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邢台市南大郭小学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家长成长课堂》丛书,按年级开展每月一课时的线上家长课堂,每学期四课时,每学年共计八课时,旨在为家长赋能,引领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p> 第四课主题 主题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今日事今日毕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时认真细致,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写错字、抄错行、看错题等。</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年纪小, 抄错数、看错题很正常,等孩子长大 些,自然就会好的。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把孩子的马虎看成小毛病。一次两次的马虎可以原谅,但如果孩子经常马虎,就有问题了。试想:孩子听课时马马虎虎,就会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题时马马虎虎,就会导致错误频出, 渐渐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在学习上马马虎虎,做事也会丢三落四,没有耐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年级的孩子容易做事马虎,与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有关。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懂得马虎的危害,养成细心的习惯。</p> 案例及分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孩子马虎是因为态度不认真, 对学习缺乏责任心,所以在理解知识时囫囵吞枣,做练习时敷衍了事,凑合做完就“交差 ”了。这种学习态度导致孩子在学习时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容易粗心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孩子马虎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孩子在学习时,突然听见家人手机铃响,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过去,可是手底下没有停,结果就抄错了一个数。况且,在计算过程中,既要看,又要算,还要写,需要孩子有较好的转移和分配注意的能力。如果做不到,就容易出现丢三落四、张冠李戴的情况,造成各种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孩子马虎是因为对所做的功课内容不熟练,导致出错。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对习题特别生疏,反而不容易马虎,他会因为生疏而格外地小心、仔细;如果孩子对习题特别熟练,也不容易马虎,因为他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就能写对;只有在半生不熟的情况下才容易出现马虎现象--乍一看,觉得挺简单,在思想上先麻痹了,可实际上自己掌握得不好,就容易出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观察到孩子身上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候,家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就说“知道了 ”,可是结果呢, 孩子知道得并不全面,从而犯错误。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有时候,老师给学生讲题,还没等全部讲清楚,有的学生心里就想“哦,就是这样啊,我明白了,跟我想的差不多嘛”,然后,就不再注意听老师接下来的讲解了,这样就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感知事物不够精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二年级孩子的知觉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笼统性和粗略性。他们感知事物较笼统,不精确,不细致,对相似的事物常混淆不清,如对形似、音近的字往往容易认错、读错。他们观察事物时常常粗枝大叶,往往只注意到整体的、较明显的部分,而忽略细节的、较隐蔽的部分。为此,他们容易忽略字的细节,在书写时加减笔画,如:写“诉 ”字时丢掉最后一点;写“武”字时最后加一撇;把“69÷3”看成“96÷3”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家长对孩子的马虎不够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家长知道孩子有马虎的毛病, 但是并没有当回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 出现一些马虎现象是难免的:“虽然这道题做错了,可他又不是不会,下次做对不就得了?”“只要孩子是真的会就行了,小时候马虎点儿不要紧,长大后自然而然就改过来了。”家长的这种放任态度,使孩子也认为马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孩子经常会觉得:这道题我会,就是没注意,抄错了一个数而已;下次我看仔细点儿,就错不了了。但是,一旦养成了马虎的习惯, 到了以后考试的时候,还是难免会因为粗心而出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了解孩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的孩子够细心吗?请按下面的事项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符合孩子行为的选“是”,不符合孩子行为的选“否”。每题选“是”计1分,选“否”计0分。得分越高说明孩子越细心;得分越低,说明孩子越粗心。</p> 给家长的建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让孩子认识到马虎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许多孩子来说,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家长可以找一 些因为马虎而导致不好后果的故事,甚至可以把发生在自己或周围人身上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这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自然地接受“ 马虎不好 ”这一观念,效果也比呵斥他“怎么总这么马虎”“再粗心看我怎么收拾你”要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习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虎”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也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和孩子要通力合 作,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习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家长每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孩子检查习题,所以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匆匆忙忙、心不在焉,觉得反正马虎了也没关系,一会儿爸爸、妈妈还给 检查呢,错了也能检查出来。家长替孩子检查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依赖思想很重,助长了孩子马虎、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自己检查习题,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孩子检查完之后再看一遍,发现错了也不要直接告诉他哪里错了,而是要求他再次检查, 直到自己找到错的地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做题仔细、检查认真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可以教会孩子以下几种检查习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正向检查法。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题目是否看清楚了,读题是否准确,计算有没有错误,格式、书写是否符合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反向检查法。从答案开始,往回检查,用相反的计算来验算。比如,检 查加法题,可以用减法进行验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重做法。把题目重新做一遍,看看和之前做的结果是否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不一样,就要一步步地对比,分析错误出在了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然后改正并牢牢记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刚开始孩子会对家长突然不给自己检查习题了感到很不适应,也不情愿,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做完了题,还要费力气检查,好麻烦。可孩子一旦熟练掌握了各种检查方法,检查起来就会很轻松。养成自检的好习惯,孩子在以后考试时也会受益匪浅。毕竟家长平时可以为孩子检查习题,考试时总不能到考场上替他检查试卷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帮孩子建立一本错题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自己检查习题的习惯,可发现错误后,不去仔细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只是把错题从头到尾再做一遍就算完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巩固知识,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一本错题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错题集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把所有练习中的错题原封不动地抄在错题集上 ,留下“错误档案 ”;接下来,让孩子认真检查错在什么地方,并用彩笔画线 标注,在旁边写出错误的原因,比如,是审题不清、用错方法、计算错误还是书写错误等,如果是因为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那么还需要把涉及的知识点标注清楚;最后,改正错误,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错题集的使用贵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孩子自己统计一下因马虎做错的题占到几成,这样,孩子对马虎危害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错题集还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 平时翻翻,复习时看看,都可以起到 “不 再犯同样的错误”的警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错题集能改变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用端正的态度对待错题,是减 少错题的关键。错误是“宝贝”,因为犯了错,学生才能从中知道自己的不足, 绝不能因为犯错少或犯错的原因简单而忽视它。一个错误其实就代表了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解决错误的方式不正确,错误就还会发生,甚至会经常重复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锻炼孩子少用或不用橡皮、涂改液和修正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少孩子学习不认真,写错了就用橡皮擦,常常擦了一遍又一遍,作业本都擦破了,这种习惯很不好。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写作业时尽量不用橡皮等修正工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少用或不用橡皮等修正工具,可以锻炼孩子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每次做题时,不是拿起笔就写,而是先动脑子再动笔,争取一次做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少用或不用橡皮等修正工具,孩子的错误痕迹就留在了作业本上。错误能暴露出孩子学习中薄弱的地方或者一些坏习惯,比如马虎、计算准确性差等,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同时,孩子 对照有错误痕迹的作业本,有针对性地复习,能够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来说,少用或不用橡皮等修正工具,可以促进他认 真做作业,但并不等于不允许出错。学习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但可以先不擦掉,而是做好标记后在后面重新写出正确的答案。家长可以与学校老师沟通,如果要求一致,就可以鼓励孩子试验这种做法,逐渐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草稿纸不能 “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数学题时常常用到草稿纸。二年级虽然还没有涉及复杂的计算,但不少孩子在做口算题时也会用到草稿纸。在刚开始使用草稿纸时,就养成“草 稿纸不‘草’”的习惯,对于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许多孩子的草稿纸很乱,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草”,以至于别人(甚至孩子本人)再看时都看不出来写了些什么。不少孩子的问题就出在草稿纸上,比如,由于草稿写得乱,往往计算过程中出了错误也看不出来,抄在作业本上时就抄错了。因此,草稿纸不能“草”。虽然不要求像写在答题纸上那样笔画工整,但起码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标明题号、按顺序打草稿;不要写得太拥挤,适当留空白;阿拉伯数字、数学符号尤其要写清楚,不能模棱两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一来,万一遇到了问题,还可以从草稿查起,及时更正。草稿写得乱,表面上节省时间,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如果草稿清晰,可以避免抄错答案的可能,有了错误也便于检查,反而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运用心理暗示或自我警示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可以运用“心理暗示法 ”或“自我警示法 ”来帮助孩子改正马虎的毛病。 “心理暗示法 ”的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在自己每犯一次马虎的错误时,就把马虎的原因用笔记下来,平时多看几遍,提醒自己,在心里默念:“别人都不马虎,为什么我马虎呢?我一定能战胜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警示法 ”的具体做法是:对马虎情况很严重的孩子,可以在其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每马虎一次,就让他自己拉一次橡皮筋,让手腕感受到疼痛;几次之后 ,孩子一做习题就会想到“不认真就会手腕疼”, 慢慢地不再马虎,这样逐渐改掉坏毛病。同时,也可以在孩子认真做完习题后,给孩子奖赏,如:奖励一段额外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帮助孩子养成专心学习和工整书写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如果能够在学习的时候集中精力,也有助于改掉粗心的毛病。因此,孩子在学习时,家长要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让他们专注于学习。另外,字写工整了,孩子就更容易注意到运算符号和抄写的内容,也有助于让孩子变得细心 。如何培养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们已经在本册第一课中着重作了介绍。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应付,要以认真的态度来完成 , 一定要坐稳了,静下心来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细心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抄写电话号码是一种培养细心的好办法。家长拿着秒表,让孩子用1分钟时间快速抄写电话簿上的电话号码。左手指, 右手抄,时间一到就喊停。然后让孩子自己核对正误。如果连对3次,就可结束当日训练;如果总错,就再训练一会儿。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训练时间一定不能太长,最好是让孩子还没玩够就结束。</p> 大作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阶段:认识马虎的危害(1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孩子交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的话语告诉孩子:马虎是不好的习惯,危害很大。比如,可以给孩子讲一个“马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宋朝时开封住着一位画家,他画画的时候不认真,总是粗心、凑合。有一天,他正在家里画老虎,有人找到他,说:“请帮我画一幅马吧。”他顺手就在已经画好的虎头下加上了马身子。来人不解,问道:“你画的到底是老虎还是马啊?”画家答道:“管它呢,马马虎虎吧。”请他画马的人很生气,转身走了。画家不以为然地把自己凑合出来的“马虎图”挂在了墙上。大儿子看见后,问他画的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答是老虎;二儿子问他时,他又随口说是马。两个儿子记住了父亲告诉他们的老虎/马的样子。有一天,大儿子在郊外看见了一匹马,误以为是老虎,赶忙射死,画家只好赔了马主人一大笔银子。不久,二儿子出门时不巧遇上了老虎,却以为是匹马,高高兴兴地过去要牵它回家,结果被老虎咬死了。这时,画家终于意识到自己办事不认真、瞎凑合的毛病太误事了,痛心疾首,把“马虎图”一把火烧掉了。他还留诗一首,警示后人万万不可“马虎”:“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仿图射死了马,二儿仿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故事,讲完以后,就可以顺势给孩子讲一讲做事马虎的危害,让孩子明白做事应该细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阶段:锻炼孩子少用橡皮、涂改液和修正带(4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段时间里,提醒孩子尽量少用橡皮、涂改液和修正带,可以让孩子记下每天使用橡皮等修改工具的次数(如下表所示),从而督促自己减少使用,逐渐养成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阶段:建立和使用错题集(25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坚持做下去,效果会越来越好,最终形成习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给每个学科建立一本错题集,在每天开始练习之前,先把前一天的错题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每道错题,都要重新抄录,做错误过程陈述、错误原因分析,将正确的解题过程写出(如果有多种解题方法,可以一并写出),最后还可以总结一下从错题中得到了什么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错题集中,错题记录的完整格式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做完上述记录后,家长还可以运用“出题法”,即针对某道题中犯的错误,出几道类似的题,让孩子试着解答。也可以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出题、解答,以考察自己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注意的是:错题集的顺利建立和长期坚持使用,需要家长和孩子统一认识并共同努力。如果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很容易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但是,只要坚持下来,正确地对待错误,孩子将会很快欣喜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变得越来越少,也会很快从烦琐的错题整理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增强信心。</p> 家长学习反馈 <p class="ql-block">总编:贾少卓</p><p class="ql-block">审核:张鲜丽</p><p class="ql-block">编辑:潘静磊</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