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后昆继志,振家更播一园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一读《兰溪畲族民间文化拾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张岳荣</span></p><p class="ql-block"> 畬族,又称“山哈”,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根据历史记载,畬族的主要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的“蛮僚”群体。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在南宋末年开始被明确地称为“畲民”</p><p class="ql-block"> 畬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只是语音不同罢了。尽管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用汉文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当地汉语方言,特别是客家方言。在广东的部分地区,一些畬族人使用的语言接近瑶族的“布努”语。1956年,中国政府正式确认畬族为单一民族,并给予其现用的族称。</p><p class="ql-block"> 畬族的文化深受其生活环境——山区或偏远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影响。他们擅长农耕,尤其是水稻种植,同时保留了狩猎和采集的传统。音乐和诗歌在畬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畬歌是他们的独特艺术形式,常用于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往往会出现夫妻对唱的感情传递,其家庭恩爱和谐。潮州凤凰山被视为畬族的发源地和精神家园,对整个民族具有深远的意义。水亭畲族乡的畲族就是潮州凤凰山发源地,雷土根老师亲自参加过凤凰山祭祖活动,并为活动写过祭歌。</p><p class="ql-block"> 畬族的节日和仪式通常包含祭祀祖先和自然元素的成分,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历史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服饰方面,畬族妇女的传统服装色彩鲜艳,常常带有特有的图腾刺绣,反映了他们的审美和文化标识,现代人逐渐汉畬共融,尤其年轻一代。</p><p class="ql-block"> 《兰溪畲族民间文化拾零》一书雷土根老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省分会首批会员。浙江省畲族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会首批会员,金华地区第一届文联会员。兰溪市第一届文联会员和委员。现任兰溪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秘书长。他写的《兰溪畲族民间文化拾零》很有学术价值,犹如一部生动的画卷,展示了畲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深厚内涵。在雷老师的笔触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其独特精神世界的交织,同时也在比较中揭示出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共融的微妙之处。</p><p class="ql-block"> 《歌海人生》篇章,民歌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们不仅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道德教育和农村和谐的载体。这与汉族中的诸多谚语和诗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守孝歌》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丧葬礼仪和亲人离世后家人悲痛的情感表达。歌曲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展现了家人和亲戚们团结在一起,共同遵守孝道,守护逝者的精神世界。歌词中提到的各个月份的守孝活动,反映了农耕文化和岁时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生死、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读完这首歌,我们可能会被其中深深的情感触动,思考生命的意义、家庭的价值以及传统习俗在维系亲情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亲人的时光,弘扬孝道精神,同时也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学会在悲伤中找到生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大年夜摇毛竹》这一习俗,则显示出畲族人民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机智和乐观,这一点同样可以在汉族的一些节日仪式中找到类似的表现手法,如舞龙舞狮等,都寓意着驱邪避祸、祈福迎祥。《纺织娘和种棉郎》这个故事讲述了直郎和直芳这对兄妹在灾难后如何遵循天意结为夫妇,并在三公主的帮助下,发明了纺纱和织布技术,从而延续人类文明的故事。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生活的坚韧不拔精神。直芳观察自然、模仿蜘蛛结网的行为体现了古人从自然界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个故事不仅是关于生存和繁衍的,还是关于技术和文化传承的象征,教育我们在困难面前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同时也传递了感恩和敬仰先祖的传统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政策的结晶》和《铜山源水泽畲乡》中,我们看到了在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保护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这与汉族地区的政策导向形成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包容多元的多民族大一统的形象。《晒场上的歌声》和《夜风轻轻地吹》描绘的年轻人形象,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青年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汉族及其他各民族中也同样普遍存在。</p><p class="ql-block"> 《粤风畲韵》诗词歌谣集记录了民族文化变迁,这正如汉族的《诗经》《楚辞》一样,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民众心境。这些传统民歌的存在,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各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轨迹,同时也折射出中华大地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白鹤桥村与西方坞畲族村相邻,畲族文化保存得如此完好,可我们村却一切荡然无存。我们村应该说是汉族中大姓张氏的后代。张姓,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国第三大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3%,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我们的始祖一一张挥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头职官称谓为氏。我们的祖先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北而得名。故我们张氏堂号称为“清河君”。据我的父亲相传,白鹤桥自南宋以后就有祖先定居。我们村曾经有过先衰弱后兴盛的历史,最兴旺的时期是明朝中期,据说那时候有过一千多人的鼎盛期,后来由于战争和瘟疫的缘故造成人口跌落。我小时候居住的那所房子就是明代的建筑,传说在这座楼里居住过18户人家,后来由于矛盾纠纷才被我的曾祖父张茂达一户并入,到了我爷爷才独楼独户居住。按理说,我们村子属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层面。可是,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被打破,被认为代着“封建族权”的家谱被付之一炬。家谱的遗失无疑是家族历史的一大损失。它不仅是一份记录着祖辈足迹的文献,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我们的根和文化传承。当家谱不幸遭受火难,那些记载着先人功绩、世代故事和家族传统的重要信息也随之烟消云散,连自己的祖宗也不知道,这种遗憾难以言表。我们白鹤桥村姓张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化遗产,张氏大厅,宗谱,唐老爹殿和古樟毁于一旦。古迹的破坏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文化损失。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和智慧。我们村的古殿古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无论是艺术上的、历史上的还是教育上的,都是我们村里所有人共同损失的一大笔财产。在我的脑子里仅留7个字,那就是“清风宜人”和“张茂达”7个字。其中张茂达还是父亲告诉我的,是我的曾祖父。曾祖父以上的曾曾祖父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宗谱全被毁灭了,自己的祖宗都不知道,真是个不孝子孙。“清风宜人”是张氏大厅堂上一块牌子上的题字,那时我还很小,在大厅上一年级读书时记得的,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后来我渐渐懂得“清风宜人”的意思。"清风宜人"是一个表达天气或环境感觉的词语,用来描述微风清爽,让人感到舒畅和愉快。这通常是指在温度适中、空气新鲜的时候,一阵阵轻风吹拂,给人带来身心上的舒适体验。这样的天气条件适合户外活动,让人感觉宁静和宜人。此外,"清风宜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香气淡雅,令人愉悦的氛围,传递了一种平静、和谐且宜人的自然之美。这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像清风一样淡雅,给人愉悦的氛围。这是“清风宜人”付于人格的真正含义。古殿和古樟全部被毁于文革时期。回首往昔,缅怀先祖之伟业;展望今朝,感恩祖德之庇佑。但白鹤桥村张氏不孝后代,只知道生息繁衍,却不知道传承文脉。唉,白鹤桥张氏子孙后代数典忘祖,断绝文脉,可惜,可惜!愿我们白鹤桥张氏后代振作精神,向畬族人学习,珍惜当下,不负韶华,续写家族新篇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后昆继续,振家更播一园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先祖遗徽,报国曾凭三尺剑。</span></p><p class="ql-block"> 雷土根老师写的《兰溪畲族民间文化拾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和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的互动和变迁。通过对汉族和畲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并且以其丰富的表达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景观。这是一本启示我们珍视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理解和尊重的重要著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哺是个好日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祖传来好节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祖传下好节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哈拜天又拜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哺三月是初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初二是个好日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是初一下初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初三山哈吃乌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哺初二好天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哈大家来行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个今大利讲团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各族都是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畬族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畲族人的民歌能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为了表现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意志和愿望。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在现代社会,畬族在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和发展。雷土根老师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