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国 璋

清晨的阎君

冯国璋,咸丰九年(1859年)1月7日,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市西诗经村,字华符,一作华甫,小名四儿, 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 期 经 历</b></div> 冯家原是村中大户,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其父冯春棠,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冯国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老二冯蕴璋,自幼读书,被选为拔贡;老三冯琥璋,文庠生。<br> 冯国璋,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童年在家乡私垫读书,光绪二年(1876年)结业,考试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光绪七年(1881年),冯国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两年。后因家境艰难,光绪九年(1883年)辍学回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投 笔 从 戎</b></div> 光绪十年(1884年),冯国璋25岁,凭族叔的介绍,加入了大沽口淮军直字营,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因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常协助士兵书写家书及管理伙房账目,赢得好人缘与统领刘祺的信任。次年,经刘祺推荐,冯国璋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专攻步兵科。该学堂由李鸿章创办于1885年,旨在培养淮军中下级军事人才,聘请德国教官,课程涵盖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等,并学习经史。作为第一期学员的冯国璋,学习优异,期间曾回乡参加科举,考中秀才,后重返学堂继续深造。光绪十五年(1889年)毕业。<br> 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加入聂士成军,担任幕僚。甲午战争前夕,随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考察地形,历经艰辛,绘制详尽地图,汇编成《东游纪程》,为聂士成部后来的抗日作战提供了重要指导,因而被任命为军械局督办。<br> 战后,冯国璋得聂士成保荐,以清朝驻日公使随员身份赴日考察,期间他广泛结交日本军界人士,深入研究近代军事著作,抄录整理了大量军事训练及科学发展的资料,极大提升了自身军事才能。<br> 冯国璋凭借其才华与努力,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从文书成长为深受聂士成赏识的将领,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得 袁 宠 信</b></div> 1896年,冯国璋归国,将军事笔记经聂士成转交正在筹备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正急需军事人才,对其资料大加赞赏,邀其加入,共辅新军。冯的同学王士珍、段祺瑞等亦同被招揽。<br> 冯国章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深得士兵敬爱,迅速晋升至督操营务处帮办及步兵学堂监督,后又更升总办。与王、段共编了《训练操法详晰图说》22册,成为清末军事教育与新军训练的重要教材,至此渐获袁世凯信任。<br> 1899年,新建陆军更名武卫右军,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冯随军入鲁。<br> 1900年,冯参与镇压义和团,因功升为补用知府。后随袁调任直隶,任教练处总办,统一新旧军训练。冯还曾赴日考察,回国后掌管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督办北洋武备学堂,为直系军阀首领地位奠定基础。<br> 1906年,冯兼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赢得清王朝信任,后升陆军部军咨处正使及清西陵值班大臣。<br> 1908年,光绪、慈禧太后去世,载沣掌权,因恨袁世凯而将其罢免。冯国章担心受牵连,多次请辞未果,仍负责军务,但仍保持与袁联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 世 凯</h5><div><br></div> 1911年,清政府在直隶永平府举行秋操,冯被任命为东路总统官。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并迅速掌控武汉三镇,清政府急调北洋军,由荫昌指挥,后增冯国璋为第二军军统支援。冯国璋途中只听袁世凯密令,不顾荫昌。袁世凯在彰德指示冯“慢行观望”,强调需万全之策。<br> 清政府无奈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上台后推荐冯接替荫昌。冯国璋按袁指示攻打汉口、汉阳起义军。冯国璋下令火烧汉口街道,繁华商埠成焦土。11月27日,冯国璋攻占汉阳,获封二等男爵。<br> 袁世凯为借革命力量逼清帝退位,密令冯“按兵不动”。冯不解,赴京求饷被袁阻挠,后由段祺瑞接替指挥。12月15日,袁世凯调冯回京,任禁卫军总统及察哈尔都统。<br>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时,禁卫军反对,冯国璋亲自安抚,宣布优待皇室及禁卫军待遇不变,平息风波,助袁篡权。<br> 1912年9月,冯出任直隶省都督兼民政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冯任江淮宣抚使及北洋军第二军军长,镇压起义,攻占南京,后任江苏都督,晋升陆军上将。<br> 袁世凯逝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但冯不愿放弃江苏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任督军。<br> 冯国璋始终紧密追随袁世凯,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袁世凯时期的重要人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 任 都 督</b></div>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15日在南京起兵讨袁。23日,冯国璋受命为江淮宣抚使,率部南下,相继攻陷宿县、蚌埠和滁县等地,8月6日抵达浦口。经过半个月的激战,9月2日,冯指挥北洋军炸毁城墙攻入南京,但军队烧杀抢掠,导致无数商民家破人亡,妇女受辱自尽。冯因攻占南京有功,获袁世凯授予一等文虎章。<br> 原计划在攻克南京后,袁世凯欲任命冯为江苏都督,但冯已与张勋达成“先攻入城者为都督”的协议,张抢先攻入,冯只能推荐张为江苏都督。<br> 9月10日,冯北上继任直隶都督。而张勋治军无方,导致"南京交涉案",外国势力向袁世凯施压。12月16日,袁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br> 冯接任后,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统治,包括设立江苏全省执法处,调天津警察维护南京治安,整顿要塞,设立军事研究所、宪兵司令部等,成立陆军讲武堂、水师学堂、陆军警察学校。稳定了江苏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br> 冯国璋手握四师重兵,占据江苏,成为重要人物。为笼络冯国璋,袁世凯于1914年1月为冯介绍周砥为妻,婚礼隆重,陪送丰厚。冯深感袁氏之恩,多次通电支持袁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反对内阁制、主张总统制,并呼吁中国借鉴美法,赋予总统无限权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借 反 帝 制</b></div> 袁世凯在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仍不满足,产生了称帝野心。冯国璋得知后,1915年6月亲自赴京询问袁世凯,袁以种种理由表示不愿称帝,实则亲信已在筹备帝制。冯返回南京后,得知“筹安会”公开倡导帝制,对袁产生怀疑,密电询问反对帝制的张一磨,得到肯定答复,深感被骗。从此,冯与袁的矛盾逐渐加深。<br> 为防范冯国璋,袁世凯在其身边安插监视人员,并派亲信驻守上海等地监视。冯见袁不再信任自己,与袁氏父子关系逐渐疏远。袁氏父子指示江苏选举代表投票改变国体,冯暗示督军署人员不参与,投票日托病不去,勉强到场却一言不发。袁任命冯为参谋总长,冯拒不进京,并策动江苏军民电请挽留。蔡锷等宣告云南独立后,冯公开反对帝制,成为北洋派中反对洪宪皇帝的中心人物。<br> 冯国璋一方面向袁世凯“勿轻开战祸”,一方面与西南军阀信使往来,促使西南独立,劝说北洋军与护国军停战,并指使四川、湖南将军拒绝袁的命令。梁启超派人请冯国璋协助蔡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 世 凯 称 帝</h5><div><br></div> 此后,冯国璋公开致电北京政府劝袁退位,各省军阀纷纷效仿。袁不得不派亲信南下乞情,冯答应联络各省调停。冯意图通过南京会议逼袁下台,但未能成功,反被舆论指责。<br> 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全国愤怒,护国战争爆发,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四分五裂。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忧惧而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任 代 总 统</b></div> 黎元洪接任总统之位,冯国璋当选为副总统,于南京就职并兼任江苏督军。他成立副总统办事机构,频繁接见记者,主张渐进式国家建设,反对国民党的激进主张。<br> 次年,江苏商民为感谢其贡献,计划为其立碑,后改为建造生祠"华园"并铸造铜像,但冯国璋担心引起非议,婉拒并提出改为建设贫民工厂和劝工场,此举赢得了广泛赞誉。<br> 冯国璋坚决反对帝制残余。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后,提交的阁员名单中包含曹汝霖,冯国璋对此强烈反对。1917年,冯国璋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外交问题的冲突,他的见解赢得了各界的好感。冯国璋预见段祺瑞将对自己不利,于是联合李纯、王占元建立"长江三督"势力,并争取各省军阀及英美支持,为后来的直皖之战埋下伏笔。<br> 黎元洪罢免了段祺瑞,但段祺瑞却煽动督军团反对黎元洪。尽管冯国璋支持黎元洪,但黎元洪仍陷入困境。张勋趁机复辟,黎元洪向冯国璋求助,冯国璋通电全国反对复辟,强调共和制度不容侵犯。<br> 复辟平息后,冯国璋归还了总统职权,但黎元洪因解散国会而辞职。段祺瑞企图让倪嗣冲接替冯国璋的江苏督军职位,但冯国璋识破其计谋,拒绝北上,并提出调职条件。段祺瑞最终妥协。冯国璋确认势力稳固后,于8月1日率部抵达北京,就任大总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 元 洪</h5><div><br></div> 冯国璋抵京后首访黎元洪,劝其复职,并派汤化龙代表大总统致谢清廷。随后,他与王士珍、段祺瑞重聚,表面强调北洋团结,实则暗藏矛盾。冯国璋手握军权、地盘,与段祺瑞关系紧张,加剧北洋集团分裂。段祺瑞对冯利用债券牟利、涉足鸦片贸易不满,但环境所迫,只得隐忍。冯自保定崛起,以多种手段积累巨额财富,集军阀、地主、资本家于一身。<br> 段祺瑞上台后独揽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及召开国会。<br> 孙中山为维护法统,联合海军总长程壁光及西南军阀,于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br> 段祺瑞计划武力统一南方,而冯国璋则主张和平统一,维持西南军阀割据,以换取其对中央政权的承认。冯利用直系军阀首领地位,秘密派遣女婿陈之骥赴湘推动和谈。同时,“长江三督”也提出停止湖南战争等四项主张,段祺瑞的南征最终失败。<br> 12月25日,冯国璋发布“弭战布告”,呼吁南北停战,推进政治统一。和平政策占据上风,但冯国璋与段祺瑞的矛盾难以调和。冯虽暂胜,但北洋集团的分裂与内部矛盾依旧难以避免。冯国璋与段祺瑞的争斗,也预示着北洋政府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与不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 争 暗 斗</b></div> 段祺瑞虽已离职,但势力依旧强大,他竭力阻碍冯国璋推动的“和平统一”政策。他联合直系内部的曹锟召开“天津会议”,鼓吹对南方用兵,并勾结奉系张作霖派兵入关施压冯国璋。尽管冯手握大军,但“和平统一”进程缓慢,终致1918年1月护法战争重启。段祺瑞计谋得逞,冯在京陷入孤立。<br> 冯国璋以“巡视”为由南下,计划与李纯等策划反段行动。段祺瑞紧急电阻拦无效。冯虽不愿“和平统一”破产,却密令曹锟南征适可而止。吴佩孚攻占长沙后,段令其进攻两广,吴却按兵不动。段为拉拢曹、吴,欲提拔曹为两湖巡阅使,冯急电反对,曹辞任返津,吴亦按兵不动,段的“武力统一”受阻。<br> 段祺瑞再诱曹、吴,授予曹四省经略使,吴“孚威将军”称号,并亲赴湖北劳军。冯派陆建章说服曹锟,陆却被段亲信徐树铮诱杀。段视冯为主要障碍,操纵国会选举,借“安福俱乐部”之力将冯逐出政坛。安福系推选徐世昌为新总统,冯无奈让位,离京归乡。<br> 徐世昌执政后,试图调和直皖矛盾,允许冯继续指挥两师。后派师景云邀请冯国璋回京,冯因陆建章之死迟疑不决,直至靳云鹏组阁,才于1919年10月返京。 冯国璋虽表面上调和两系,实则欲加强直系团结对抗皖系,然而,一切未能如愿,冯于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h5> <b> 注 1:北洋政府</b><br>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1912年2月,袁世凯继孙中山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势力初秉政。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首任大总统后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是继清朝灭亡后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分裂成以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开始了军阀混战时代,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后才完成形式统一。<br>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解除党禁、报禁的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内战不断,但已经出现了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等制度的雏形。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政治、思想解放、踏入国际社会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资本积累的黄金时期。同时,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h5> <h5> <b> 注 2:北洋政府历任总统</b><br>袁世凯 1912年3月10日—1916年6月6日<br>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br>冯国璋(代理总统)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br>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br>周自齐( 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br>黎元洪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br>高凌霨(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br>曹 锟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br>黄 郛(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br>段祺瑞(临时执政)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br>胡惟德(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br>颜惠庆(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br>杜钖圭(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br>顾维钧(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br>张作霖 (陆海空大元帅)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 12月 1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