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冬日的阳光好似可驱散寒风,为人们带来几分宜人之温。12月3日由市地名学会聘用智库专家、民间史考证学者赵志孝、<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田文管所原所长、副研究员阮新正、蓝田地名办专家李江平,</span>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副所长、宣教部主任樊银涛,伙同当地向导李师傅等五人,一同前往福朝峪考查,探寻民间流传的猿人洞穴。 </p> <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20分,一行人员带着食物、饮用水等补给品,从县城出发向辐朝峪挺进。约30分钟后进入山脚下口子村,口子村现为桐花沟第八小组,(原福朝峪一组)。桐化沟西距蓝田18km,东临蓝田猿人遗址,属山川原结合地貌,因桐树多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口望去,山体轮廓逐渐清晰,为不同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褶皱断层山地。在向导李师傅的带领下,一行人沿蜿蜒的山道前行,与枯枝荒草作伴。行不久眼前豁然开朗,迎面为被溪流汇聚长期冲切形成的开阔山峪,其大小不一、形姿万千。峪谷间有槐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柒树、秋树、古杉、油松、及</span>栎类、野核桃等小叶林、灌木林及蕨类植物等混交林,留下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前行一段,河中可见人工水利设施拦水坝。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途中可见用石块砌成的石墙残垣,是当地村民敬山神的老庙,从年代上看应为明清时期所建。山神被赋予神圣的力量,通过崇拜山神以获取庇佑,保护免受灾难的侵害。这种对山神土地的尊敬和祈愿,希望山川兴旺、感恩大地的思想,成为数个世纪里民间大众的心声和愿望。 </p><p class="ql-block"> 沿山间行进一小时左右,峪谷逐渐变窄,已渐入深山人迹罕至,峪谷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周边可见橡树林外,</span>灌木丛、蕨类植物茂密,带刺的藤蔓交错攀援,横在前行路上,需人为开路脚踩积雪躬身穿林方可通过。峪内溪水清澈、终年不息,山涧小路与水流相伴,时有山溪冲击形成的浅滩深潭,深浅不一、清幽碧绿。 前行一段、东边可见小型峪口的下东叉沟。</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两小时左右,两侧山崖陡立高耸。道旁山崖部分岩面整体剥落如石匾样,不时有山涧泉水渗出如水帘状。道侧山崖上的水流冻结成冰布满崖面,冬日不见阳光晶莹剔透,冰雕景色尤胜,被当地人称‘津水崖’。西南侧则有大量松树的黑松林。</p><p class="ql-block"> 崎岖的路面被积雪覆盖,偶有动物斑驳印痕及粪便,据赵老师分析应为山猪、鹿、狗熊及獐子等偶蹄类动物,它们为生存而在雪地中觅食游窜留下印痕。 </p><p class="ql-block"> 此后行道愈加艰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围积雪覆盖,脚下多为布满苔藓、冰雪的湿滑石块,</span>或者是坡面大于45度的陡坡,稍有不慎,极易落入潭中或崖下。继续前行抬头可见东边小型峪口的上东叉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14:20左右,经4个多小时的跋涉,终抵达村民所说的双窖石洞,这里距起点口子村约6.5km。此处座标数据:X19362.50 Y 3778.63 东经109°30′35 ″ 北纬34°07′32″ 大地高程1505米! </p><p class="ql-block"> 眼前洞沿挂着冰坠的开敞石洞成“扇贝形”,即"双窑洞"!石洞为天然形成,多为花岗岩及片磨岩层,洞的内侧光滑、岩层间有多条裂纹交错分布,反映岩体经历复杂变质和变形过程,加之风化严重,形成今天的变质岩系。由于下方地表受力沉陷,夹之上方风化层张裂的持续,随时间推移上方受重力剥层脱落,经年累月形成一大的山坳石窑。洞高约4m、东西宽15~16m、南北深5~6m,暂未发现化石遗存及遗物。据阮老师分析石洞形成为秦岭隆起的中晚期,略晚于公王岭猿人头骨化石年代。这里为蓝田猿人族系生存延续活动区域内,应是蓝田猿人广义活动地区。 </p><p class="ql-block"> 据向导李师傅讲,之前村中一些人的农地就在这里,如此长距离的耕作,延伸扩充了听者的既有认知。大自然孕育万物、有造物主之誉,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从山林中逐渐走向平川,再次想起李老师入山时的话语。 活动于山林间的古猿人,山林植被成为避险掩体,也是食物来源主要载体,更是赖以生存的必要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前后,考查人员平安返回村里。同行的人员中有三人都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抱着了解真伪的共同兴趣,为了一个求证的共同目标,克服外部严寒、应对路途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利因素而</span>无怨,这种精神也是年轻一代学习之典范。 </p><p class="ql-block"> 通过与广场中几名当地老人沟通交流,得知福朝峪名称由来,为“福水潮涌”之说。据几位老者讲年轻时曾结伴进山肩扛木头及割刈扫帚,熟悉这里地形。告知双窑洞东侧即民间流传的“天河洞”,继续向东南前行进入流峪;向南靠近扇车沟,南边可见王顺山;西南为黑虎窑,继续延伸可入蓝桥白水河。据说黑虎窖是官兵追土匪时,匪帮及头领居住藏身地。也谈到那时周边村户稀疏,商业服务点较少,如东南边扇车沟那里住户若要购物,就得跋涉两个多小时前往蓝桥,足见早年人们爬坡越沟在生存中亦成为常态,在时代发展前行中己让现代人费解。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返回的路上一行人查看周边村落,在秦岭山峦下,周边零落村庄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正下方是下杨寨及韩门寨,东北侧可远望桐话沟观景台,登此可极目远眺一览周边山川原野,这里一年四季景色皆不同。</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这里依托独特地貌<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地制宜</span></p><p class="ql-block">寻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相继成为大型艺术院校的写生绘画基地及摄影基地,成为蓝田特色乡村及旅游观光区。这里因交错的山前丘陵台塬地貌及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远离城市的喧嚣留下几分宁静,便有了‘童话沟’之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社会组织紧贴百姓引导规范大众,在推进民生建设中有'生力军'之称,地方政府推动区域发展,乡村治理离不开组织引领。人类在自然界中求存,在生存艰难延续及应对利害得失时,总是需要一些精神信念来支持行为活动。早前有敬山神、现在有组织帮困,是不同时期脱苦除困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 </p><p class="ql-block"> 人类初期生存活动离不开山林,大山从远古走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拥有无尽的生命力,</span>丰富的资源提供了生存发展之基,各种生物繁衍生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其中,也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span>山育养人、人回敬山,印证着青山与人两不负之理念 ! 随时代的变迁, <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今人们离开山林、走向山外更具发展之地、也逐渐与大山越走越远,但那却是人类成长之根基。</span> </p><p class="ql-block"> 冬日傍晚村野间更显宁静,落日从视线的远方即将消逝,暮色起、行人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