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悉达多》

重走人生

<p class="ql-block">第一部:致我亲爱的朋友罗曼.罗兰</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深具人文关怀,影响了欧美几代青年,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文中描述了一个叫作悉达多的青年精神成长史和自我发现之路。</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级种姓,享有种种特权。他父亲学识渊博,母亲能歌善舞,本人聪慧好学,求知若渴。同时,悉达多外貌英俊,还有一位同是婆罗门之子的发小好友果文达,俩人一起长大。</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是果文达的偶像和粉丝,大家也都喜爱悉达多,他给大家带来快乐。</p><p class="ql-block">可是,悉达多自己却并不快乐,也找不到丝毫乐趣。他开始愈发惆怅,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朋友果文达的爱都无法让他永远快乐和满足。</p><p class="ql-block">他觉得,知道所有的事情,但如果不知道那唯一的最重要的东西—阿特曼(自我),知道这一切还有什么价值?</p><p class="ql-block">自我究竟在哪里?没人告诉我!</p><p class="ql-block">我们必须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阿特曼。</p><p class="ql-block">他们先是坐在菩提树下修行禅定 ,后来,悉达多决定离家苦行,成为一名沙门(出家修道者。以苦行、禁欲为修行手段)。他死磕到底的态度征得父亲的同意,果文达追随之,两人加入了朝圣者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几个瘦骨嶙峋的苦行僧接纳了他们。</p><p class="ql-block">在最年长沙门的指导下,悉达多遵照沙门新法则,修习克己和冥想。寂灭“自我”,放空心灵,寻求宁静,在无我中创造奇迹,这便是他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他通过自愿受苦等走上克己之路</p><p class="ql-block">他通过禅定放空自己走上克己之路</p><p class="ql-block">他通过各种克己方式脱离“自我”,停留在“非我”之中</p><p class="ql-block">但最终必然要回归“自我”,回到自然之中,忍受轮回之苦</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终于觉得,沙门教得那些东西“这种逃离,这种暂时麻木,即便是牛车夫在客栈里也能做到,只需要喝几碗酒即可…”</p><p class="ql-block">他对果文达说“在练习和禅定中,我只有短暂的感官麻木。我就像子宫中的胎儿,离智慧和救赎非常遥远”“虽然我们以为正在逃离轮回,但实际上仍在圈中打转”。</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想,也许所有沙门都无法达到涅槃…我们只找到安慰、麻木…道中之道,我们并未找到。</p><p class="ql-block">他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学习”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于你、我和所有生灵之中。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就是求知欲和学习。</p><p class="ql-block">当天,悉达多告知最年长的沙门,他决定离开。果文达又一次被悉达多的魅力征服,移步移趋。</p> <p class="ql-block">在舍卫城,他们看到了佛陀乔达摩。他身着黄袍,看上去与其他僧侣无异。两位沙门能够认出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平静。他神色安静,无欲无求,没有模仿,只有光明与和平。</p><p class="ql-block">佛陀周身以致每一根手指都是那么真实。这个人是神圣的。悉达多从未像现在这样崇敬或爱慕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傍晚,乔达摩向大家讲授苦谛、集谛和灭谛,众生皆苦,但通过佛陀之路可获得救赎,脱离苦海。许多朝圣者上前请求皈依,果文达也是,乔达摩接受了他们。</p><p class="ql-block">悉达多不然,开始他新的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巧遇世尊乔达摩时,有一番对话:</p><p class="ql-block">悉达多:你的教义并非意见,其目的也并非向追求知识之人阐释世界,而是普度众生。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获得救赎,世尊在众生中独行的经历是教义中未包含的,这就是我聆听教义时的想法和领悟,也是我要继续我的修行之路的理由。并非寻求其他更好的教义—我知道并没有更好的教义—而是离开老师和教义,独自实现我的目标,或死去。</p><p class="ql-block">佛陀:但愿。你是否认为放弃教义踏入那充满欲望的尘世会更好?</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我无权评判别人的生活。我只为自己,我必须做出抉择,必须拒绝。救赎自我是所有沙门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佛陀转身离开,他的目光和微笑永远留在了悉达多的脑海里。悉认为,也只有抵达“自我”最深处的人才能这样。他暗示自己,我也要努力抵达“自我”最深处。</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的影子果文达成为乔达摩的信徒,乔达摩是唯一一个让悉达多敬佩的人。</p> <p class="ql-block">佛陀和果文达留在了袛园,悉达多离开了。他意识到有某个东西离他而去,那个东西曾是他身体的一部分,那个东西就是他拜师求教的愿望。</p><p class="ql-block">他终于意识到,从教义和老师那里,是学不到“自我”的。“是自我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而在世界上,我最不了解的恰恰就是我,就是悉达多。我要向自己学习,做自己的学生,了解我自己,了解悉达多。</p><p class="ql-block">觉醒的悉达多,向他自己走去。</p> <p class="ql-block">他就像一个刚睡醒之人或新生婴儿,必须要从头开始生活。</p><p class="ql-block">他突然发觉自己竟如此孤独,感到无家可归。以前,他是父亲的儿子,一名婆罗门,一位神职人员。如今,他只是觉醒的悉达多。</p><p class="ql-block">此刻,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了,他独自站在那里,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星。他感到,这是觉醒前的最后一次震颤。他从寒冷和绝望中走出,大步疾行,比以前更自我、更专注。将家和父亲留在身后,再不回头。</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致我在日本的堂兄</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悉达多都在收获新知识,因为他眼中的世界变了,他的心也开始随之陶醉。</p><p class="ql-block">以前,他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有形世界,觉得本质在有形世界的另一边,即无形世界。</p><p class="ql-block">如今,他双眼解放,流连尘世,不再寻求本质,不在追求彼岸世界,开始在尘世寻找家园。</p><p class="ql-block">一切自古有之,只是他从未看见或感受。现在,他身临其境,光影在他眼前划过,星月在他心中交辉。</p> <p class="ql-block">他想起了自己对乔达摩说过的话,佛陀的真宝和秘密并非教义,而是他无法传达和教授的证语之时的经历—而这正是他现在正在经历和未来将要经历的。</p><p class="ql-block">以前,他想通过思想来捕获“自我”,结果从未真正找到“自我”。“自我”不是归纳总结、获得新知的能力,思想和感官都值得倾听和感受,通过它们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的神秘声音。他只想听从它的招唤和指挥。像这样听从内心的声音而非外在的命令就很好,初此之外,其他都不需要。</p> <p class="ql-block">夜间,悉达多借宿在河边船夫的茅屋里。他做了个梦,梦到了男人和 女人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天亮了,悉达多请船夫渡他过河,他说这条河很美。船夫答到,是的,我最喜欢这条河了,经常倾听它的声音,向它学习。从一条河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向船夫告别,船夫说,一切都会回来的!你也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他经过一个村庄,遇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感到自己热血沸腾,于是他轻轻俯身靠近她,亲吻她的乳头…她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小树林里,他看到一个坐在轿子里的女子,美得令人眼花缭乱,不由得心生欣喜 ,以为是好兆头。</p><p class="ql-block">他向一位路人打听到该女子叫珈玛拉,是位名妓,在城里有所宅子。</p><p class="ql-block">他有目标了。</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在城里把自己收拾干净,再次来到小树林里,见到了珈玛拉,请求与她谈话。他对珈玛拉说,我想与你结交并拜你为师,因为我对你的艺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珈玛拉说,你必须要有漂亮的衣服、鞋子和许多钱财和送给我的礼物才行。她给悉达多一个建议,通过你的所学去换取它们。</p><p class="ql-block">悉达多说,我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还会写诗。你若愿意献上一吻,我可以为你写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的诗赢得珈玛拉的赞叹,珈玛拉递上如刚裂开的无花果般的香唇。她长久亲吻着他,教他、控制他、引诱他、拒绝他,一连串有序、娴熟的吻,每个吻都不同。这一刻,他就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珈玛拉向悉达多介绍了一个城里最富有的商人,很有权势,但年龄已高。希望悉达多能替他做事且能做到与他平起平坐。她说“我正为你打开一扇扇门”</p><p class="ql-block">当悉达多有了目标和决心,他只需等待、思考、斋戒,他的目标自会指引着他,因为他不会让任何干扰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跟沙门学的,也是愚人所谓的法术。只要学会思考、等待和斋戒,人人都会施展法术,都能实现目标。</p> <p class="ql-block">经人指点,悉达多来到商人卡玛斯瓦米富丽堂皇的府邸。</p><p class="ql-block">卡玛斯瓦米头发花白,步伐沉稳有力,眼睛敏锐谨慎,嘴角带着贪婪。</p><p class="ql-block">商人开口道:“听说你是一位有学问的婆罗门,却想在我这里找个差事。没有钱财,你能给予别人什么?”</p><p class="ql-block">悉答“人人都给予自己拥有的,如武士给予力量、商人给予货物等。而我,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p><p class="ql-block">商人递给悉一份买卖合同,悉写了一句话“文字虽好,思考更佳。聪明虽好,忍耐更佳”,商人赞不绝口,收留了他。</p><p class="ql-block">住了没多久,悉达多开始参与卡玛斯瓦米的生意,也会带着礼物去见珈玛拉。珈玛拉教会悉达多很多东西,悉达多跌入情欲深渊。他是她的学生、情人和朋友。</p><p class="ql-block">商人逐渐习惯找悉达多商讨重要事情,发现悉并不擅长具体的生意,不适合经商,以后也不可能成为商人,他对生意没有絲毫热情。悉达多开始意识到自己正过着一种很奇怪的生活,他所做的许多事情都只是一场游戏,虽然有时也很快乐,仍感觉不真实。</p><p class="ql-block">悉达多认为,很多人就像一片落叶 ,被风吹着落下。还有少数人如同星星,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风也吹不到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法则和轨道。乔达摩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千万信徒都是落叶。</p> <p class="ql-block">很长时间,悉达多过着尘世生活,学会了做生意,男欢女爱,品尝美食,身着锦衣,支使仆人,摇骰子,乘轿子等。曾拥有的那种高度的清醒、紧张的期待、离开教义和老师而独自修行的自豪、倾听内心神圣之音的意愿,都慢慢变成了记忆。他逐渐患上了富人的灵魂疾病。他卷入性欲、贪婪和怠惰的漩涡,成为令人生畏的赌徒…</p><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悉达多在荒谬的循环中疲惫、率老、消瘦。</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养在金笼子里的会唱歌的小鸟突然死了,他把它扔到街上,如同把一切有价值和美好的东西连同这只小鸟一起扔掉了,感到非常心痛。从梦中惊醒,他被深深的悲哀包围着,感到了死亡和恐惧,感受着内心的一切是如何死亡、枯萎、终结的。</p><p class="ql-block">他有多久未曾高攀了?有多久没有听到那个声音了?</p><p class="ql-block">卡玛斯瓦米一类人的世界于他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供人观赏的舞蹈、一部喜剧。</p><p class="ql-block">他和珈玛拉难道不是在玩一场没有结局的游戏吗?这个游戏叫轮回,这是孩子玩的游戏。或许能愉快的玩一次或数次,但能永远玩下去吗?</p><p class="ql-block">此时,悉达多知道游戏已结束。当夜,悉达多离开花园和城镇,再也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离开城市,走进森林。</p><p class="ql-block">他多年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他心中的鸟儿已死。他深陷轮回,充满厌倦、痛苦和死亡。他不想了解自己,只想休息,甚至死去。</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来到森林里的一条河前。年轻时,他来过这里,一位船夫在此渡他过岸。 现在,他没有目标,只有一种深切而痛苦的渴望,结束这悲惨可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他闭上双眼,想淹没在这条河中。</p><p class="ql-block">此时,一个声音从灵魂深处传来,是神圣的“唵”,悉达多昏睡的灵魂突然觉醒,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如此愚蠢。他再次认识了婆罗门、生命的坚不可摧、已遗忘的一切神圣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瞬间的事,一闪而过,他嘴里喃喃念着“唵”,头靠在树根上,沉沉睡去了。</p><p class="ql-block">醒来后觉得已过十年,悉达多脱胎换骨了,他以一个全新的人环顾世界。奇怪地酣眠又奇怪地苏醒,既愉悦又好奇。</p><p class="ql-block">他发现对面坐着他青年时朋友、皈依佛陀的果文达,果文达却没有认出他。两人分手时悉达多叫出果文达的名字,两人相认了。</p><p class="ql-block">果文达说,我们僧人一直在旅行,从一地到另一种地,按照教义法则生活…</p><p class="ql-block">悉达多说,我也一样,一直在旅行。我在朝圣。记住,由外表组成的世界不是永恒的,我的衣服、发型、身体都不是永恒的。非永恒事物瞬息万变。果文达不解地离开了,悉达多精神饱满,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在下坡。他意识到,心中的小鸟并未死去,我必须体验诸多愚蠢、罪恶、错误、厌恶、失望和悲伤,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能够重新开始。我赞美你,悉达多,愚蠢了多年后,你再次有了想法,有了作为,能听到心中鸟儿的歌唱,并追随它!</p> <p class="ql-block">所有物质形态都将逝去。去亲身体验一下本应知晓的东西,挺好的。</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曾想在这条河里结束生命,如今,那个衰老、疲惫、绝望的悉达多已淹没在这条河里了,而全新的悉达多却深爱这条河,他决定留在河边。</p> <p class="ql-block">在河边,他看到河水不停奔流,却又总在这里,虽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样,却在每个瞬间都是新的!他发现的这个秘密触动了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他来到渡口,小船正泊在原处,船上依然是当年渡他过河的那个船夫。悉达多认出了他,上船,和船夫交谈起来。</p><p class="ql-block">船夫也认出了他,20多年前的邂逅。悉达多请求留下给他当帮手,船夫同意了,并全神贯注的听悉达多讲述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船夫一言不发,安静期待地听着,悉达多感到有这样一位倾听者实在是一件美事。</p><p class="ql-block">悉达多住了下来,船夫教会了他撑船或干农活,他也不停的从河中学习,首先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一颗平静的心和敞开的灵魂去关注一切。</p><p class="ql-block">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条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一切都是实际存在且只是当下。</p><p class="ql-block">一天,在前去朝拜佛陀的队伍里,出现了珈玛拉。她早已结束了以前的生活,皈依佛教,带着儿子小悉达多步行前往。快到渡口时,一条小黑蛇咬伤了珈玛拉,她倒在地上,被船夫救起。悉达多立刻认出了她,珈玛拉也认出了他,悉达多 才知道那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珈玛拉的生命正在慢慢消逝,悉达多用手合上了她的眼睑。悉达多看见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和当前的老态,这两种感觉同样真实,瞬间即永恒。</p> <p class="ql-block">男孩哭着参加了母亲的葬礼,胆怯地听悉达多认下他这个儿子,在船夫的小屋住下了。</p><p class="ql-block">多日来,他面色苍白,紧闭心房,与命运抗争。</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渐渐发现,这个11岁的小男孩是被母亲娇惯长大的,这个悲痛又骄纵的孩子不可能突然甘愿待在陌生和贫困的环境中。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对他仍然很疏远,还不服管教,给悉达多带来痛苦和烦恼。悉达多克制自己,等着孩子能够理解他,接受他的爱,但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船夫对悉达多说,你的儿子没有待在适合他住的地方,你感化不了。我们的思想跟他不同,我们的心也老了😔你的经历不正说明了吗?即使你愿为他死十次,你也无法承担他命运的丝毫。</p><p class="ql-block">悉达多意识到,他对儿子这种盲目的爱源于天性。男孩公然反叛,最后出走了。悉达多寻到城里,结果觉得自己来到此处的愿望有多愚蠢。他无法帮助儿子,却也不能留住他。他就呆呆地坐在那里,直到船夫找来。</p><p class="ql-block">他随着船夫黙黙地朝森林方向走去,他们谁都不提今天发生的事,不提孩子的名字,不谈他逃走的事…悉达多在自己的床上躺下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看待他人时,他已不像从前那样聪明和傲慢,而是更热情、好奇、投入。再见到普通大众,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分享他们仅凭冲动和愿望而非思想和理智的生活,他觉得自己跟他们一样。只有一点不同,觉悟,对生命同一的觉悟。悉达多甚至经常怀疑,是否需要如此重视这个觉悟…</p><p class="ql-block">一种认知开始在悉达多头脑中慢慢开花、成熟。他长期寻找的目标是什么?不过就是在他生命的每个瞬间,灵魂能够思考、感受并融入同一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p><p class="ql-block">他向船夫讲述自己的过去,展示自己的伤口…船夫仍然安静的听着…悉达多感到这个倾听者就是这条河本身,就是神灵,就是永恒。</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终于悟出,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智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和传授的。一切可以思考和表达的东西都是片面的,都只有一半,不完美不统一。但世界在我们周围和内心,它从来就不是片面的。人或事永远不会彻底轮回或涅槃,人也不会绝对神圣或邪恶。他的未来就在他内心…所有孩子内心都住着年老的自己…让世界保持原来的样子,然后爱它、融入它。</p> <p class="ql-block">在河边,悉达多和果文达再次相见。悉说:果文达,对我来说,爱是最重要的物质。了解世界、解释世界、轻视世界,也许是那些大思想家做的事。而我唯一感兴趣的是热爱世界和我自己,能够充满爱意、钦佩和敬意看待世界、我和万物。</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又都被目标困扰,为目标受苦…每个目标都伴随着一个新目标。水变成蒸汽,升上天空,变成雨,从天而降,汇入小溪、河流,再次奔腾…</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声音、目标、渴望、痛苦、快乐、善恶等组成了世界,组成了生活,组成了生命的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