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1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祝鮀(tuó):卫国大夫,字子鱼。他是祝官,善于外交辞令。</p><p class="ql-block">②宋朝(zhao):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貌而惹起祸乱的。</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仅仅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里也难以避免祸害。”</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这段话是对于衰败的社会风气的感叹。人有爱美之心,但也有可能因为美色而带来祸害,宋公子朝因容貌俊美而惹乱。乱世纷纷,巧言如簧之人方能如鱼得水。孔子重视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故对当时只注重外表、虚夸欺世的颓丧世风,深深感慨。</p><p class="ql-block">祝鮀是卫国大夫,字子鱼,口齿伶俐善辩,善于逢迎讨好,特别会说话,尤其擅长外交辞令。因此他非常受卫灵公喜欢。《论语》中有记载,孔子也曾经赞美过祝鮀。</p><p class="ql-block">宋朝,宋国公子,名朝,长相非常俊美,在卫国做大夫。因其貌美而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万般宠爱以及保护。</p><p class="ql-block">孔子这句话不是专指祝鮀和宋朝二人,而重点是指如他们这样的佞与美。</p><p class="ql-block">全句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善辩,又没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这个世道上是不会被当权者看重,不会受到重用的。</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感叹,认为当权者注重的是口才与美貌,而非德行。</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篇第十七章</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人间正道难行</p><p class="ql-block">人生的道路大体上有两种,即正道和旁门左道。其中,正道是指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政治和行为准则,这条路上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会越走越宽。而旁门左道则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方式,前路虽然平坦,但只会越走越窄。可悲的是,世界上能认识到并愿意走正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孔子才发出无奈的悲叹。</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秉持大道,去各个诸侯国献计献策,想使当时各个诸侯国政策法令的实施都符合中庸的大道,然而,他所持的大道很少被当时的国君采纳,他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所以不由得发出了大道不行于天下的感慨。为了使得他心中的大道能够流传下来,他又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教化世间的普通百姓,让他们不去做那些“逾矩”的行为,从而使得民心淳朴,天下太平。然而,世人的思想见解都很普通,所以推行大道难之又难。</p><p class="ql-block">不仅正道难行,更可悲的是旁门左道却大行其道。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许多诸侯国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为了扩张势力,许多诸侯随意出兵攻打邻近国家,掠夺土地和人口,以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与此同时,各国交往更是唯利是图,根本不讲仁义和信用,政治道德荡然无存。天下如此,各诸侯国内部也好不到哪里。孔子所在的鲁国,便是君权旁落,三桓专权,僭越之事时有发生。诸侯国大夫们不仅欺凌国君,而且为了权力争斗不已。为了搞垮竞争对手,大多不择手段,做事凶暴残忍,丝毫没有仁义之心。</p><p class="ql-block">除了为政者,还有一些利欲熏心的商贾,他们为了能够攫取到更多的利益,坑蒙拐骗,不惜手段地捞钱。在他们眼中,只要有利润可赚,就不惜铤而走险;若是有着利润丰厚,就会罔顾道德法律。可喜的是,孔子的大道并没有消亡,有志之士薪尽火传,使之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在污浊不堪的时代,总会有人站出来,进德修身,教化弟子,传夫子之大道,倡仁善之德行。世间正道难行,有些时候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达成目的的,但是为了心中的正义,我们只有坚持下去。倘若大家都畏难而退的话,永远也不会看到大道畅行时的社会繁荣。</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1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p><p class="ql-block">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1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罔:诬罔不直的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做个正直的人</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光明磊落才会不负此生。而扭曲人性,委屈做人,简直是生不如死。并且,与枉曲之人相比,正直的人多行正义之事,所以很少会惹祸上身。不正直之人因私心太重,谎言较多,很容易招来他人的反感和打击,他们之所以才能存于世间,很多时候是因为侥幸而已。</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这段话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不如学习时乐在其中的人。后人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林语堂说过:(朱熹)在他著的《语类》中也这样说,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件事,体会其意义又是一件事。一般读者最大的弱点就是只了解字表面,而未能把握住书中真正的好处。他又说,读书的正当办法是要费苦心思索。最初,你会觉得如此了解,是要大费思索与精力,但是等你一般的理解力够强大之后,再看完一本书,就轻而易举了。最初,一本书需要一百分精力去读,后来,只需八十、九十分精力就够了,再后只需六十或七十分就够了,最后,以四十、五十分的精力也就够了。把阅读与思索,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作相辅相成的两件事,这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孔子本人也提到过,在《论语》上也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语(yù):告诉,讲说,谈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曾多次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觉得,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了。孔子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即便是到了现在,在教育上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其完整的内涵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们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尽量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孔子对区别对待原则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弟子们的资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善于依据他们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导。后人之所以把他奉为万世师表,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在这段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的是依据人的资质进行教育。孔子为何要这样说,其中道理何在呢?</p><p class="ql-block">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篮筐定理,其内涵是:篮球比赛之所以精彩激烈,富有观赏性,与篮球筐的高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把篮球筐设定为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世界性体育项目。如果篮球筐比两层楼还要高,进球就会非常困难,容易使人失去耐性和信心。反过来,如果篮球筐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使人失去兴趣和动力。这个定理运用到教育上,便是通俗的“跳一跳,够得着”,这样的教育目标最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高度的追求热情。因此,要想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设置“高度”适度的目标。孔子之所以给中等资质以上学生讲述较为深奥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内容过深就会难以理解,目标过高会使他们备受挫折。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现代的教育学上已经成为</p><p class="ql-block">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比如基础教育中,按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分年级教学。还有,许多老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也会自觉运用这个原则,依据孩子的理解力讲解相关内容,或者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设置教育目标。这些做法,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重视。所以,这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教育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像孔子一样将教育变成艺术。</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②,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p><p class="ql-block">知,通智。</p><p class="ql-block">②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孔子提出了“智”、“仁”等重要观念的一些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主张应该在尊敬鬼神时保持人的责任意识,远离了宗法社会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人生与社会的。</p><p class="ql-block">樊迟先后几次问到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孔子不但善于因材施教,而且会因时因地因事因状况而作出不同的解答来启发弟子。</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乐(yào):喜爱。</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p><p class="ql-block">山水之间,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觚不觚(gū),觚哉!觚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有四条棱。</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现在做的酒杯都不像酒杯了(没有棱了)!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扮演好自己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已经没有四条棱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p><p class="ql-block">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p><p class="ql-block">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p><p class="ql-block">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