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准确、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12月4日组织全校临时党支部党员骨干开展“走进科技殿堂 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全校50余名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支委满怀激情走进广州市南沙区广汽科技馆和隧道博物馆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独特的博物馆——隧道博物馆</span>,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无疑为广州市增添了一处值得探访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隧道博物馆以隧道的发展史为主线,从"隧"的来历讲起,带领我们跨越历史长河,了解修建隧道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们为了克服河流、海峡的阻隔,开始尝试在地下挖掘隧道。然而, 隧道工程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在缺乏现代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手工工 具,一点一滴地挖掘,甚至需要面对塌方、岩层断裂等危险。这就是隧道的初创时期,充满了挑战和未知。</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和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付出。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创造了令世人瞠目的隧道奇迹。比如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它连接了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海,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隧道。这个伟大的工程,是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隧道工程技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各种新技术、新机械让隧道的建设日新月异。现代隧道施工已经不再是昔日那种艰苦卓绝的劳作,而是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盾构机等新机械的应用,使得隧道施工的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得隧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尽管现在的隧道施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为隧道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们。他们是隧道的开拓 者,是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让我们能够安心地穿越隧道,感受它的便利和安全。</p> <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关于隧道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是关于历史、关于人民、关于国家精神的生动课堂。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隧道的起源和发展,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这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隧道的魅力,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共同感受到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参观之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大家深深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才能兴旺;只有科技进步与发达,才能让城市整洁,让道路畅通,让资源均衡,让贫穷褪去;只有进一步增强爱国之心,树立家国情怀,我们才能与山川同美,与祖国同行,与人类相伴,与文明共生!</p> <p class="ql-block">隧道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活动虽然已结束,但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是的,隧道大多处于我们看不见的山中地下,却深融烟火百事。隧无止境,馆有限界,博物馆所现只是冰山一角,无数的人和故事一笔带过,辉煌与辛苦也仅浅浅一说。</p><p class="ql-block">但我们通过短暂的参观,深知隧在前方,道在足下!隧在前方,通家团圆、国富强、民族兴、世界同。道在足下,达天地心、生民情、先贤志、万世荣。</p><p class="ql-block">在此,衷心感谢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各位领导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安排;衷心感谢东莞市老干部大学卢丽欢老师和其他所有老师全程为我们的贴心服务;衷心感谢您对美篇的关注和点赞!</p> <p class="ql-block">照片和视频提供:卢丽欢、祁志锋、宁哥等</p><p class="ql-block">编辑:吕道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退休前曾任中国地市报人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地市报广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2016年退休后长期定居广东,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发表新闻业务论文180余篇,公开出版《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等新闻论著和《地市报名栏荟萃》、《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业务方面的书籍共10余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