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龙头渚公园看休闲旅游开发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龙头渚,是无锡太湖马山岛西南角岩石山脉尖, 因为入水端酷似龙头而得名,它与东南角的钮头渚两相呼应,形成螯尖状深入湖心,是太湖风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马山岛最主要的太湖风景观赏地,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作为太湖及家乡的太湖游玩胜地,曾不计其数的来过此地。从当年的纯自然水陆边界,到90年代的风景区管理,再到近两年来的休闲旅游风景区,然此场地介入人众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这不能不说遗憾二字。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设立也有二三十年了,以前灵山的一炮而红,后来拈花湾的人流如织,加上休闲旅游配套的环山骑行,高尔夫,以及诸如农家乐采摘基地亲子乐园以及东西两端的几个昙花一现的湖畔景点,喧嚣以后大多逐渐消沉。如今,当年皇帝女儿般的灵山和拈花湾景区也在各大平台大量促销,虽然是大环境的使然,但何尝不是大浪淘沙后的本质回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腾笼换鸟后,区域主体的旅游经济,还是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深层理念,倒是给自己彻底关上了其他的发展之门,确实是值得反思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马山工作过几年,对此地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平心而论,类似于当年工作过的培训中心,以及各个行业的疗养院,休养所,几乎被全部撤并,有的至今荒废,另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园林的场圃,基地,也都成了换鸟的对象。而现今,国家级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实施至今,至少在投入产出比上远没有达到预期,根子上还是理念空泛,好高骛远。</p> <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说到龙头渚公园,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公园,近几年的经济环境,特殊的地理条件,区域人口的流失,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使得它的开发,也过早地进入了内卷模式,在门票及服务上打起了价格战。</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外地园林公司在当地支持下投资开发的一个旅游项目,其建设运营还是相当用心的,在目前整体的园容园貌,是超过人流嘈杂的市内几大公园的。但是作为资源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渚,强化了服务性景区规划的目标,首先在地理属性上,丧失了先导权。也就是说,如果类似这样的公园状态位交通节点,而不是端点,市区或者近郊,而不是远郊,公交直达,而不是没有公交的诸多配套,它的运营状况肯定是差别巨大。</p><p class="ql-block"> 其次,龙头渚的天然景观属性在本次改造中被弱化, 比如沿岸栈道估计出于安全考虑而改造成了密林覆盖下的林中游步道,虽然有几个节点具备对景功能,但观赏体验大大降低,龙头渚被不合理设置的栏杆隔离,甚至缺乏了现在时髦的打卡功能,自然景观完全变成了围起来的人工走廊。另外,林中步道以及景观节点上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在人在休闲自然景区中完全不自然。</p><p class="ql-block"> 第三,公园的整体布局偏于保守,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山水园林。在当今城市园林建设处处开花的今天,外观没有毛病,完全符合园林建设标准,几大分区几大节点头头是道,什么功能都具备, 但似乎什么功能都没特点,没体量,导线变化环线闭环完全具备,这些在定位偏差的前提下,完全丧失意义,几个亿的投资,收回渺渺无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度假区前些年的整体规划,存在着定位过高,布局失衡,对场地干预过多的弊端。当今度假区内几大景区缺乏相互支撑,配套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没有形成产业合力,文化张力,使得度假区,成为了半日游最多一日游的目的地,张开来说言辞更多,不做赘叙。</p><p class="ql-block"> 调整思路,旅游也要有内循环的理念,不仅仅是国内省内区域内的内循环,部分岛内的内循环,也是极其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踏实外延,逐步扩大。休闲旅游,对于不完全靠天吃饭的地方,永远只会锦上添花,如果想以此为业,日子一定会过得紧巴巴,甚至无以为继。</p>