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自然和森林

谷菱

<h3>  通过近期的线上、线下的学习、参观,脑子里总是联想着“未来”“自然”“森林”这几个词……</h3> <h3>  那在面对“未来”“自然”“森林”这三个充满深意的关键词时,我们应当深思如何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h3> <h3>未来:<br> 用什么样的经验和教学来培养出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学生?<br><br>1. 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br> 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应用。老师们需要传授给学生多方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br><br>2. 强化信息技术和数字素养<br>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字工具的使用,如编程、数据分析等。这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更具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br><br>3. 注重跨学科整合<br>  未来,学生需要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我校袁朝安老师提出的“拾遗造物”stem课程、学生处组织开展的steam风筝节活动课程、教导处组织开展的“寻龙记”“银杏叶”等学科融合活动课程……</h3> <h3>自然:<br> 以生态、环保为抓手,进行学科融合、活动渗透,促进学生自然生长。<br>1.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br> 我们应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一些文章学习传递更多环保意识,数学音乐课上利废利旧制作学具和乐器、美术课上手工制作变废为宝、科学课上精心设计拾遗造物……<br><br>2. 开展实践活动<br>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环保志愿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的魅力,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自然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br><br>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br>  我们应鼓励学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通过日常的行为示范(比如我校长期开展的“光盘行动”和正在积极展开的绿色办公等)和教育引导,让学生逐渐自发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h3> <h3>森林:<br> 教育就是一片有包容性、开放的森林,充满生命力和活力。<br>1. 营造包容的学习氛围<br>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文化背景,为他们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br><br>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br>  教育应像森林一样充满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举办涵盖有学生喜欢感兴趣内容和环节的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让他们愿意、乐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br><br>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r>  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站到学生的位置,以儿童的角度多考虑,把金力和精力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h3> <h3>  在未来的教育蓝图中,愿我们能将课堂延伸至广袤的自然之中,让学习如同漫步在一片充满生命力与包容性的森林。在这片森林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探索者,更是自然的守护者,他们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科技创新,共同绘制一幅既尊重自然又引领未来的宏伟画卷。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培养出的不仅是具备扎实学识的人才,更是拥有绿色心灵、能够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新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