"> 操场跑道是300米,因此,就把跑步项目定在这个长度。当然,300米跑道照样能跑出4*100米接力。记得在一次运动会上,我和三位男老师一起,临时凑成一组,与高年级学生赛了一场4*100米接力。我敢说,那场比赛肯定是那届运动会的高潮。谁赢了,想不起来了。其实,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颁奖仪式后的合影。风太大了,会标都被吹坏了。会标写的是“庆祝六一首届运动会”。我是把入场式的照片放大后才看清的。</p><p class="ql-block"> 从李文胜的回忆录中得知,从此之后,中心学校每年都举办一场运动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小树一起成长”</p> <p class="ql-block"> 夏季里在海边戏水的“小嘎子”们。</p> <p class="ql-block"> 冬季里在“浆河”边耍酷的小勇士们。</p><p class="ql-block"> 浆河是隆冬季节,冰面被挤压而隆起的冰坝。浆河隆起多发生在夜间,每次浆河隆起时,都伴有巨大的轰鸣声。隆冬季节的深夜里,这声音如天上的滚雷,由远而近,或者反之,由近而远,隆隆滚过夜空。发生浆河时,往往是连续拱起多条冰坝,因此,滚雷声也是此起彼伏,延绵不断。</p><p class="ql-block"> 我初次听到这声音是在十连一班,睡在同一大炕上的当地战友告诉我,这是海上起浆了。果然,早晨出海时发现,昨天还是平滑如镜的冰面竟在一夜间,隆起了一条条冰坝,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被挤压而竖立起来的冰板有的可高过人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正值少年的同学们,像一群所向披靡的勇士,驾驭着拖床,跃跃欲试,他们试图挑战的就是这条乌梁素海的浆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