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吉山抗战历史名村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抗战文化中心。在抗战时期,吉山村是福建省政府的内迁地,近40个省级行政机关、司法、学校等部门均设在吉山村,历时达七年半之久。许多军政要员、抗战名士、文化名人云集于此,使得吉山成为全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永安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永安,从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曾作为福建省战时省会所在地,成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永安形成了一个抗日情绪高涨、进步文化活跃的新局面,使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上吉山书斋前,居民在晒薯粉</p> <p class="ql-block">上吉山书斋</p> <p class="ql-block">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旧址</p><p class="ql-block">1940年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在福建省政府临时所在地永安上吉山创立,1942年升至国立福建音专。它是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至福州,1950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合并至上海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宝应寺</p> <p class="ql-block">刘氏土堡</p><p class="ql-block">吉山土堡位于燕西街道上吉山村,为清代典型土堡式建筑,土堡平面布局为“目”字形,座西朝东,土木结构。土堡墙厚2.1米,高约8米,上方有回廊宽1.26米,绕堡一周。整体建筑由大门、角楼、倒座、前坪、上、下堂、天井、后坪、走马廊等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抗战期间(</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38年5月-1945年8月),这里先后作为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办公地。</span></p> <p class="ql-block">斗窗</p> <p class="ql-block">吉山村简介</p><p class="ql-block">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位于永安市区西南,距市区6公里,距205国道2公里,已建成的三泉、永宁、永武3条高速公路由此经过,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和,空气湿润,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1412人,其中党员37名。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外出务工、自酿吉山老酒为主,其中蔬菜420亩、蜜柚、柑橘650亩。吉山村村口溪边有一呈椭圆形石头,远观如一个硕大的桔子,被称作为“桔子石”,桔子石是吉祥的象征,含有大吉大利之意,吉山也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村庄总面积2.8平方公里,地势较低平,山不高,地形为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是文川溪,呈“几”字型犹如“玉带”在村前盘桓而过,北陵山风景区卓然立于村后,风景区内摩崖题刻11处,还有书院遗址,述说着吉山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景区。吉山村自肇基之日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末以来,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清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书斋林立,文人辈出,明清时期曾有书院9座,学风盛行,被誉为“八闽文化第一村”,至清末共出进士、举人、秀才、贡元、武生、武举约190人。</p><p class="ql-block">吉山村作为一个行政村,它融抗战文化、古民居文化、酒文化于一体,是中国三大抗战文化村落之一,不但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纯朴的民俗景观,既有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各类古代建筑,同时这些古代建筑又是抗日战争期间永安抗战文化活动旧址,这种内涵丰富的文物群落现象,为研究闽中地区古代村落布局、建筑艺术和抗战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吉山村先后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抗战旧址群”、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现今的吉山村以其博大的情怀,向世人展现其崭新的面貌和深刻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东方月</p><p class="ql-block">东方月,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125平方米。由围墙、门楼、院埕、春亭、下堂、天井、上堂,护厝组成合院式建筑。<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38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在“东方月”创办福建省立永安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国保单位:永安抗战旧址群~福建省高等检查署旧址~团和厝</p> <p class="ql-block">奇𬣙公屋</p><p class="ql-block">奇𬣙公屋,清代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638平方米,由围墙、门楼、庭埕、下堂、天井、上堂、护厝等组成围屋。抗战时期(1938年5月-1945年8月),奇公屋作为福建省立实验小学分校。</p> <p class="ql-block">榕树</p><p class="ql-block">树龄:220年 胸围:9.18米 树高:22.5米 冠幅:30米清嘉庆年间,由吉山刘氏私塾先生裁种,以为行人乘凉与观景,数年培育看护,口渐葱郁,树冠如帷如盖,后人尽享,感激善举,建凉亭纪。抗战时期(1938年5月--1945年10月),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福建省参议会副议长陈培锟先生亲笔题榕荫亭,并作亭联“渔舟夜静网收月,樵客晚归笠戴云”。</p> <p class="ql-block">浮桥</p> <p class="ql-block">浮桥对面是学校旧址,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前往。</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教育厅办公旧址</p> <p class="ql-block">日机投弹处</p> <p class="ql-block">凝芳宅(市级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朴实原拙,清亮整洁:宅大门外有一照壁,民间使用照壁的并不多见,而这却积淀着先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1.5小时打卡上吉山村,分布多处的抗战时期福建省委文化遗址。我的侧重点还是土堡,有了水美村三处土堡的拍摄经验,20分钟轻车熟路拍摄刘氏土堡。剩余时间拍摄分散的遗址时间就有些仓促了,以至于没能拍全。虽然今天打卡点都是脚步匆匆,但要感谢领队,为了增加这个免费景点,只能压缩时间,多玩一个景点,成全我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