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经常会在餐厅或者院里见到不少亚裔面孔,令我想起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和这里有渊源。于是饶有兴趣地梳理了近现代史上,尤其在群星闪耀、灿若星河的民国时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名人,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全面梳理。</h3></br><h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么多大佬出自哥大!</h3></br><h3>这些人物分别在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教育、政治与外交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h3></br><h3>一、自然科学领域</h3></br><h3> 1. 李政道 (Tsung-Dao Lee)</h3></br> <br></br><h3> • 经历:1953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年仅27岁成为正教授,一直执教到去年去世。</h3></br><h3> • 贡献: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的华人科学家。</h3></br><h3> 2. 吴健雄 (Chien-Shiung Wu)</h3></br> <h3>吴健雄(Chien-Shiung Wu, 1912–1997)是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她在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就,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h3></br><h3>哥伦比亚大学时期</h3></br><h3> • 博士学位:1940年,吴健雄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埃米里奥·塞格雷(Emilio Segrè),并于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h3></br><h3> • 研究领域: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注于核物理学和实验物理,研究领域包括β衰变、核反应、基本粒子等。</h3></br><h3>主要成就</h3></br><h3> 1. 验证“宇称不守恒”理论</h3></br><h3> • 工作背景:195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假设颠覆了物理学的传统观念。</h3></br><h3> • 贡献:吴健雄设计并主导了验证实验,成功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这一实验奠定了李、杨二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h3></br><h3> • 意义:这一成果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h3></br><h3> 2. 核物理实验的先驱</h3></br><h3> • 通过研究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她精确测定了β衰变的性质,为理解弱相互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h3></br><h3> 3. 曼哈顿计划</h3></br><h3>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研究铀同位素的分离技术,为核武器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h3></br><h3>荣誉与影响</h3></br><h3> • 科学荣誉</h3></br><h3> • 美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h3></br><h3> • 第一位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女性(1975年)</h3></br><h3> • 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大奖,包括“沃尔夫奖”和“恩里科·费米奖”。</h3></br><h3> • 未获诺贝尔奖的遗憾</h3></br><h3> • 尽管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奖,吴健雄因实验验证该理论的巨大贡献而未被授奖,这被认为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遗憾之一。</h3></br><h3>教育与后人</h3></br><h3> • 吴健雄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导师,培养了一大批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人才。</h3></br><h3> 3. 丁肇中 (Sauel Ting)</h3></br> <h3> • 物理诺奖获得者, 毕业于哈佛,丁肇中虽未正式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但与哥大物理学家多有合作。1976年因发现J/ψ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粒子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末期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学家。美国两院院士。</h3></br><h3> 4. 钱煦 (Shu Chien)</h3></br><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h3></br><h3> • 贡献: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权威,研究血流动力学和细胞生物学,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h3></br><h3>二、人文学科领域</h3></br><h3> 1. 胡适 (Hu Shih)</h3></br> <h3> “ 新文化楷模,旧文化宿将”</h3></br><h3> • 经历: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师从约翰·杜威(John Dewey)。</h3></br><h3> • 贡献: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白话文,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解放。</h3></br><h3> 2. 林语堂 (Lin Yutang)</h3></br> <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语言学。</h3></br><h3> • 贡献:以幽默风趣的文风著称,著作《吾国吾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h3></br><h3> 3. 赵元任 (Yuen Ren Chao)</h3></br> <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与语言学。</h3></br><h3> • 贡献: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普通话拼音系统的设计者之一。</h3></br><h3> 4. 黄仁宇 (Ray Huang)</h3></br> <h3> • 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h3></br><h3> • 贡献:提出“大历史”观,用宏观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代表作《中国大历史》。</h3></br><h3> 5. 徐志摩 (Xu Zhimo)</h3></br> <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h3></br><h3> • 贡献: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h3></br><h3>三、社会科学与教育领域</h3></br><h3> 1. 陶行知 (Tao Xingzhi)</h3></br> <h3> • 经历:1914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h3></br><h3> • 贡献: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推动中国乡村教育改革。</h3></br><h3> 2. 吴文藻 (Wenzao Wu)</h3></br> <h3> • 经历: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h3></br><h3> • 贡献: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h3></br><h3> 3. 蒋梦麟 (Chiang Monlin)</h3></br> <h3><br></br>蒋梦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作出过一定贡献,更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结合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h3></br><h3>蒋梦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期间,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但他的学术兴趣涵盖了多个学科,尤其是科学教育。蒋梦麟通过在哥大的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为他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学术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h3>主要成就与影响</h3></br><h3> 1. 物理学与教育贡献</h3></br></h3></br><h3><br></br> • 蒋梦麟虽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在物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研究量子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方面。他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h3></br><h3><br></br> 2. 教育改革<br></br> • 回到中国后,蒋梦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工作。作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与校长,他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并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他主张科学与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br></br> • 他还在中国著名的南京大学等院校担任重要职务,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h3></br><h3>3. 政治与社会贡献<br></br> • 除了教育工作外,蒋梦麟也参与了中国的政治事务,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重要职务。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br></br> • 蒋梦麟支持教育改革,并倡导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他的工作不仅限于物理学和教育,还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h3></br><h3> 4. 梅贻琦 (Mei Yiqi)</h3></br> <h3>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博士。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梅贻琦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在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h3></br><h3>梅贻琦于1931年成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48年。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br></br> • 他注重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大力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注重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br></br> 2. 教育理念<br></br> • 梅贻琦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他还提出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人格发展。<br></br> • 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要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h3></br><h3>四、政治与外交领域</h3></br><h3> 1. 顾维钧 (Wellington Koo)</h3></br> <h3> • 经历:191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J.D.)。</h3></br><h3> • 贡献:中国近现代著名外交家,曾参与巴黎和会,为中国争取国际权益。</h3></br><h3> 2. 宋子文 (T.V. Soong)</h3></br> <h3> • 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h3></br><h3> • 贡献:民国时期财政部长、外交部长,推动中美经济合作。</h3></br><h3> 3. 蒋廷黻 (Tsiang Tingfu)</h3></br> <h3> • 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h3></br><h3> • 贡献: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学者。也当过中国驻美大使。</h3></br><h3> 4. 陈光甫 (K.P. Chen)</h3></br><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h3></br><h3> • 贡献:中国现代银行业奠基人,创立中国银行。</h3></br><h3>五、其他领域</h3></br><h3> 1. 熊庆来 (Xiong Qinglai)</h3></br> <h3> • 著名数学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数学。</h3></br><h3> • 贡献: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数学系创建者。</h3></br><h3> 2. 竺可桢 (Chu Kochen)</h3></br><h3> • 经历: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地理与气象研究。</h3></br><h3> • 贡献: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h3></br><h3>那么,哥伦比亚大学何以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我想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综合优势:</h3></br><h3>1. 卓越的学术资源与国际声望</h3></br><h3> • 学科全面、师资强大:哥大在物理、历史、文学、教育、法学等多领域都有世界一流的学术传统和教授,吸引了众多有志者深造。</h3></br><h3> • 导师影响深远:如杜威的教育哲学、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学者为中国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学术指导,这种接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h3></br><h3>2. 位于全球文化与经济中心</h3></br><h3> • 地理优势:哥大坐落于纽约,享有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国际交流的便利。</h3></br><h3> • 思想碰撞:纽约是世界知识与商业的交汇点,这种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影响了哥大培养出的学生。</h3></br><h3>3. 鼓励独立思考与学术自由</h3></br><h3> • 学术自由传统:哥大提倡开放的学术氛围,允许学生探索多元学科,发展独立思考能力。</h3></br><h3> • 创新与批判精神:这种自由的氛围让许多中国学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方向,并带回中国应用于实践和改革。</h3></br><h3>4. 支持多元文化与国际学生</h3></br><h3> • 接纳国际学生的先驱:20世纪初,哥大已成为接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美国大学之一,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跨文化交流。</h3></br><h3> • 建立留学生网络:哥大的中国留学生形成了相互支持和交流的网络,为个人发展和学术传播提供了帮助。</h3></br><h3>5. 历史机遇与个人努力</h3></br><h3> •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推动了中国留学生大规模赴美,而哥大的学术声誉吸引了大量有志之士。</h3></br><h3> • 个人奋斗精神:大部分中国学者在哥大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学校资源,也源于他们自身强烈的求知欲和改变社会的使命感。</h3></br><h3>哥伦比亚大学不仅提供了强大的学术资源和创新氛围,还通过其位于纽约的地缘优势和学术自由的传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融入世界的桥梁。加之时代需求和个人努力,使哥大成为培养中国杰出人物的重要摇篮。</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enjBpvtMoH47lOpa-k_I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