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特意去颐和园看金光穿洞,我们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入,因为时间早就先去谐趣园,冬日枯荷的池塘深深地吸引我们,冰层下慢游的鱼儿,不同光照下的,不同姿态的构建出不同意境的枯荷,自然雕刻的叶状冰面……,让我们感到新奇开心。</p><p class="ql-block"> 观光完谐趣园就来到昆明湖畔,水天一色,辽阔舒展,波光潋滟,湛蓝的湖水一下就冲洗掉世间红尘,有一种瞬间入仙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二十分到十七孔桥,原计划去西堤逛逛,下午四点再回来看金光穿洞,没想到南湖岛围栏处已有很多人为观景站位了,我们改变计划加入站位人群中,好景没有辜负我们,不到四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光穿过桥孔,形成金色的光影,仿佛桥洞内有明灯点亮,十七个桥孔金光灿灿,非常壮观和美丽。这</span>是我第一次来颐和园专看金光穿洞,感谢好天气,也感谢友人的相邀。</p><p class="ql-block"> 看完金光穿洞我们就上桥看日落,太阳缓缓隐如西山,天边由金黄渐变为玫瑰红,不一会天空幽蓝,一颗亮晶晶的星星出现了,绚丽的晚霞渐变成柔美如纱一样轻薄飘逸淡然,身心流连浸润在夕阳的美丽里,夕阳醉不了,我们的心真的沉醉了,天色完全黑了,我们才不舍离开。</p> <p class="ql-block">叶状浮雕冰面</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又称长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桥要建十七孔?</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的数字“17”与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9”被视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的最大数,常与帝王相关。因此,十七孔桥的17个桥洞中,中间的桥洞最大,往两侧依次变小且对称,这种设计体现了“9”的数字意义。</p> <p class="ql-block">金光穿洞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金光穿洞”现象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一、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冬至日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方位角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变化,傍晚时分太阳方位角适宜,使得阳光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p><p class="ql-block"> 二、太阳光散射:傍晚时分,由于大气层较厚,太阳光中的短波长光(如青、蓝、紫光)被散射,而长波长光(红、橙、黄光)则能够到达地面,混合后形成金色的光线,从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三、桥体建造艺术:十七孔桥的设计和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桥的拱圈对称分布,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产生韵律感。桥体为实,桥洞为虚,金色光芒穿过桥洞,照射在内壁上,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光穿洞”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冬至节气前后的下午四点左右,这一景象每天大约持续20分钟。这一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奇观,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天文地理知识的应用,构成颐和园内的一大亮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