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樱桃沟是我这几年心心念念一直想去的地方,因为疫情和腿疾这个计划后移了五年。昨天一个心血来潮,坐着西郊线小火车,扑一片秋色,撞一缕冬阳。我终于来了,那天风好大,吹乱了头发,吹落了树叶,湖面上风儿拥抱着芦苇也在不停的左摇右摆。</p><p class="ql-block"> 樱桃沟里不是只有樱桃,这里还有独一无二的树种,那自然是高大挺拔的水杉。秋季的水杉褪去满身翠绿,换得一席黄袍,却是另一番风景。这个山谷我来过五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说不清为什么,我对樱桃沟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它的名字“🍒樱桃”,因名而译那里应该是个很美的地方,所以受到我的青睐,也许是因为它的历史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所以我几探樱桃沟,想深度了解那些历史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的确,在哪个溪水潺潺的峡谷里确实流传着很多历史故事,事实上是先有退谷之称,后才有樱桃沟美名。</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曾为“三朝臣子”的孙承泽隐居退谷的故事。孙承泽39岁考中进士,63岁移居退谷。在哪里著书立说,退谷水源充足、植物貌盛,因背靠高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处理想的世外桃源。退谷光照非常好,冬天走在山谷里都身感暖洋洋的。孙承泽还在山谷里建筑了退翁亭、“水流云在之居”,开始了隐逸的生活,从此这里也变成了文人墨客雅集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皇帝因为喜爱西山的景色,还在卧佛寺设了行宫,以便到西山樱桃沟赏花观景。</span> </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康熙年间,进士汤右曾到樱桃沟游览,写下了“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于乾隆元年也曾到此一游,并留下了“寺中卧佛何时起,山里樱桃此日红”的佳句。</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则奇人的传说,就是曹雪芹在西山著书红楼梦的故事,传说曹雪芹居正白旗时,常在这条山谷里倘佯,因受两块石头的启发,故创作了千古留名的《红楼梦》。话说也是奇了,古人真是想象力丰富,因两块石头就能写出一部名著。据说卧佛寺天王殿东侧的九英梅,就是怡红院里枯死的海棠又重生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我不惜腿力,走进谷底的水源头,收集了美景,也收集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因孙承泽去逝后,退谷无人修缮再次败落。</p><p class="ql-block"> 清朝灭亡后,樱桃沟不再是皇家禁地,大量达官显贵在这里营建私人别墅,立界碑、修围墙,私人开发如火如荼。 到了民国时期,又有曾任北洋政府奉天警务局总办、湖南省代理省长、河南省财政厅厅长的周肇祥买下了樱桃沟这块风水宝地,此人也自称为退翁。因此人通文史,又精于文物鉴赏,晚年间也曾潜心金石书画,他用这样的方式与前辈孙承泽“神会”。并用心在樱桃沟建筑了“鹿岩精舍”别墅,又名“周家花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共和国成立后,樱桃沟规划为市园林局管理,上世纪70年代又在山谷里种植了水杉林,至今依然是栈道蜿蜒,溪水依旧。 回想,从孙承泽到周肇祥,昔日的樱桃沟竟然是达官显贵出入的地方,想想那时的西山别墅群和那时的樱桃沟,眼前的樱桃沟画面不免有几分苍凉。但是绿荫掩映下的樱桃沟依然不失从古至今的那份幽静,每次来到这里,劳顿烦躁就一扫而光,留下的只有满心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水叮咚,栈道弯弯,晚秋的水杉色彩斑斓。来这里游览的人们,最先看到的是沿着退谷蜿蜒而上的栈道和水杉林,但你可曾知道历史上这条“退谷”里的两位“退翁”,以及“退翁”之外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